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先生信仰何教?

答:信仰佛教。

2.问:信仰佛教,先作何式?

答:应先皈依三宝,皈与归同。

3.问:何谓三宝?

答:三者为佛法僧,以能利益世间,希有难遇,故喻称宝。

4.问:何者为佛?

答:佛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5.问:何者为法?

答:法者救世度人之道,载在藏经者,佛之所以教也。其义为轨持,所谓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也。

6.问:何者为僧?

答:僧者学佛言行,传佛教化之人,其义为和合众。所渭解脱同证、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也。

7.问:皈依之式若何?

答:在佛僧前,焚香礼拜,长跪合掌,至心发愿。誓言:弟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是三称。又言:弟子某,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如是三称。

8.问:皈依三宝,有何因由?

答:皈依佛,为佛有无量功德故。皈依法,为法有大利益故。皈依僧,为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故。

9.问:皈依三宝,有何效果?

答: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10.问:尚有何式?

答:尚有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式。

11.问:何为礼拜?

答:为对于佛像,或心想佛的,五体投地,顶礼稽首也。对于法僧亦然。

12.问:对法如何礼拜?

答:供经于桌,口称经题及经中某字,(如、是、我、闻,……)至心顶礼一拜,如拜《华严经》者,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如’字法宝”,一拜。再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字法宝”,一拜。“我”字以下皆然。

13.问:何为赞叹?

答:为以偈颂,赞扬三宝功德、叹美三宝利益也。

14.问:何为供养?

答:为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等供献于佛,而敬养之。于法僧亦然。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者。

15.问:对于法宝既如佛僧一样礼供,足见敬法之至,但平日安放经籍,宜如何办法。方不失敬?

答:宜安放清洁之处,包以净布尤佳。勿乱堆桌架上,勿杂置他籍中,勿放在椅凳床榻上。诵读翻阅时,均须洁手正身,中途辍诵者,用布覆之。携取者,宜手捧,勿胁挟。

16.问:何为忏悔?

答:于三宝前,发露己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也。

17.问:何为发愿?

答: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虔请加被,令得圆满也。

18.问:尚有回向,其式若何?

答:此包括在发愿内。谓以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于己所愿处,令速成就也。总有三处:一向佛果,令所行作成佛之资也。二向众生,以己利施人也。三向理性,不执事相也。

19.问:佛是人欤?

答:在人道所见者是人,此为佛之应身。

20.问:何为应身?

答:赴感而来曰应。佛身有三:法报二身,玄奥难知,故今且言应身。

21.问:佛是何国人?

答:印度古国迦毗罗王子。

22.问:迦毗罗王之国,今为何地?

答:据英人恭宁翰考,在今乌德城东百里,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处。

23.问:佛既是人,何时诞生?

答: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诞生。

24.问:佛父母为谁?

答: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25.问:佛为王子,何以成佛?

答:王子年十九,出家修道。三十岁,于摩竭陀国菩提树下得无上正遍知。时在周穆王二年癸未。十二月八日,即今腊八日是也。

26.问:佛所修何道?

答:知一切法,惟心所作,专于心地,拂除障垢,而达光明自在之境。所谓破无明,证法身也。

27.问:佛何姓名?

答:姓释迦,名牟尼。

28.问:释迦牟尼何义?

答:释迦此云能仁,大慈之义。牟尼此云寂默,大智之义。

29.问:释迦成佛后,作何事业?

答:即以自己成佛之法,教化世间。

30.问:教化何等人,令得何益?

答:教化凡人,令成圣种;教化罗汉,令作菩萨;教化菩萨,令入佛位。

31.问:何为凡人?

答:庸愚之辈,六道众生,皆是。

32.问:何为六道?

答:世间凡夫,分为六辈,各由其道,故曰六道。其名曰地狱,饿鬼、旁生、天、人、阿修罗。

33.问:何为众生?

答:即是一切有生命之物,以其受生因缘不一,故曰众生。

34.问:何为地狱?

答:居于地内,状若牢狱,此辈众生,受苦最剧,有八热八寒等类。

35.问:何为饿鬼?

答:鬼神之类,以常受饥虚,心无厌足,故称饿鬼,有无财、少财、多财等别。

36.问:何为旁生?

