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的我---愚夫,几年前有幸蒙善知识点化和助缘,始皈依三宝。初学不求心"的话。觉得有点荒诞,佛乃至尊至上,怎么能说不求佛呢?后来学佛渐多,逐步明白其中的至道妙理,豁然此话不假,遂使我认识:求佛不求心,终究颠倒迷惑;求心不求佛,则道业可成。

求心不求佛旨在呼唤学佛者要认识自心,开始自性佛。因为求心不求佛恰恰学佛的精髓。祖语云:"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六祖更明了教示我们:"求佛求心内,心外无他佛。"故心佛无二。

我们明白心佛无二,自然晓得每个人的心内藏着一尊自性佛,等待我们去开发。这尊自性佛是从天上降落来还是引进外人?不!是自心固有的,是自心的本面目,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佛经也云:"自性本清静"。因为历尘劫染而有垢,使其无明,五俗熏心,烦恼接续,不能解脱。五欲中尤以财、色、名更厉害,社会上的犯罪分子,无论干官黎庶统统在财色名这条路上倒下去。究其原因无不丧尽良心,失去人性。佛陀早有断言:末法时期人心浊恶。因此当今研究求心,净化心灵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求心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以便完善自己的人格,才是一个脚踏实寺的学佛人。

净空法师说:"佛陀的教育是认识宇宙、人生。宇宙是环境,人生是自己。"因此认识自己是自心。无疑学佛人首先要发自觉心。自觉心是学佛的动力。所谓自觉心包含二个方面:1、自动自觉地学,背后无人扶撵;2、身体力行,即知之行之,知之不行是浮脚行。如《坛经》所说:"诵经句句明,与义作仇根。"须知佛陀的教育,只不过是指路牌,要达目的地,路是要靠自己走,至于走得猛慢、平稳与失误完全由自己操作。故自力第一,他力第二。

太虚法师说:"成佛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学佛"。可见人格与成佛成正比。我们长年累月念佛、学佛、修持,无疑是为着心内求得觉、正、净,以便完善自己的人格。

有人格的人在于慈悲奉献,以忘我的精神,济度群生为己任。对众生情如胶漆,视同手足,为了济度众生,不计个从得失,不求名闻利养,不畏艰难险阻,甚至有时将性命都∵豁出去。为了弘法利生,舍身求道,佛门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如弘一大师都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心执行者,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价格,是我们学佛的典范。如此人格是上等。

有人格的人,深明生死大义,把生死当作人生一大事。认识人生只有几十年光景,无常迅速,念念不忘死字。认识人生是苦,从苦中寻求解脱枣学佛,离苦得极乐。故全身心投入做人修行,无闲心染着其他,对境不惑,而是:"心能转物是如来,心被物转是凡夫"的最高境界,如此人格与佛跻身。

有人格的人,身居正人,时时警觉自己的负面。经常反思自己,检点自己起心动太,言行举止,有无合规范,不敢我慢,平易近人,待人谦恭让,对于曾经打击和诽谤过自己的人,不计前嫌,仍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论生活在何方,对周围的人始终有益无损,是众生情的具体表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如此人格,安养入户,成佛有分。

求心不求佛,并非意味着对佛可以不尊不敬。不!不!我们仍将以至诚至尊至敬之心来念佛学佛。省庵大师说得好:"己佛通过他佛显"。已佛是内因,他佛是外因,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没有外因,内因再好事不成。

让我们四众弟子,用"智者求心不求佛"的崭新面貌迎向新千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