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信佛,总认为佛的思想过于消极遁世了,有失偏颇,把世间视为一片汪洋苦海,并不是积极克服超越,而是自欺欺人地创建一个五行三界的轮回,来掩饰自我方方面面的懦弱无力,寻求自我安慰的精神庇护。

想起今年四月,在三亚的海角天涯,偶遇一参加南海观音开光盛典的***高僧,那法师慈爱地注视着我,问我是信佛的香客吗?我鬼使神差地说是,法师说我是有缘人,让我有机会到***一定要去台南的普贤寺找她。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觉得有点故弄玄虚了。于我看来,信佛的香客多是些略有成就的达官贵人,而这些达官贵人的成就又多与不能言说的阴暗有关,他们拜佛纯粹就是对自己罪过的畏惧,这让我憎恶和鄙视。直到最近闭门思过,轻沾佛学,才有了些许对佛理的感悟,才知道那些表面越是虔诚拜佛的人其实离佛最远。

当年释迦牟尼无意中看到了人的衰老、病痛、死亡的苦难,悲哀地感到绝望而又不可避免和抗拒,这使他感到人生在世是那么地可悲可怜可叹可泣。这样苦难活着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能有什么办法可以解脱呢?为此,释迦牟尼冥思苦想却终不得,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位神态安祥的沙门,才顿悟到自己应该走的路。那就是了生脱死,没有痛苦、没有衰老、没有欲望,这是一条安祥的没有争夺的路。于是,释迦牟尼开始了他的苦行,并于菩提树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现象的分析,创见了他的因果轮回说,给予他的佛学一个合理的诠释。

释迦牟尼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七情六欲所生的苦以色、受、想、行、识五个方面表现出来,如沉重的链条牵绊着每个人的身心,让人难于轻松,难于喘息。为什么人们会有如此沉重的苦难感呢?皆因人们太过于执着“我见”,由于人们内心生出的“贪”、“嗔”、“痴”三毒蒙蔽了我们的慧眼,至使我们看不到寂静安乐的境界。七苦是果,三毒是因。

知道了因果,我们又该如何解脱这凡世的苦难呢?释迦牟尼给我们的答案就是灭。灭即涅盘,就是灭生死大患,脱离六道的轮回,灭除一切的束缚,寻求自由自在的安祥快乐。最终自觉觉他,灭自身,尔后灭众生。释迦牟尼的这段话有些玄,要细细领悟才知其真谛。我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灭一切烦恼的来源。灭的途径是什么?谨守三个字,“戒”、“定”、“慧”,这很容易理解,戒就是要戒非杜恶,定就是要定心之乱,慧就是开眼去惑证理。如此自正其身,坚持修行便可超脱苦海,达到寂静涅盘,甚至普渡众生了。释迦牟尼用自己的苦行,用自己的智慧给世人描摹了另外一个安乐祥和的尘外世界。

以释迦牟尼的苦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我以虔诚不伪的心,第一次审视了自己这些年来的功过得失。首先是苦:我感到苦了吗?我问自己,是的,我感受到了苦,是爱别离的苦,是求不得的苦。曾经因为爱别离求不得,我第一次感到生的厌倦,不是累也不是没有勇气面对,无缘由地突然对生失去热情,不知道活着能有什么意义?几次寻思着我要以怎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人世。这时总有一些稚嫩的、眷恋的、依赖的声音呼唤我,把我从旁徨飘渺的思绪中拉回来,让我警醒,我不该忘记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

我的苦全是因了对爱的痴,对恶的嗔。对于身外物,我一向都淡然处之,不痴不迷,不争不夺。何时开始竟对虚幻的爱执迷不悟,并对违情逆境生出不能容忍之心的?难道是从堕入爱的镜花水月以后吗?多可怕!一个爱字,竟可以迷失一个人的本性,让博大变成狭隘,让宽容变成妒忌,我在里面越陷越深不自知。在矛与盾的撕拼中,在“我见”的执着下,我得到了一些我不曾奢望得到也无意得到的东西,同时也失去了一些我本来拥有的,我以为我不会再去在意的东西。回顾的瞬间就感到了累,不想再去思索对与错了,不想再去思索值与不值了,该来的就来吧,要去的也不强求。

如释迦牟尼所言,灭了吧,对爱的奢望,对恶的惧恨。一切感受皆由妄想心所生,妄想心使人惑乱,不明正理,妄想心如灰尘蒙蔽人的慧眼,妄想心如尘土埋葬人的慧根,从而堕入苦海不能逾越超度。妄想心灭则幻尘灭(以佛所言世皆为幻尘),幻尘灭则非幻不灭。既知因果来由,何苦还要执着而不能明了?

我不曾想过以佛修行普渡众生,那些觉悟、圆寂和涅盘对我来说都太遥远虚空了。当我对这个世界有所怨愤绝望时,我只想佛能消除我的戾气,让我在尘世中有所希望有所寄托。我只想从佛中寻找一块静土,领悟生命的本质,平静平淡地度完这一生。这时耳边有佛乐响起:走在轮回路,一路要知足,用感谢心去付出,以欢喜心来受苦。走在轮回路,一路要惜福,用大智慧去领悟,以大慈悲来祷祝。南无阿弥陀佛,如去如来来去自如。南无阿弥陀佛,愿将一切众生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