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体“仏”字的来历

我国简化汉字已有悠久的历史。起初是人民为了书写之便,有意无意地采用简笔,行之既久因而约定俗成的。但有计划地统一颁布简体字表分期使用是1949年以后的事。

自佛经传译以后,六朝隋唐之间,写经风气盛行,民间习用的简体字也就运用到写经方面了。如天、万等简体字,早已见于六朝写经;最近中国佛教协会发起拓印的房山石刻藏经,也发现许多简体字。有些日本佛教刊物,如《日中佛教》等,采用“仏”字作佛字的简体,如“仏陀”、“仏教”等,似已普遍推行。因为不习见故,有人以为“仏”字是日本近代创造的汉字,其实这个“仏”字,在我国早就见于金石、写经等文献的记录了。

矢吹庆辉所着《三阶教之研究》所引大英博物馆藏隋《信行遗文》(珂罗版印)十六种无尽布施发愿中,如“愿施众生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等,都以“”字代替“佛”字。又陆耀《金石续编》卷五《唐光明寺故大德僧慧了法师塔铭》:(信行)一见(慧了)法师,叹之良久,曰:“绍隆三宝,非仏子而谁?”陆氏按语说,此石嘉庆初出土,金石家皆未着录,塔亦无存;云于终南山梓谷起塔,则知与信行禅师塔相近。仏子之仏,乃古文佛字。京口甘露寺铁镬文,梁天监造仏殿,前佛亦作“仏”。还有现存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一书,凡写佛字之处,概写作“仏”字。如传文云:一日,至拘尸那国,仏入涅盘处。……“入涅处置塔。……毗耶罗国,即仏本生城”等。

罗振玉《札记》云:“仏即佛之别字。”慧超,唐新罗人,入唐留学佛法,为金刚智、不空入室弟子。唐开元间(713~741),从南海前往印度,取道西北陆路而归。(1)

可知,仏字这个简体写法,自梁天监间(502~519)已见于铁器铸造物,至隋、唐两代就为佛徒写经著作等的通用简体字了。我建议文字改革委员会能把这个古来通用的仏字,采用作为简体的仏字。

二、僧人的姓氏和名号

佛教初入中国,出家者犹用在俗姓氏,如朱士行,尚无僧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云:“晋宋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其姓皆从所受学。如支遁(道林)本姓关,学于支谦为支(名支道林);帛道献本姓冯,学于帛斯梨密为帛是也。至道安始言佛氏释迦,今为佛子,宜从佛氏,乃皆姓释。”(2)

后世僧传着述,于僧名上,多称其号,以示尊敬。但避名号雷同,或冠以其所住寺名或地名及道号等。唐湛然说:“西方风俗,称名为尊,如子之名,兼于父母。……此方风俗,避名为敬,故以所居,而显其人,南岳亦尔。”(3)

古人称僧人曰某公、某法师、某上人等,皆以名下一字,如称慧远曰“远公”,称道安曰“安法师”、称贯休曰“休上人”等。唐代以前,僧人只有名而无字,唐代僧传及金石塔铭所载都是如此。有些碑铭称僧人以号者,如称神秀弟子义福为“大智禅师”、善导弟子怀恽为“隆阐法师”,(4)多是死后的追赠。只有《净业法师塔铭》,有“法师讳象、字净业”的记载,(5)但这是极例外的。宋代以后,道号逐渐流行,(6)如清了,道号真歇,似为当时最初的道号。其后凡僧法名之外必有道号(即名与字)。一般于僧名之上,称之以号,以示尊敬,如“佛印了元”、“达观昙颖”等,或略去名上一字,称为“佛印元”、“达观颖”等,但号多见全称。宋元人称僧人,也有名字兼举,取名下一字置于道号之上的,如“洪觉范(惠洪)”、“妙高峰(原妙)”等。后人又以避名为敬,多以所居地名或寺名,地名、寺名之下,取其全名或名下一字为连称,如“南岳让”、“青原思”、“雪窦显”、“地藏琛”、“赵州谂”等。寺名和道号是不能仅取下一字的,这是禅宗传统的称法。但是后人不明古法,不免任意称用。近代缁素称僧,常称其名上一字,如称印光为印老、弘一为弘老,也是不恰当的。弘一法师无恙时和人通信,称印光为光法师,这是对的。

——————————

注释:

(1)藤田丰八,《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

(2)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

(3)《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释称慧思为南岳、智顗天台之义。

(4)《金石萃编》卷八一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大智禅师碑铭》及卷八六天宝二年(743)《隆阐法师碑》。

(5)《金石萃编》卷七八。

(6)《丛林盛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