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虚老法统∵∵振云门宗风——佛源老和尚之思想僧魂浅识

摘要:望重海宇的当代佛门尊宿佛源老和尚,秉承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法统,住持云门举扬禅法达半个多世纪。此间,虽屡受社会变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及至“文革”后,云门“仅余老僧三人,危房数栋,经像法器荡然无存。”然而,在老和尚锲而不舍的奋力提持下,云门得以重现禅宗祖庭的气象和规模,为诸方所共仰。不绝如缕的云门法脉,也因老和尚的提持而得宗风再续,云门弟子广遍十方。事实说明,佛源老和尚的路子不仅是行得通的,成效也是显着的,深值我辈珍视、参学。考察老和尚出家之前的生长教育环境与出家之后的参学成长历程,对比云门寺、云居山两大禅林的家风禅风异同,参品老和尚的三不三要思想,以领略老和尚坚持法统、平实本份、博学专一、立高就远、陶铸圣凡的沉雄僧魂。

关键词:佛源老和尚;云门寺;云门;三不三要;当代佛教

作者简介:释惟升(1973-),男,广东增城人,1996年毕业于云门佛学院,次年在佛源老和尚座下得预云门宗第十四代传承。现为鸡足山虚云寺方丈。发表《虚云老和尚的足迹》一书及论文多篇。

引言

转眼,家师佛源老和尚归于涅盘寂静已有3年。3年来,每当念到老和尚的名字,看到老和尚的相片,老人的音容笑貌就历历眼前,仿佛还在昨天,心里也自然生起无限景仰、感恩。

在老和尚圆寂3周年之际,云门寺与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顺应众心,共同筹备“佛源老和尚与佛教教育”学术研讨会。可见,老和尚以深厚的佛法证量,显露本地风光,数十年如一日举扬云门禅法,发扬农禅家风,陶铸圣凡,养育才器的努力与成效,为教界、学界所推重。

举办研讨会,成就大家一起继续向老和尚参学,分享心得,感怀祖师,启示未来。身为弟子,得知这一消息自然心生欢喜。谨通过考察老和尚出家之前的生长教育环境与出家之后的参学成长历程,简要对比云门、云居两大禅林的禅风异同,参品老和尚的三不三要思想,从不同角度领略老和尚坚持法统、平实本份、博学专一、立高就远、陶铸圣凡的沉雄僧魂。

一、从成长历程看老和尚思想僧魂的成因

一个人的思想行愿如何,受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无疑至关重要。为了认识佛源老和尚思想僧魂的形成脉络,我们有必要以大的视野以历史眼光,简要回顾老和尚出家之前的生长教育环境与出家之后的参学成长历程。

(一)、出家前——在佛儒环境熏陶中生长

湖南,自古人文荟萃。不说岳麓书院“唯楚有才,以斯为盛”的儒子豪气,仅就佛教来说,据《湖南佛教史》[1]记载,从西晋武帝四年(268)竺法崇开基岳麓山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南岳山、德山、岳麓山都是闻名于世的佛教圣地,民众敬信佛法的风气浓厚,涌现出智觊、怀让、希迁、宣鉴、惟俨、齐己、怀素、寄禅、虚云等一大批着名高僧,以及庞蕴、柳宗元、韩愈、谭嗣同、吴立民等一大批崇信佛法的文人学高士。佛儒文化在湖南传播的广袤深远已不需要太多的例举说明。

民国十二年(1923)癸亥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佛源老和尚诞生在具有如是浓厚佛儒氛围的湖南,俗姓莫,名仁辉。家居桃江县花果山,是一个信佛习儒的耕读世家。老和尚的一位舅父智晖老和尚是益阳栖霞寺的住持,另有一位舅父贾先生是饱读诗书开私塾授学的先生,老和尚自幼在佛儒思想文化的熏陶教育中成长。

