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牟尼佛还是太子的时侯,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下大愿,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诲,终于在普提树下完成了无上正觉。

佛陀探寻人生的究竞是从「苦」字开始的,所以佛陀说法先说「四谛」,「四谛」第一谛就是「苦谛」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人因为有身,便有痛苫,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

虽然人生是苦,人身又是苦之聚合所,但在这世界上要修人身也颇不易,需要多种善因的。可谓:人身难得!

人生是那样的苦,又何以要修得人身,还要感叹人身难得呢?

释迦牟尼是在人道成佛的,只有修得人身才能成佛。饿鬼、畜生太苫,没有条件修行,天道太舒服,也无心修行。只有人道有苦也能离苦,有条件修成正果。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二字意谓「堪忍」,或称。有缺陷」。「娑婆世界」就是一片「忍土」,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不像「极乐世界」那样是一片「净土」。

人们说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正是娑婆世界的特点,不过这个世界的苦与不如意是「堪忍」的。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反映了一般人对娑婆世界的看法。人生是苦,但只要这苦尚堪忍,苦中还有乐的希望,人们便贪恋这并不如意的人生。

苦与乐都是人的感受。西方有一种说法: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面对的现实是一样的,其区别只在于前者看见喝去了一半的酒瓶,高兴地说:「哈!还有半瓶哪!」而后者看着酒瓶,愁闷地说:「唉!只剩下半瓶了!」

以佛陀的教义来说:任何人都会遇到苦与乐。一般人遇到痛苦的事,往往为苫所压倒,越想越苦。事情过去了,阴影仍在心上,总也摆脱不掉。遇到快乐的事,便欣喜若狂,乐而忘返。结果往往是乐极生悲,或者乐尽之后,想到快乐已是一去不复回,心中又产生无限悲苦!

觉悟的人遇有痛苦之事,明白这是业力所致,泰然受之,痛苦自然缓解。逢有喜乐之事,也不极尽其乐,明白世事无常,不会因欢乐逝去而痛苦,反而常有欢乐的回忆。

这就说明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人,确实是苦。但只要明白「四谛」之含意,认真修行是可以离苦得乐的。

弘一法师常常书写《华严经》中「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之句。这是他行菩萨道的心愿。

众生之苦是「婆婆世界」的客观事实,菩萨见众生苦便生大悲愿,慈悲是根本,悲心出智慧。悲心坚定,能消业障,增福慧。这是因苦而生的,而悲愿是聚台了诸苦的人身才能得到的。

只有充满苦的人生,才能使行菩萨道的人修行得道。我有位朋友毕生坎坷,因人生途中留下了种种印记,尽管颇有能力,终无法挑大梁!一日,人们感叹地对他说:「假若你没有这些坎坷经历,便可以为社会挑起你该挑的担子了。」他笑道:「如果我无此坎坷,此生不过碌碌,挑担恐也无力。」这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认识。人身之所以难得,正因为人生是苦,人身能聚苦,受苦,为此,才能离苦。

不少学佛的朋友,都因不满而学佛,因痛苦而学佛。因寻求解脱而学佛。等到这些朋友真能受苦而知其苦,不为受苦而苦恼,不以行乐来消苦时,他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那是「悲欣交集」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的苦是「乐苦」。

认清人生苦这个现实,明白苦的原因在有人身,用这知苦的人身去修善,去除恶。我们会更加珍惜这难得的人身。

说钱财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总有一些事物与你同行。有些事物令人喜欢,有些则令人害怕,但这常常无法选择。过去有俗话说:「甚么都可以有,病不能有;甚么都可以没有,钱不能没有。」现在又有高人说出了「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足见钱财在人心目中占有的地位。

尽管如此,人们对钱财自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追求它,有人痛恨它,有人看重它,有人鄙薄它,也有人嘴里说它脏,心中常思量。不过在有货币交换的社会里不论哪一种看法,都还是离不开它。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呢?对于正信的佛教徒来说,钱财与一切事物一样无常,只有用掉了的钱才是坚固财。因为用掉了的钱发挥了作用,种了因,会结果。放在那里的钱是不保险的,会受到贪官污吏,水、火、风、震等灾害,或遇到盗贼、刀兵,战乱及不肖子孙的挥霍浪费。这真是智慧的看法!

会用钱财的是财产的主人,守着钱财的是财产的奴隶。人都愿意当财主,谁想当财奴呢?有了钱财要善用,也要明白今日之福报必有过去造福人群的福业,今日如不播种福田,广结善缘未来是不会有福果的。明白这种道理的人有钱有得可爱,只知贪财的人往往面目可憎,令人生嫌。结不了善缘,有钱又有何用?佛教讲究布施。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一得万报。但这不是「一本万利」买卖的概念,而是从在世间财的施舍中得到智慧法财。

当今时代许多人为钱财所困扰,究其根本就是没有认清世间财的无常,被钱财所支配,做了钱财的奴隶。

人一辈子最终总要有一次大布施,这时不论有多少钱财都得舍去。平时,经常施舍的人,这时比较轻松,而一生积攒钱财的就会有难以割舍之情。可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拿也拿不走啊!

