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指引众生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初学易懂,且明白指出如何明心见性,以及修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有心习禅或参研佛法者,不可不读!

《圆觉经》是了义经,这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指引我们如何修行成佛的一部经典,而且经中文字优美。对於有心习禅,或研究佛法者而言,在修行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如修止、修观、修禅那,亦作出原则性重点的提示。所以,无论是顿悟或渐修,在见地、修证及行愿上,在经中均详细举例说明。佛陀在《华严经》上教导我们如何在现前的生活,工作环境当中,真正做到超凡入圣;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圆觉经》中要义「心如工画师」、「叁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造」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

希望大众透过了解《圆觉经》能够获得正知正见,解脱烦恼心无碍;能够经过闻思修慧,依教奉行而入觉海;即使不能,至少也能够管窥佛法之大概。如此则不负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之初衷,不辜负十二位圆觉大菩萨之悲愿矣!

本经之真伪

《圆觉经》是一本大经,若分科判教的话,则归入最大的华严宗,华严宗是中国唐代以後的佛教宗派。其根本经典《华严经》的内容包罗万象,是佛教的大宝库,所谓「不读华严,不知佛教之富贵」。

《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确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真是太大、太直截了。再说,所有的佛经内容都说苦、空、无常,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圆觉经》讲的是一乘圆教,没有所谓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见性成佛」,而且是无所偏的圆教。

但是,清末民初有学者,认为这本《圆觉经》是伪经,因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疑古之风盛行。当时部份少数学者曾说《圆觉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是伪经。认为可能是後代的得道高僧所伪造。妙的是佛经里文字最美的便是这二经一论。《圆觉经》是否就如当时学者所说,是後代大师所伪造?不见得,可用叁法印去印证。可以说这的确是真正的佛法。《圆觉经》与《楞严经》,应该说是佛教的无上密部,只因为《圆觉经》、《楞严经》的文字实在太美了,而一般佛经的文字没有那麽美,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是伪经。

至於此经题目《大方广圆觉修罗了义经》,暂时不讲,於第六讲时会解释。现在我们看经文: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叁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主持。

佛在那里说这部大圆觉经呢?譬如《楞伽经》是在锡兰岛上楞伽山所讲,《楞严经》是在中印度一个国家,室罗筏城,桓精舍所讲;又如《华严经》则不是在人间讲,而是在色界天上讲。那麽,《圆觉经》在那里讲?不在天上,也不在人间,是在自性中讲。

《神通大光明藏》是自性境界、大光明定境界。此神通不是变幻魔术,而是大智慧大般若。此神通更不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因为这五通是小神通,鬼神都有。另外第六通--漏尽通,鬼神所无,唯有大阿罗汉才有。佛当然六通具足,然而此六通尚非佛境界,佛之大神通比此六通更为广大。

大光明藏是人人具足的自心本性,亦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的大光明境界。此光是常寂光,无相之光,永远清净。

叁正受,叁是梵音,叁就是正受。正受是真正得大定,正定的境界。神通大光明藏叁正受,亦是八万四千境界中的一种。但是,唯有大彻大悟成佛以後,才有此叁正定。也就是说,一切凡夫将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之後,才进入正受叁的境界。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并非一两个佛有如此境界,任何一个佛成就以後,十方叁世一切诸佛,都有此境界。任何一个凡夫众生,自己本来就具备这个境界,只是没有悟道,没有证道。只要能证道,一定进入此神通大光明藏叁正受。所谓佛佛道同,心佛众生叁无差别。光严是光明庄严,住持是永不变保持,住持正法,亦谓护持正法。除非悟了道,才有资格称住持,称护法。後来禅宗丛林中,也尊称寺庙之大方丈为「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以上所说是佛之境界,但是,假如众生一念清净,也一样可以进入此神通大光明庄严境界中。此境界人人具足,本来就有。

而一般众生为什麽不能达到此清净光明境界呢?因为住在无明黑暗中,不能自悟自性,不能清净,自性光明被障碍了。被什麽所障碍呢?因为一切众生昼夜始终沉没在「散乱」与「昏沉」两个境界中。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都在散乱中,所谓散乱包括善念、恶念,普通谓之妄想。不散乱的时候便落入昏沉,晚上睡觉是大昏沉,大瞌睡是细昏沉。人生就在此两个境界中,不是散乱,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散乱与昏沉合起来谓之妄念。有此妄念,所以不能清净,自性光明就被障碍了。那麽,又如何能达到此清净觉地呢?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於不二境现诸净土。

若能把握住这段经文,《圆觉经》就不需要讲,再讲就是多馀,再讲就是第二义。以下我们姑且作多馀的讨论:

那麽,身心如何寂灭呢?平时我们的心不在散乱就在昏沉中,念佛愈念愈烦,打坐愈坐愈乱,如何寂静得了?这个肉身之躯,处处给我们障碍,打起坐来,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不能安详,此身如何寂灭?