老和尚到读书年龄,父母送他到舅父贾先生私塾就读。贾先生的古文和书法功底很好,并曾到成都游学7年,在乡村私塾中为难得的师资。老和尚在私塾除了学习《千字文》、《三字经》,还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学四书。不到两年,一部《论语》已背得滚瓜烂熟,老和尚仍抄写不停。[2]114贾先生晚年回忆说:“我二十多岁开始教书,那么多学生,调皮的很多,只有他的书法写得最好,读书也认真。”[3]

1941年,因缘际会,19岁的佛源老和尚到益阳栖霞寺出家时,行李中还带着《四书》。[2]115可见老和尚不仅自小是一个追求上进的孩子,且出家之前已有相当的文化功底和深厚的佛儒感情。

(二)、出家后——遍参湖南江浙名刹尊宿

佛源老和尚出家时礼益阳栖霞寺住持智晖老和尚剃度,法名真空。让大家惊叹称绝的是,他到寺“方七日,《楞严咒》已诵熟,寺规法则见即能知。”[4]1942年到南岳佛学讲习所就读,亲近空也[①]、灵涛[②]、明真[③]诸公。

空也、灵涛、明真诸公都是德望三湘的南岳高僧,从《湖南佛教史》、《湖南省志·宗教志》可查到介绍三公的条目,可见当时南岳佛学讲习所的师资力量不容小窥。讲习所学制三年,“学僧住禅堂,二时课诵、丛林制度不废,一切如仪。禅堂后则有自修室、阅览室,窗明几净,实是开禅学风范,称之为讲习所,可谓名实相符……长老、执事看到学僧遵守寺规,奉行律制,经声朗朗,深为感动,争相将青年徒众送往讲习所求法。”∵[5]一次,灵涛法师以《为人难,为僧亦不易》为题考试,因佛源老和尚灵悟出众,荐由空也老人亲自赐教。可惜日寇侵华,举国战难。十月,当局入南岳强征青年僧侣从军,学僧四散,老和尚归隐于桃江浮邱山。

1946年2月,佛源老和尚至南岳福严寺从镇清律师具戒。7月8日,为期一个月的中国佛教僧才训练班在江苏镇江焦山开学,太虚法师为班主任,太虚法师手下干将芝峰法师为副班主任每天为学员授课,老和尚受益阳佛教会选派前往受教。[6]185当时《佛教中流砥柱》月刊办在焦山,并有焦山佛学院,雪烦法师为院长。老和尚于训练班毕业后,留在焦山佛学院深造。后因时局紧张,学院停课。1947年春,老和尚入宁波观宗寺听根慧方丈讲《楞严经》。3月17日,太虚法师在上海玉佛寺圆寂,灵骨送到奉化雪窦寺建塔。4月15日晨,老和尚与众僧到宁波码头迎接太虚大师灵骨,老和尚在《自述传略》中述云:“我与一位同学举着旗额在前走,一直到延庆寺,我当时十分难过,但又觉得举旗迎接太虚大师灵骨,非常幸福,希望能生生世世追随太虚大师。”[④]景仰之情溢于言表,可见太虚法师的思想行愿对青年佛源老和尚的影响。

五月端阳后,佛源老和尚与同参三人结伴朝普陀山。礼潮音洞时诚感观世音菩萨显圣,三人所见各不相同,一人见紫竹林,一人见韦驮天,唯老和尚见白衣观音趺坐于洞,其态正如现今云门寺大殿所祀玉佛。在普陀,又有缘遇一罗汉僧,其念《大悲咒》水即翻滚,能以大悲水为人医治一切病,该僧施资买好回宁波的船票送与老和尚结缘。到宁波,礼天童寺。入阿育王寺,礼佛舍利。七月赴杭州灵隐寺,参满觉禅师[⑤]、巨赞法师[⑥]。巨赞法师荐其入灵峰佛学院就读。

1948年,益阳白鹿寺弘畅老和尚患疾,数电催佛源老和尚回益阳,临终授曹洞宗法髓,嘱为白鹿寺方丈。寺为湘中大刹,时住僧盈百。老和尚以报恩心领众熏修,并主益阳佛学讲习所教务,登坛开讲《阿弥陀经》等,以坚固大众信愿。