答:禽兽鳞虫之类,以形体横斜,故称旁生。以上三辈,俱是恶业之所招感,故又称三恶道。

37.问:何为天?

答:在人间之上,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类,共二十八天。

38.问:何为阿修罗?

答:阿修罗,此云无酒,又云非天,居近须弥山大海中,好与天斗。此二辈及人。俱是善业之所招感。故称为三善道。

39.问:二十八天。其名若何?

答:地居有四王天,忉利天。(此即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故。)空居有夜摩天、兜率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为欲界六天,有饮食男女睡眠之欲,与人间同。

色界有十八天:曰梵众、梵辅、大梵,初禅所生。曰少光、无量光、光音,二禅所生。曰少净、无量净、遍净,三禅所生。曰无云、福生、广果,四禅凡夫所生。此外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三果圣人所居。此十八天,虽离欲网,尚具色身,故曰色界。

此上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天,只有心识,而无色身,故曰无色界。

40.问:吾辈人道。佛如何说?

答:佛说人道,以所居之地,别为四类。地分四大洲:在东者曰胜身,在南者曰赡部,在西者曰牛货,在北者曰胜处。身量寿命,长短有殊。若论果报,南洲为下下,若得值佛,南洲为上上。佛生印度,是在南洲之中,我国中华,是在南洲东部。按赡部又译阎浮提,义为胜金。

41.问:神仙妖怪,当属何道?

答:神属鬼,即饿鬼中之多财者。仙属人,别得生理,或属鬼,谓灵鬼等;或属天,为四王天所统摄。妖怪,则多鬼畜矣。

42.问:须弥山何在?

答:须弥此云妙高,在四洲中央。

43.问:何为圣种?

答:凡夫造业受报,常在六道,生死轮转,不得出离。反是即谓之圣,其种有四。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四如来。

44.问:何为声闻?

答:闻佛说法音声,而得道果,故曰声闻。其类有四: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45.问:声闻四果,其义若何?

答:须陀洹此云预流,谓初预圣流,七番生死,得阿罗汉。斯陀含此云一往来,一番生死,便得阿罗汉。阿那含此云不还,尽此一生,便得阿罗汉。阿罗汉此云无生,谓永不复来三界受生也,此为四果之极。

46.问:何为缘觉?

答:谓观因缘生法,而证觉道,故曰缘觉。其出离三界,与罗汉同,而德乃较胜。

47.问:何为菩萨?

答:具云菩提萨埵,此谓觉有情,为内怀佛道。外现凡相者。

48.问:何为如来?

答:佛有十种德号,此居其首。不变曰如,随缘曰来。佛有不变之体,随缘之用,故号曰如来。按十种德号,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49.问:佛以何等法为教化?

答:以因果、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法,教化众生。

50.问:何为因果?

答:一切事物,必有由起,是之谓因,必有终趣,是之谓果。

[NextPage]51.问:因果之法若何?

答:因果之法,以同类相应为定律。故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

52.问: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学生)仁而夭,盗跖∵(春秋战国时人)暴而寿,于因果何说?

答:因果之法,通乎三世。仁暴但植来世之因,果尚未至;夭寿乃食前世之果,因在曩时。若局于一世,乌能穷因果之理,而徵相应之实乎?

53.问:前世人非今世人。今世人非后世人。何能食果受报?

答:躯体虽异,心识无殊,故有不昧前因者,如结草衔环(喻为受恩深重,虽死也要报答)之类。

54.问:心识乃躯体之作用,躯体既易,而云心识不改何耶?

答:子但知心识为躯体之作用,而不知躯体乃心识之表相,惟心识有执受之力,故躯体得以坏于前而更成于后。若心识随躯体而亡,则生物早已绝灭于世矣,安有今日尔我之躯体乎?

55.问:受因果之教者,有何利益?

答:知有因,则受苦者不怨尤;知有果,则为善者劝,为恶者戒。

56.问:何为四谛?

答:一曰苦谛,二曰集谛、三曰灭谛、四曰道谛。谛者,详审之言,真实之法也。

57.问:何为苦谛?

答:佛说有八种苦,弥纶世间。一曰生苦、二曰老苦、三曰病苦、四曰死苦、五曰爱别离苦、六曰怨憎会苦、七曰求不得苦、八曰五阴炽盛苦。

58.问:世间岂无乐事乎?