要达到清净觉地,必须做到「身」「心」寂灭,才可以进入自心本性的清净觉地,才可以了解到,我们的自心本来在神通大光明藏中,也就找到自己的自心本性了。不只是心要寂灭,身也要寂灭。

平等本际,修持达到身心寂灭以後,更进一步就是平等本际。西方希腊哲学亦提倡政治人权之平等;释迦牟尼佛则更彻底提出一切众生平等,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为释氏。不管你有地位没地位,有钱没钱,有没有受教育,四肢五官健全不健全,都一律平等。连狗呀!猫呀!牛呀!猪呀!也都和人一样平等。甚至诸佛菩萨也一律平等。

如文殊师利菩萨及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了,仍现菩萨相度众生。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早远劫前即已成佛,他的徒弟当教主,他化身为菩萨,辅助徒弟教化众生。无论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只要达到身心寂灭,清净觉地,一念圆觉以後,都一律平等。没有说过去佛比我早在几千亿劫前成佛,我现在成佛,功夫不及他吧!没有这回事。什麽是本际?此际不是国际,不是人际,这是一切众生自性根本,一切佛法根本,「本」是形而上的道体,任何叁世诸佛,与一切六道众生,在形而上的道体上,是完全平等没有差别的。

修持做到了身心寂灭以後,才能达到平等本际。到了平等本际,自然是圆满十方。在诸佛菩萨自性平等本际里,没有一处不清净,没有一处不圆满。圆满就是没有缺陷,没有渗漏,不生不灭,不增不灭,不垢不净。充满十方,无所不在。东西南北上下谓之十方,充满整个空间,超乎空间,不是局限於某一方隅不是固定於某一处所。

「不二随顺」,不二就是唯一,一真法界,也既是圆觉境界,乾净处有佛,不净处有佛,不净处有佛;天堂有佛,地狱有佛;善人心中有佛,恶人心中有佛,一切众生性平等,此谓不二法门。出世是圆觉,入世亦是圆觉;成佛是圆觉,众生亦是圆觉,无处不圆觉。

「於不二境现诸净土」,到此不二境界,自然就是净土。既不散乱,亦不昏沉,一念清净,真正净土现前。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叁,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这部经是大经,佛说此经时,与十万个大菩萨在一起,此十万大菩萨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举出十二位菩萨名号,《圆觉经》是释迦牟尼佛答覆此十二位菩萨所提问题的经典。这些大菩萨与其眷属小菩萨们都同样进入叁,进入神通大光明藏叁中,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大小菩萨都一律平等,都无我相。无我才能平等,大家无我,同一法界。

现在各位看看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有没有道理?读经要用心看--用脑筋想想看,此为思维修。《圆觉经》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已经告诉我们佛法大乘道的修法。第一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成就,悟了道智慧成就以後,就要起「行」。光想自己入修,不入世,不修菩萨行,那是不对的。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以後,接着便是大行大愿普贤菩萨。

但是入世可不容易,必须手眼通天,千手千眼,手是手段方便,眼是智慧方便,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大乘菩萨无论魔道、妖道、鬼道、外道、小乘道无所不通,法门无量誓愿学,因此才能有很多的方便,才足以摄受折服各种不同的众生。这就是普眼菩萨的道理。

有了普眼菩萨的境界以後,修持才能达到金刚藏菩萨颠扑不破的境界。金刚藏的意思一是不为外界所迷惑动摇,再则是粉碎外界的邪魔歪道。

再以後是未来继承佛位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在在欲界天的中心--兜率天为天主。兜率天与我们一样声色犬马,五欲俱全,吃喝玩乐样样都来,并不清净。但是,其中有座内院,摒除一切声色犬马,弥勒菩萨在此说法,《瑜伽师地论》便是弥勒菩萨在此内院说的。印度的无著菩萨夜晚入定上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早晨出定,作记录,如此写成一百卷之《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下一生就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出家现僧相,以出世法表相,现出家相成佛。