不久,神州政权鼎革,一时间“人间茶饭僧家淡”,僧粥难以维系,各寺僧尼多出走海外或流落民间。为避免僧伽队伍在社会变化中被分化消融,团结凝聚以维系僧伽命脉,佛源老和尚主持办起了白鹿寺僧众工厂,率僧尼纺纱织布,工禅自养以维僧粥,僧众得到安顿。

然而,运动接踵而来。1950年湖南土改,栖霞寺智晖老和尚被批斗,酷逝于棍棒之下,事件引起益阳佛教四众及各界良知人士的震惊,连工作组内部亦有异议。然而,彼等欲斩草除根,拟抓佛源老和尚。老和尚刚将智晖老和尚遗体送进化身窑,得同情者密告,即连夜潜走,遁于沅江县白沙杨梅山,与妙诚法师同住茅棚。一间茅棚,两个僧人,三支静香,晨昏两堂功课,日以芋叶、麻叶、嵩根充饥,在隐淡无奇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参云门——在虚云老和尚[⑦]座下得戒嗣法

当时,年逾百龄的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正在粤北韶关建寺安僧,为复兴佛教而不计日夜地操劳。各地衲子仰慕虚老德学愿行,不顾山间清苦,每日农禅,从四面八方前往依怙。佛源老和尚感无善知识接引,道业难成,乃于1951年正月初三离开杨梅山,与觉民法师结伴南行至广东云门寺参礼虚云老和尚为师。

虚老见而奇之,留为身边侍者。从此,佛源老和尚一心参禅,每日静香数支,间或虚老提嘶一二,棒喝交参,正念日增。六月,云门寺传戒,老和尚任引礼,虚云老和尚亲为增授戒品,赐名佛源。八月初三,又蒙虚云老和尚勘可,于六祖真身前授予云门宗法髓,为云门宗第十三代传人,虚老又赐号妙心,有传法偈云:

妙心胜德不可量,恺志雄能振宗纲。

佛慈梵畅摩诃衍,源远流长法海康。

1951年春,时值解放初,社会形势尚多复杂。一天,地方军警到寺清查户口,处置失度,酿成震惊一时的“云门事变”,112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及寺僧百余人均被囚审,有被殴致逝者。几经申诉,事仍悬而未解。延至1952年春,乳源土改,困厄更有再度恶化之势。事急,为解除云门厄难,佛源老和尚一方面于二月十九燃指供佛发愿,祈求三宝加持;一方面禀受虚云老和尚慈命,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前往北京求助。经周恩来总理、李济深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过问,云门厄难才得以解除,祖师道场终于转危为安。

四月,虚云老和尚应周恩来总理、李济深副主席四次电邀进京,主持世界和平法会,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八月又应邀到上海、杭州、苏州主持法会、禅七。佛源老和尚一路随侍起居,京、汉、沪、杭共度寒暑,协助虚老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主持世界和平法会、禅七,悉心记录法语开示。今大家所看到的虚云老和尚在上海玉佛寺的《禅七开示》,即由佛源老和尚记录整理。

虚云老和尚离开云门寺后,云门无主。而云门诸师以方丈一职事极艰繁,须胜福德故,均不肯承命领众。虚老无奈,乃示监院印开,将合寺诸师名置筒中,在韦驮菩萨前上供祈祷后拈阄,三次俱出佛源老和尚之名,众皆欢喜,放鞭炮祝贺。1953年五月,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毕,老和尚侍虚老至武汉,即奉命回云门。1953年农历六月初三韦驮菩萨诞日,佛源老和尚正式升座,继虚云老和尚执掌云门法席。至2009年正月二十九日在云门示寂,老和尚驻锡云门举扬禅法达半个多世纪。期间,虽屡经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然而在老和尚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提持振作下,而今云门寺依然能保持禅宗祖庭的气象与规模,为诸方所共仰。

通过简要回顾佛源老和尚的人生历程,我们可清晰看到,老和尚诞生于一个敬信佛法的耕读家庭,自幼接受佛儒思想文化教育。出家后,在南岳佛学讲习所等多所院校就读,遍参湖南、江浙等地名刹,亲近智晖、弘畅、空也、灵涛、明真、镇清、太虚、芝峰、根慧、满觉、巨赞、虚云等佛门尊宿,然而对老和尚影响最大,同时也是让老和尚最为感恩的是得戒嗣法恩师虚云老和尚。