答:乐亦是苦。盖世间之乐,常易坏灭,乐坏灭时,其苦倍盛。乐为苦因,是名坏苦。

59.问:尚有不苦不乐时,岂亦是苦?

答:是名行苦。虽不现苦乐之相,而身心迁变,流转不停,故亦是苦。尝见世人以无事为苦而欲寻事者,是可证也。

60.问:何为五阴炽盛?

答:我人身心,可分为五: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阴,覆盖也,常被笼罩,难可解脱,故曰炽盛。例如声色之欲,动辄纵发,临事有扰恼之苦,事后身心俱病,苦孰甚焉。且因其造业,感招后报,尤为众苦之先导者矣。

61.问:何者为色?

答:有质碍者为色。其相有四:为地、水、火、风。凡固体通名为地,凡液体通名为水,凡气体通名为风,其温度则名曰火。身内如是。身外亦然。

62.问:何者为受?

答:心能领纳外色,名之曰受。

63.问:何者为想?

答:心感受外色后,能如外色而想像之,是为想。

64.问:何者为行?

答:心想外色后,即有好恶之念,发为身口之业,是名曰行。

65.问:何者为识?

答:对于外色,种种分别,记忆不忘,是名曰识。

66.问:识有几种?

答:识有六种:缘眼见色,名曰眼识。缘耳闻声,名曰耳识。缘鼻嗅香,名曰鼻识。缘舌知味,名曰舌识。缘身觉触,名曰身识。了别想像,是为意识。按大乘法,再开意识为意及藏识。总为八识。

67.问:何谓集谛?

答:佛说一切苦恼,起于贪嗔痴三种意恶。以此三者,有招集苦果之义,故称曰集。

68.问:何以言起于贪?

答:贪则求,求而不得,则苦恼生;求而得之非以为足,则苦恼生。

69.问:何以言起于嗔?

答:尤人怨物,丧心致愤,则苦恼生。

70.问:何以言起于痴?

答:以无为有,以妄为真,祈神祷鬼空生畏怖,则苦恼生。

71.问:何为灭谛?

答:佛说贪嗔痴灭,则苦恼灭。三种意恶,断除净尽,则苦恼真实消灭,故曰灭谛。

72.问:何为道谛?

答:佛说欲灭苦者,当修行八种圣道:一曰正见、二曰正思、三曰正语、四曰正业、五曰正进、六曰正定、七曰正念、八曰正命。

73.问:何为正见?

答:识因果,明邪正,是谓正见。

74.问:何谓正思?

答:常思济物利人,是谓正思。

75.问:何谓正语?

答:远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常作真实、和悦、柔软、审思之语,是谓正语。

76.问:何谓正业?

答:不为猎、渔、屠、牧、造酒等业,及制一切伤人之具者,是谓正业。

77.问:何谓正进?

答:见恶务去,见善务兴,力行不怠,是谓正进。

78.问:何为正定?

答:行佛教诫,坚持不动,是谓正定。

79.问:何谓正念?

答:于佛法僧,常念不忘,是谓正念。

8O.问:何谓正命?

答:不犯禁戒,清净自活,是谓正命。

81.问:说四谛法,有何义趣?

答:令闻者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82.问:能修道者,得何效果?

答:修正道则烦恼断,烦恼断则苦恼灭,苦恼灭则身心得解脱而自在,不致为业所牵,不复来世受生,而成阿罗汉果。

83.问:何为十二因缘?

答:此正明众生三世因果相续不断之法也。所从起者曰因,所依附者曰缘。数有十二:曰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84.问:三世因果,于十二因缘,如何分配?

答:无明、行二支,为过去所造之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为现在所得之果。受、取、有三支,为现在所造之因。生、老死二支,为未来所得之果。

85.问:十二因缘相续不断之状。若何?

答:无明为缘而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入,缘六入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缘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

86.问:何谓无明为缘而生行?

答:无明者迷于事理,妄有作为,故生行。

87.问:何谓缘行生识?

答:既妄作为,养成习惯,于心坎中,染着不失,故曰缘行生识。识也者,即习惯所成之第二天性也。

88.问:何谓缘识生名色?

