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净心长老演讲∵“心在哪里”有感

◆朱纪忠

萧瑟的秋,是我的最爱;秋的清凉,最能够召唤心的醒觉。在秋末冬初冷寂的天候里,恭聆净心长老的演讲开示“心在哪里”?别有一番道味。净心长老在演讲一开始就拈提唐代德山禅师遇老婆婆买饼的公案。因禅师专精《金刚经》,老婆婆遂问经中强调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禅师欲点哪一心?德山哑口无词。这“欲点哪一心?”犹如一剂猛药,撩拨我们无始劫来的迷闷,而那弯钩般的问号,则摧枯拉朽似地勾扯出一串串的虚伪造作,逼令人们正视身心世界的妄谬不实。

佛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念头如长河,从过去流向未来,乍看是一体,实则其间的微细生灭是我们所不察的。生命的实相永远掩埋在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框架下,框架里则填塞了各式观点、信念……等,架构出对生命的特定认知。然而,“生命”是甚么?除了归纳、分类,仍如堕五里雾中……。种种的归类,无非是语言文字的糟粕,哪里是心、生命的本质呢?但,“本质”语出,却又当面错过了。试想:我们的处境和德山禅师岂不一样?平常说禅、论道、谈心,好不滑溜;细细体究,无非是些文字游戏,哪里能够抵敌生死,活出真道真禅呢?

“心”、“道”……都是假名,就好像指月之指,若也把指头当成了月亮,就错了。所以禅门强调“照顾脚下”,举手投足、起心动念,才是体现真道的入处。宋代的法演禅师,一次和佛鉴、佛眼、圜悟三位弟子在山亭上谈话,忽然油灯熄灭。黑暗中,法演要弟子们对此情景下一转语,看看彼此悟境如何?其中,佛鉴即说:“此时好比五彩凤凰在青天翱翔。”佛眼则说:“此刻就像铁石般的巨蟒横亘古道上。”圜悟但云“照看脚下”。法演一一听完后,感慨地说,将来唯有圜悟能够光大禅门……。这则公案告诉我们,禅的精神不在机锋转语,而在真参实悟;在生活中彻悟后的语言自在三昧,才是导引禅和子悟见本来的标月之指啊。

净心长老在演讲中也提到《楞严经》里释尊、阿难之间对答寻心的过程。这又是千古传诵的公案啊。当阿罗汉富楼那、阿难……等无学有学佛弟子听到释尊指出:“妄心”不在内、外、中间;“真心”既在内、外、亦在中间时,莫不哑然错愕!殊不知,这只是开头戏呀!让一千二百五十余名大弟子稍尝恒河沙法味之一滴,接着便引入楞严三昧的堂奥,见证三世诸佛最终成就的关键处。

然而,不论是《楞严经》、《禅语录》……等文字般若,都只是敲门砖,引导吾人渐行渐入真道门径。要想亲尝法味,还是得身体力行才成。笔者在找“心”的过程里,自认得力于静坐定课最多。在静心状态下,不相干的尘劳逐渐沉淀,若能再拨开轻细昏沉的迷雾,仿佛就来到世界的尽头,等待随时一跃。那种感觉很奇妙,似乎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能够透过更直观、更赤裸的方式去掌握心或是生命的本质。粗浮的念头这时候已经销落得差不多了,能够依凭的不再是生活里耳熟能详的文字语言,而是较诸文字建构前更加原始的东西……。

它又不是单纯的定境,因为“知非即舍”,当自知黏着所缘境的时候,此心的警觉度就会随之松懈,就像禅门所常说的“冷水泡石头”……这时轻轻放下,让心安歇,觉性或展现或不展现,一切现成,如是如是。这时很能体会释尊所说真心无所不在的况味:偶有念头、相似定境,都像是穹苍白云来去或是云端间的空隙,丝毫无损天际(真心)的完整性。

此外,净心长老在讲座中还提到《瑜伽师地论》里所谓的“五心”,也就是吾人起心动念的整个过程:“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五阶段将人们逢缘对境时的忽起一念,继而好恶随生,到造业在即,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来。诸佛菩萨藉由“五心”,让我们了解到心法的缘起性,就好像佛陀透过“极微”(有点类似今天的原子)来解构色法,是同样道理。在笔者看来,若非禅定功深,这五心阶段很难看得分明,虽然如此,对于我们观取心念的无常、流动,无疑也有莫大帮助。

五心有助观取无常,但若用心善巧不足,便易堕于空边。释尊于《楞严经》中示云:真心“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当观取诸法皆空之际,应知缘起现象与“空”不一不异,能如是用心,就距离真心不远了。所以,真正重点在于对相关见地、知见的汲取与修习。唐代的沩山禅师尝言:“只贵汝见地,不贵汝行履。”见地正确,行履不得不正;知见不符佛旨,行善持戒,只能增益福德善法,无益心性功德。

实则,“心”无所不在,静坐中求,也只是方便;笔者常打趣说:静中尚且无法澄心,逛街岂有可能?昔常听人说“佛法不离世间觉”,便以此为借口,专事外务,轻忽了内心的省思和成长。想来,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默然观心,总比不上外界纷然万象来得有趣……但修习佛法,总离不开“心”,但一般人甚至是芸芸佛子,往往以“内─外”架构来看待外境和此心的关系,这不能说错,但在企求最上胜义的途程中,总显得迂回绕路,隔靴搔痒。

“心在哪里?”这是大哉问,是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的公案。科学越昌明,标签就越多:身分证、信用卡、各式贵宾卡……等识别自己身分或地位的施设,说方便是很方便,却也让我们的心从此堕入种种的分别算计中!于是乎,姓名是自己是我,身分证字号是自己是我,各种人际关系名牌服饰也是“我”的延伸……。其实,现代人过的是一种不尽踏实的生活,往往在虚浮幻影中和真正的自己(心)擦身而过。由于现代生活像极了欠缺品质的急惊风,所以欧美国家陆续有人倡导所谓“慢活”、“慢食”的生活型态,希望能扭转歪风,找到更澄澈的自我。“心在哪里?”是佛法,也是生活。祈愿普天下芸芸苍生都能寻回真心,和真实的自己相遇。

(摘自《中华慧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