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砚池边——麓山寺碑

巴陵(湖南∵长沙)

唐代开元十八年(730),江苏扬州文学书法家李邕来到长沙,前往河西的麓山寺瞻仰,在了解了麓山寺的历史和传承之后,撰写了着名的麓山寺碑一文,并书写于青石之上,自己刻好立于麓山寺内。

麓山寺碑圆顶,有阳文篆额“岳麓寺碑”两行四字,碑末有“江夏黄仙鹤刻”六字,碑阴有“前陈州刺史李邕文并书”、唐代修寺立碑官吏姓名,字较碑阳略小。《岳麓志》载:“仙鹤即邕托名也。”碑后有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书写的“襄阳米黻(芾)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等字。

麓山寺碑现在清晰无损,碑文28行,每行56字,全文共1419字。碑长2.72米,宽1.33米。因年代久远,碑面风化光溜,有字脱落,部分断裂,现存千余字。碑文采用唐代骈文体行文,历述麓山寺的创建沿革、兴废修葺、禅师弘扬佛法经过及岳麓山风光,辞藻华丽,字体秀美、雄健,集汉魏碑刻之长,书家视为珍宝,镌刻传神,传拓风靡一时,被誉为文、书、刻俱绝。笔力浑厚,碑字用行书,后起书法大师苏轼、米芾等都沿袭其法。

麓山寺碑因文采、书法、刻工三样精湛独到,人称“三绝碑”,在中国古代碑刻艺术中声誉甚高,碑字用行楷书写是新创。行楷兼用行书圆转流畅和楷书方整规矩,行法、楷法错综出现,产生时圆时方,时疾时徐,时滑时涩的交错,表现出一种豪放、奔突、明快,乃至荒率的审美情趣,不计工拙,不经意而出新,毫不掩饰其真情实感。

李邕工文善书,长碑颂,天下寺观多求其文、字。书法界称李北海,麓山寺碑又称北海碑。李邕一生书写碑铭众多,麓山寺碑最精美,历代书家珍视。麓山寺碑乃李邕53岁所书,比李思训碑晚9年。李邕博采魏晋钟、王书体和北朝碑刻书法之长,落笔坚实、谨严,开合得体,方折劲挺,骨力洞达,气势开拓,化柔为刚。看似驾轻就熟,天真烂漫,实乃神妙变幻、难测端倪,书写流畅缜密、和谐自然。笔法自然、流畅,瘦劲遒丽,一改二王圆润蕴藉,糅合刚劲妍美,风神外露,气势夺人。构字颀长,奇宕欹侧,左低右高,似斜反正,斜而不倒,恰到妙处,字体宽博,四面开放,中宫紧缩,充分体现行书奇崛多变。麓山寺碑是长沙市尚存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曾为艺林、文豪所推崇。宋代元丰三年(1080),米芾专程前来麓山寺临摹学习。

麓山寺碑曾嵌入壁间,碑阴拓本罕见。历代观摩者众多,妄刻题名碑阴繁多,字画损伤严重,碑阴拓本佳者极难得。碑侧刻字,有米芾等题字,又有明及清人题字、观款。因碑石不精,漫漶过早,曾被剜刻,未剜拓本绝少。杜甫诗赞李邕书法云:“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宣和书谱》载:“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着。初学右军行法,顿挫起伏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黄庭坚云:“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赵孟钛裕骸懊孔鞔笞忠灰饽庵!蓖跏勒晁翟缆此卤ぴ器猓袂榱鞣牛煺胬渺祝需夏洌套闱愕姑忌健⑽庑恕!陡酉募恰吩兀骸氨湟巡邪黄浞嬗鄙辛枥鞑豢梢皇溃焙F嫒耍仕槎!崩铉呤且孕惺槿氡幕祷ふ撸业搅送跆逍惺椴皇视Ρ娴木窒蓿晟屏死牡氖樾醇记伞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