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人们把精力、智慧、决心、毅力投放到某一事业上,就没有不成功的,所谓废寝忘食、食不知味、专心致志。陈景润不会煮面条,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把精力全部放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爱笛生养了两只猫,却开了供猫出入的两个洞,发明之父没有智慧吗?当然不是,也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发明创造上了,所以,人如果可以“制心一处”就会迸发出无限的智慧与卓越的成就。

修学佛法更需要我们“制心一处”,如此则道业有成,净土宗的“一心不乱”、禅宗的“参透关底”、律宗的“精持严守”,都需要“制心一处”方可成道。为什么我们有散乱心?有时越想定下来,就越心猿意马?其原因就是日常当中我们所思所想太多“复杂”的东西,许多东西并没有实际意义,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却偏偏浪费了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想法越多,心就越散乱,心越散乱,就越难于降伏其心。如果我们把全部心思放到修学佛法上,那么,景象就完全不同了。有散乱心并不可怕,只要有降伏的决心,将散乱心收拢一处,通过念佛、打坐、持咒、诵经等功课慢慢调伏它、治理它,也就达到“制心一处”了。万般俱轻,生死事大,了生脱死,才是我们根本要务,我们“制心”就是将心“制”于了生脱死之处,其他的万般事物对我们而言都不算重要了,就如同“煮面条”与“哥德巴赫猜想”、“开两个猫洞”与“发明电灯”相比一样,孰重孰轻?不言而喻。可是,现实当中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很多人活得本末倒置了,鸡毛蒜皮是小事耿耿于怀,生死大事却漫不经心,如此一来,无常迅速,哭都来不及了。鸡毛蒜皮乱麻一团,哪有个头绪?只能越理越乱,越想越恼,心怎能不散乱难伏?生死本为“一事”,“制心一处”,此事必成。

“制心一处”并不是就不再过问世事,不再于社会发生各类关系,“制心一处”就是理顺我们的散乱心,把精力放到佛法修学上,精进修学后,我们智慧得开,理智得成,生活上的事情不过小问题,我们不但可以去驾驭,更可以利用世事为修学助缘。我们三分钟可以学会“煮面条”,三十年学不会“1+2=3”;我们可以利用一分钟堵上“多余猫洞”,一分钟不可能发明创造出什么,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修学佛法的“制心一处”也体现在“一门深入”上,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里,怎样发挥巨大的效能,就要“制心一处”、“一门深入”,法法皆通,法法皆如,佛法是一,不是二,法门不分优劣,教理不分高下,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度人之舟,都是成就的阶梯,只要适合自己就好。这山望着那山高,每座山都难于达到顶峰。

我亦凡夫,心是散乱的,功课时妄想纷纷,难以制于一处,修学的就脚步缓慢。归根结底就是日常妄念所累——单位的竞争、家庭的牵挂等等,一日当中静下来的时候并不很多,所以,更加理解“制心一处,无事不成”是成就佛道的法宝,得宝者,乘风破浪;失宝者,原地打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