佛源老和尚不仅承嗣虚云老和尚的云门法脉,更继承了虚老的思想僧魂,奉命继位云门丈席以来,以其过硬的禅宗功行,显露本地风光,在接引教化风格上推陈出新,使云门禅法独树一格,云门禅风生龙活虎,云门僧团的规模与道风之隆盛亦为岭南丛林之冠。

二、不拘一格摄四众——简较云门、云居家风异同

佛源老和尚一生除踞广东云门寺、南华寺、湖南白鹿寺、南岳祝圣寺、德山乾明寺等五大祖庭名刹丈席,还主持建起了鸡足山虚云寺、益阳栖霞寺、广法寺,鼎助门人明慧法师建起梅州千佛塔寺,为这九座道场的复兴竭尽心血,但老和尚始终以云门寺为核心道场,长期驻锡于此摄引四众。可以说云门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凝集着老和尚的心血,云门寺的家风、禅风都是老和尚思想僧魂在云门寺充分落实的体现。

多年来,笔者留心这样一个问题,当代海内几大着名禅林,佛源老和尚住持的云门寺、一诚老和尚住持的云居山、净慧老和尚住持的柏林寺、德林老和尚住持的高旻寺,其家风、禅风相比较有何异同?

且说云门寺、云居山都是虚云老和尚的道场,都是由虚云老和尚的后人住持,都继承虚云老和尚的农禅家风,都是以禅风醇厚、家风清勤、住众隆盛而闻名中外的禅宗山林寺院。两大禅林道风相近,常住僧团都很好地坚持每天上殿诵经、过堂用斋、禅堂坐香、出坡耕作及半月布萨,每年结夏安居、冬天打禅七、每隔数年开期传戒的熏修传统,但仔细参品,两寺不仅因传承的禅宗法脉不同而所挂钟板不同,其禅修风格亦有所不同。

有一件事让我至今记忆铭心。1995年夏,我向老和尚告假,从云门寺赴云居山参学。路过南昌时逛书店,买得一本王力着的《诗词格律》,随身带到云居山。在云居山,常住的一位老参师父看到我手里拿着这本书,像叔伯一样关切地问:“你看这个书啊?”

“我在看。”

“你还看这个书啊?”

“是的,我在看。”心中纳闷不解,难道这书有什么不好,不能看吗?

“嗯!出家人不好好用功,看这个书,浪费时间哦!”

望着老参师父一声恳切地惜叹后慢慢踱步而去的身影,我若有所思,有所得。是啊!出家人生死事大。不好好用功,参禅悟道,了生脱死,学什么吟诗作对呢?真的是浪费时间呀!

佛源老和尚也持同样的禅宗用功理念,引领门人发生死心,一心用功,莫看无助于修行用功的书,以免打闲岔。在一次禅七中,老和尚开示说:“我刚问了一个正在看书的山西人:‘看什么书?’‘看语文书。’我说:‘看语文能了生死吗?既然不能了生死,看语文书不如看佛经,看佛经不如去打坐,打坐更能开悟了生死。’《法华经》讲:‘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7]253∵“古人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禅和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话头参。’要不要得呢?我看很好”。∵[7]207

那么,佛源老和尚的禅宗用功理念,是不是要大家抛弃学问,不阅经不读书,只是一心参禅用功呢?不是。老和尚强调修行重在向内用功参究、返闻自性的同时,提倡深入经藏,藉教悟宗,他开示说:“很多祖师出家之前,已有很好的文化基础,没文化的少。丹霞天然禅师在家时,四书五经都读通了,去北京赶考做官;永嘉禅师也是从小把书读通了,精通三藏,着书立说。儒家思想是讲中庸之道,与佛教有许多相似处,儒家哲学贯通了,看佛经就容易明白。没文化的人要靠根机,根机好的一听开示就明白,就悟道了。”[7]211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