我绝不是在这里唱高调,说不近情理否定钱财的话。我只是想说人身难得,应该身心健康地生活。要做到问心无愧,心安理得,追求人生的真谛。财物只为真正需要而取,绝不为贪欲所诱惑去追求。「君子取财,取之有道。」同样君子用财也该用之有道,为供养父母,为培育子女,为家庭生活,为社会福利而取财、用财,那自然是有道的。

对于佛教来说人生最关键的是行善、制恶、净化意念,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服务于此的。在一九九二年第十期《佛教文化》漫画真谛栏目里小和尚所讲的一个故事,对我很有启发。古印度的湿婆大神让一位为求福报而布施的婆罗门去向苦行者萨坦那要福报。萨坦那一无所有,把自己拾到的点金石给了他。婆罗门用点金石点了铁锁,铁锁立时成为金锁,婆罗门大惊,眼望西方昏黄的落日,他忽有所悟,他拜倒在萨坦那脚下,求他传授有点金石却轻视黄金的秘密。

我想如果需要黄金我们可以用它来办事,但那只是为了办事,并不是为了拥有黄金。

有取用钱财的本领,又不重视钱财的秘密在于破除贪心,慈悲喜舍。

[NextPage]求不得苦与勇猛精进

我有个朋友,是位严谨认真的自然科学家。因为严谨而又认真、与他在一起闲谈也常显得很严肃。我们难得见面,但每次谈话都给我留下一些问题去思考,这实在是得益匪浅的事。

前些日子,他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佛教是不是认为人生所以有痛苦与烦恼,就是因为有所追求?」

我对他讲了一大通「人生是苦」的道理,说明在「八苦」中「求不得苦」是个关键。人求青春永葆,不可得:求无病无灾,不可得:求长生不死,不可得:求永不与怨憎者相会,不可得:求永不与所爱者别离,不可得!求不得!求不得苦!有求皆苦!过去人们为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单调而苦。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多样化了,有钱的也有所求不得苦,真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求不得是苦,即使得到了那快乐终究也要消逝,得到时固然是乐,逝去时仍然是苦。明白了求不得苦,对于得失就无所谓,也就无所求了。

我个人的经历、遭遇,使我对「苦」字深有体会,说起来比较生动,自以为很有说服力。他似乎也被感动了,没有对我提出不同的意见,只用忧郁的眼神望着我。我忽然从这眼神里看到了一个疑问:「无所追求就能解脱苦恼吗?」我又补充说了「知足常乐,心平过海」的道理,举《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来说明人的要求永无止境,真正甚么都没有了反到好了。说着、说着,舌头渐渐不灵了,我不很自信地草草收住话头,这个疑问却留在我心头。

好几天我都在想他那并没有说出口的疑问。

如果因为「有求皆苦」便无所求,结果会怎么样呢?是从此摆脱了烦恼吗?未必!很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消极厌世:二是及时行乐:三是得过且过。这都不符合佛的教导。

我觉得就问题说问题是很不准确的。「人生是苦」,「求不得苦」,「有求皆苦」只是一面,而佛法无边,绝不能只从一个点上去说。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不是很高的追求吗?

佛说:「勇猛精进不退转」,这不但是要求人们必须追求,而且要勇猛地追求,坚持不懈地追求。

如何看待求不得苦与勇猛精进呢?

经过一番思索,我似乎有了一点领悟。

悟透求不得苦是「破」,坚持勇猛精进是「立」。

明白「有求皆苦」可以破除我们的妄念。众生的烦恼由「贪欲」而生,这「贪欲」二字由和合而成,并无实性,偏偏为了这个「空我」去追求一切,那就永无满足之日,永远在痛苦的追求中。这种妄念一日不破,一日不得离苦。理解「有求皆苦」是破「我执」的重要因素。

众生的烦恼也因「贪恋」而生,得到的东西总希望永远属于自己,恋而不舍。在「无常」的世界上贪恋永世长存自然是要绝望的。「无常」的人生中不仅「我」之所有不能永存,就连「我」本身也是无常,终究要离世而去。

破「我执」、识「无常」,对于我之所求可以看得很淡很空。随缘而得,随缘放下,这才能从求不得苦中解脱出来。

要想真正看破必须勇猛精进,否则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我慰藉,一待时机有变,贪恋之心又会卷土重来。

勇猛精进的方向是求得智慧,懂得缘起性空的因缘,明白人生一世的意义。

人生就「我」来说固然是空,但就因果来说却是实实在在有的。人是因缘合成的「果」,这「果」又会成「因」只要起心动念便是业,是业就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了行善,种善因,必须立勇猛精进的大愿。

《孛经》说:「人所欲为,譬如穿池,凿之不止,必得泉水」,可见,求精进是实有的,这「有」在无常、无我之中,与「空」相对。

今天,生活中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人与事。那是昨日种下的因。如果我们只是「看破」今日这些果,而不勇猛精进,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那么明日将收取更多的恶果!这是因果不爽的。且不言来世,就拿现世来说,我们怎么对得起自己、儿孙和未来的人呢?一个正直的人想到这一点我以为是不会快乐的。

明白「求不得苦」,「破「我执」,得失随缘,不贪求。

坚持「勇猛精进」,立大愿,求了脱生死的真谛,行利乐有情之大业,这样可以离苦得乐。那乐是自然而然的。

通过对这一疑问的思考,我对自己心中之苦,似乎有所减弱,也对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份信心。

有机会我还得再找那位朋友谈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