答:识但是“了别、执取”之功能,无相可得,惟有其名,然其所识,则有相,故曰色。于一心识,含有名色之二,此正识神托胎时也。

89.问:何谓缘名色生六入?

答:名色再分,成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为六尘所入处。故曰六入,又曰六处。此正在胎成形时也。

90.问:何谓缘六入生触,

答:由有六入,能与六尘接触,所谓眼触色,耳触声,鼻触香,舌触味,身触冷暖滑涩等。意触法,此乃出胎后也。

91.问:何谓缘触生受?

答:既与六尘接触,乃生感受,或苦或乐,或为无记,此在十岁内外时也。

92.问:何谓缘受生爱?

答:感乐受者,心生爱着,感苦受者,心生憎恶,此在二十岁内外时也。

93.问:何谓缘爱生取?

答:爱憎心盛,对于外物,心生贪着,此在三十岁内外时也。

94.问:何谓缘取生有?

答:心既贪着,发诸身口,乃成事迹,故曰有。又此事迹,各有所属,善属善道,恶属恶道,乃作来生受报之因,故曰有,此在三十岁以后矣。。∵∵95.问:何谓缘有而有生?

答:既作受报之因,必获所感之果。即于所感之处,得后有身,是为有生。

96.问:何谓缘生而有老死?

答:既有生后,渐渐变易,曰老。复归坏灭,曰死。

97.问:此十二缘生,此于三世乎?

答:因缘相续,何止三世!世复三世,乃至无穷。

98.问:缘止十二,乌得无穷?

答:此十二缘,不但相续,乃复循环。

99.问:循环之法若何?

答:此十二缘。两重因果,前后均略,中乃详尽,若合言之:过去无明,即现在之爱取;过去行,即现在之有,是为因。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皆有未来生、老死之相,是为果。因既生果,果复为因,因再生果,循环不断,是故无穷。

100.问:说此十二因缘,有何义趣?

答:欲令闻者反“缘生”为“缘灭”故。

[NextPage]101.问:何谓缘灭?

答: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102.问:缘灭有何利益?

答:缘灭则生缘断,即得无生,不受后有,自在解脱。

103.问:缘灭解脱后何如?

答:即成缘觉圣果。

104.问:六度之法若何?

答:此乃佛教积极之法,菩萨所修之行也。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智慧,此六者谓之六波罗密。波罗密此云彼岸到,与渡义同,故译曰度。

105.问:修布施度若何?

答:见一切来求索者,随力所能,无不施与。或以财物施,或以无畏施,或以佛法施,不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曰度。

106.问:何谓无畏施?

答:见有厄难,恐怖危逼,方便救济,使无怖畏,渭之无畏施。

107.问:修持戒度若何?

答:佛说教戒,止人过非。其重禁者,不外杀、盗、淫、妄、邪见五事。若详言之。有五戒、八戒,在家人应持者也。十戒、二百五十戒。出家人应持者也。十重四十八轻,则为菩萨大戒,不论在家出家,但发心修菩萨行者,皆得受持之。持戒清净,则障惑永除。得证涅盘,故曰度。

108.问:何为五戒?

答: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迷醉之品。

109.问:何为八戒?

答:不杀一也,不盗二也,不淫三也,不妄语四世,不饮酒五也,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六也,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七也,不坐高广大床八也。此八戒不单持。须合一斋法,谓不非时食,故曰八关斋戒。

110.问:何为十戒?

答:九戒即前之八戒一斋,合之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是为十。盖前之八戒一斋,在家人受持,但以一日一夜为度。此之十戒,出家人终身受持之,故戒相虽大同,而受法迥殊也。

111.问:生像金银何解?

答:金银之真者,为生金银。其非真而似金银者,为像金银。

112.问:非时食何解?

答:佛午时食,僧宜学佛,若过午为非时。

ll3.问:二百五十戒何如?

答:戒相甚繁,未遑悉举,若言其要:为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九十波逸提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法、七灭诤法。

114.问:何为波罗夷?

答:波罗夷,此翻极恶,谓淫、盗、杀、妄之四,正违胜妙法故。犯此者,不许与僧共住,命终当堕阿鼻地狱。

115.问:何谓僧伽婆尸沙?

答:此云僧残,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犯此者,须早救,命终当堕大叫地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