要如何成佛呢?必须先得到清净智慧,有了清净智慧,才能威德自在。如文殊菩萨於释迦牟尼佛上座即将说法时,引磬一敲说:「说法竟」。释迦牟尼佛一句话未说,又进去了。文殊菩萨此时说了两句话:「我为法王,为法自在。」这就是大威德大自在,然後就是辨音菩萨,辩才无碍,法音清净。辩才无碍,必须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由多生累世说法之功德而来。并且还要净诸业障,我们的业障可并不那麽容易消除,《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业障不是一下子去得掉的,要慢慢一步一步地消。业障除净以後,才能普觉圆觉等妙二觉,等同於佛。成了佛之後如何?是否就不来了呢?不,还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像贤善首菩萨所代表的意义。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着十二种法门。明白了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才有资格来研究《圆觉经》

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

什麽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发起清净心

发了清净心有什麽好处

如何不堕入邪见

什麽是无明

什麽是空

无明妄想如何断

於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叁匝,长跪叉手而告佛言:

第一位出场代表问法的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乃七佛之师,又名诸佛之师。在佛教造像上,文殊菩萨骑着狮子,狮子代表百兽之王,狮子吼,百兽脑裂,威猛无比。在密教的塑像上,文殊菩萨则是一手拿宝剑,一手拿经典,此剑乃智慧之剑」,拔开慧剑,斩断情丝,代表着智慧成就。如何成就智慧?「金刚经」告诉我们,必定要福德够了,智慧才得以开发,也是自求多福,自我解脱的道理。学佛是靠自己,不是靠别人帮忙,也不是靠佛菩萨保佑。世界上最大的福报就是智慧,纵然当上皇帝,或是财福多足以买下整个地球,仍然买不到智慧;智慧不是权力金钱所能换取得来的。成佛是福德够了,智慧到了,不是工夫问题。以上是对文殊菩萨简单的介绍,也点出学佛首重智慧。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於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於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大悲世尊」就是说大慈大悲天上天下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佛啊!世尊是对佛的尊称,「世」不只指我们人世间,包括天上天下,「尊」即天人师表。「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希望您为这里在座那麽多从各处来求佛法的大众们解说。说什麽呢?「说於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如来就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佛,大彻大悟成佛之後,就称如来。「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用「金刚经」来注解「圆觉经」,或以「圆觉经」来注解「金刚经」,就很清楚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指得就是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本起是成佛的根本,如做生意要以钞票做本钱,写字总得拿支笔,成佛靠什麽呢?--清净,清净是成佛第一步,成佛的基因、因地。法行是法门,如何能做到清净?达到清净的法门是什麽?清净的反面就是不清净,也就是烦恼、散乱、妄想。我们要求得身心清净很难,人心都不清净,是不是?

以上是文殊菩萨所问的主题,接下来还有副题。

及说菩萨於大乘中发清净心。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菩萨是觉有情之义,觉悟是自己已经悟道,但是功德没有圆满,世界上最多情的便是菩萨,大慈大悲度尽一切众生,众生那麽多,怎麽度得完?你的痛苦我来挑,你的烦恼我来解决,你的困难我来帮忙,你说多情不多情?这就是菩萨行为。

文殊菩萨所问的第一个主题,是如何成佛?文殊菩萨也在此点出了问题的答案,要想成佛,就是要得到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身心随时都在清净中,如此修行就可以成佛。假使心中有所求,有修道清净,想图个清净,那就不清净了,必须摆脱这一念,才是毕竟清净。不过,这个境界太高了,不容易达到,因此,文殊菩萨退而求其次,而问大菩萨如何发起清净心?

我们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麽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麽,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此处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发了清净心又什麽好处?可以远离诸病。什麽病?头疼、牙痛、胃痛、心脏病、肝病、肾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於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贪、、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佛眼看世间,一切众生皆在病中。病从何来?病从业生。每个人的因果报应不同,身体健康情况都不同,有些人天生身体健康,到了七八十岁,还步履轻便,精神奕奕;有的人一年叁百六十五天,不在病中即愁中;另有些业力重的人,没病还自认为有病,到处求神问卜找药吃。业从哪里来?业由心造。换句话说,要如何才能身心无病呢?很简单,发清净心,就可以远离诸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