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三章

张云江

空房中的六种动物

佛陀在《身念处喻经》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在一座空房子里,得到了六种动物,一条狗,一只鸟,一条蛇,一只狐狸,一只鳄鱼,还有一只猕猴。他把这六种动物都绑缚在一块。狗老是想着进到村里面去,鸟当然是想飞到空中了,蛇是想人穴,狐狸是想跑到坟间去,鳄鱼想人海,猴子想回山林。但现在是把它们绑缚在一起了,各自的喜欢不同,都想到自己安乐的地方去,但又被系缚住了走不脱,那这房子里就热闹了。

这是一个比喻,各种动物分别比喻人的六根境界。由六根六尘和合而生六识的精神现象(眼、耳、鼻、舌、身、意分别对色、声、香、味、触、法)。它们也就像六种动物一样,各有各的喜好,各求各的乐处,谁也不听谁的话。这个时候,坚实的柱石是必须的,可以系缚住正向外奔跑的动物,把它拖回来,再怎么折腾也脱不了柱石的“手掌心”。

柱石是比喻身念处的,佛陀说应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才能使六根渐渐安静下来。

但一般众生的空房子里是没有柱石的,只有六种正在各用其力拼命挣扎的动物。那是一种怎样可怕的情形啊。

柱石是必须要有的,不一定是身念处,一种信仰、一种择善固执的决心,或者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聊胜于无,都是可以的,虽然不一定那么坚固。

聪明的乌龟

那只盲眼的乌龟,它要钻进大海里面一根浮木的小孔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了。这里说的是另外一只聪明乌龟的故事。

佛陀说,在河边的草丛中,有一只乌龟。一天,当它正在美滋滋地晒太阳的时候,一只饥饿的狐狸远远地看见了它,马上跑过来捉它。小乌龟一见这个家伙来者不善,赶紧把脑袋、尾巴、四个脚丫藏进自己的壳里。狐狸没有办法了,就守在乌龟身边,希望它伸出脑袋或尾巴来。小乌龟知道狐狸就在身边等待自己犯错误,藏得愈发严实。两个就耗上了,比赛看谁的耐性好。饿着肚子的狐狸是耗不过小乌龟的,最后只好气愤地离开了。

这是佛在《杂阿含经》中的一个比喻,说“魔波旬”也随时等待着修行人出来犯错误,去染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这时候修行人应当学习聪明的乌龟,把自己的觉想密藏起来,不让“波旬”得到机会。

六尘境界是非常狡猾而凶恶的,“它”随时在等候着我们出来丧身失命。所以我们要小心警觉,而且要有耐心,慢慢地跟它磨,逐渐把它磨得没有脾气。

最后佛陀说偈曰:

龟虫畏野干,藏六于壳内;

比丘善摄心,密藏诸觉想,

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说。

渴鹿的故事

一群鹿在春天的旷野中奔跑。没有水源,天空的日头正变得越来越炽烈,每一只鹿都感受到内心那种干渴的焦灼如火焰般在升腾。但空旷的原野里只有沙尘,道路在渐渐疲软的四蹄下,无情地向着茫茫原野延伸。不能够停下来,停下来恐怕连站起来的气力都没有了,只有奔跑、奔跑,唯一的支撑就是希望,希望就在前方。

突然,在前方,每只鹿都看到了,一片白亮亮的,在太阳下闪着迷人的光芒,那不是一条湖泊又是什么?或者是一条河流?群鹿怎能不欣喜若狂?

但奔过去却发现,依旧是荒草萋萋,尘沙扑面,湖泊呢?河流呢?救命的水呢?那只不过是春天沙地反射的阳光而已。每当我看到佛在《楞伽经》讲的这个故事,都会想起日本作家东山魁夷的散文名篇《听泉》,那一群疲惫的小鸟,茫茫然飞向未可知的远方,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那群小鸟是人类命运的写照。这一意象又和焦渴的群鹿何其相似乃尔。佛在这里只是一个比喻,《楞伽经》原文是:“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我们凡夫和渴鹿一样,因为无明,不知道外在境界的虚妄,而产生种种错误的见解,由无明所滋养,在八识中蕴积无量贪嗔痴的习气种子,于是就对外在的色境界发生种种贪爱,却不知道它的虚妄,一如渴鹿妄想阳焰为可以解渴的水一样。人这一生是同样的迷乱啊,一生奔波劳碌,不出六根六尘境界,总以为人生的某个驿站可以最终解决所有的问题。

于是心头常常有这样的偈子流过,提醒自己不要做那疲于奔命的渴鹿: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