大家有没有读过《华严经》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大概也有听过吧?为了遍求法门要义,他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初参文殊师利菩萨,然后一路向南方去游历、去参学,先从德云比丘学习,最终参普贤菩萨,得到了「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他经历了一百一十城,前后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以称为「五十三参」;其实五十三参也就等于五十三个次第的提升。

据有关学者研究,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身份,当中有菩萨五人、比丘五人、比丘尼一人、优婆塞一人、优婆夷五人、童男四人、童女二人、天人一人、天女一人、外道一人、婆罗门教一人、长者一人、博士一人、医师一人、船师一人、国王二人、仙人一人、佛母一人、佛妃一人,以及诸神十人。这样广泛地参学众多善知识,在印度佛教史上实在是一件非凡的事例。

还有他一路上遇见所有的人都恭敬礼拜、欢喜赞叹;见到善人恭敬,见到恶人也恭敬,不分善恶、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对待。我们研修学苑里面也是一样,觉真长老赞叹流云法师、赞叹衍空大和尚、也赞叹中言大师;我们赞叹别人,是因为人家修的好,德学兼备,堪为人师;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可是在善财童子的参学过程中,唯独唯独有三人,他只是礼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第一个是胜热娑罗门,他是个外道。所以善财童子只是恭敬而不赞叹他;第二个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他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马上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就这样的对付人。所以善财童子见到他,只是礼敬而没有赞叹;第三位是伐苏蜜多,她是个淫女,代表贪欲;善财童子对她也是只恭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分别代表贪、瞋、痴三毒,所以他只表恭敬而不赞叹。所以说,我们赞叹的必然是善法、正法,如果不是善法、正法,我们就不赞叹,但仍然要恭敬,为什么呢?因为恭敬是清净心、平等心;即使对其他宗教,我们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们又何妨对它表示赞叹?

因此,我们无论到那里去参学,都应该给别人恭敬赞叹,但是该赞叹的赞叹,当然要赞叹;不应该赞叹的,就不能随便赞叹;大家来到这里参加夏令营,就是希望有所体验、有所得着,这份求学、求知之心,其实和善财童子是一样的;你们五十三参的地点今年是在佑顺寺,而明年又会到其他的地方,所以大家要记住,假使到了一个外道的、不如法的地方,就只能恭敬,但不要赞叹,比如说,去到教堂,我们一样要表示恭敬,但是就不应该赞叹。

我们可以见到殿内的大佛,庄严殊胜,慈祥明净,我们内心自然生起无比的恭敬与赞叹;这一念心,其实就是修行的开始,我们可效法善财童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菩提心,学佛所学,行佛所行;我们可追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即是:一者礼敬诸佛:我们要时常礼敬一切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们要时常称赞如来之德。三者广修供养:我们要时常侍奉一切诸佛,并予最上之供养。四者忏悔业障:我们要时常忏悔无始以来的恶业,并遵守清净戒法。五者随喜功德:我们要时常随喜一切佛、菩萨乃至六趣、四生所有之功德。六者请转***:我们要时常礼请一切佛宣说教法。七者请佛住世:我们要请求佛、菩萨不入涅盘,而能住于世间说法。八者常随佛学,我们要常随毘卢遮那佛,而学佛之教法。九者恒顺众生,我们要时常应众生种别,而作种种供养。十者普皆回向:我们并要真心诚意将以上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以完成佛果之愿。

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每一个学佛人必需实践的基本功课。而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从文殊开始到普贤圆满,这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历程──用智慧之剑断除一切烦恼执着,然后以真诚忏悔之心确切实行,最终才能达到完成佛果的愿望。由此可见,唯有实践才是修行的根本;唯有实践才会有真实的体验,就好像大家如果不来朝阳,就永远体会不到佑顺寺的寺院生活,就只能在闻说中想象,因为没有亲临其境,所以得到的都是片面的、都是不完整的。(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