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厚诚笃的宏亮和尚

华岩寺第四十三代住持宏亮和尚,讳寂珍,号启宗,后更号宏亮,贵州仁怀县人,俗姓冯,母徐氏,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生于东皇场柿子坎。

宏亮幼年适逢太平军兴。当翼王石达开部人黔,清于朝调集大军,紧紧追剿,一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宏亮之父冯正先眼见大乱将至,连忙带领一家老小跑到山上岩洞藏身。待事态平息回到家乡,房屋已被烧毁,家人顿失栖身之所。战乱之后.祸不单行,冯正先不存染卜瘟疫,短短几天便丢下家小,温然长逝。家中失去顶梁柱,。小冷的宏亮随后也染上疾病,刚见好转,又染上疟疾,久治不愈。母亲忧心如焚,急得找人为宏亮算命。算命人说:“这孩子不是尘中之人,住世则早夭,出世则长寿”。不得已.母亲只得带着他来到九龙山的东岳殿,焚香祈祷神灵:“病愈出家”。过了一段时间,宏亮的病渐渐好了。母亲可怜他小小年纪,瘦骨嶙峋,哪里忍心把他往寺庙里送?∵因此久久未践“病愈出家”之诺言。谁料到生活贫困,身休虚弱.不久,宏亮又发疟疾,且来势很猛。母亲见状大哭:“老天,我该怎么办哪?’宏亮平静地对母亲说:“愿到九龙山出家”。

家中一贫如洗,实在没有办法,母亲只得强忍悲痛,叫他哥哥把弟弟背到了九龙山东岳殿。这里人烟稀少,空气清新。加之寺庙之中,暂无断烟之虞。在家时饱一餐。饿一顿,如今三餐不愁,不几天宏亮的病就痊愈了。后来,身体日见好转,竟长得比邻近人家的儿童都强壮。刚刚七岁,宏亮就开始茹素礼佛,诵习经典。随即,又在本县景福寺定慧和尚处披剃,取名寂珍,字启宗。宏亮和尚是经过甘苦的人,虽然小小年纪,却很能吃苦耐劳。课经读论之外,兼习儒书并临摩法帖,颇有长进。休看这景福寺庙宇小,规矩却甚严,诸如打柴、取水等等杂务,无论长幼均不容松懈。好在宏亮和尚生于农家,自幼在苦难中挣扎,如今有口饭果腹充饥已算不错,至于干些杂务之类,牙关一咬也就过去了。

岁月如梭,转眼宏亮和尚已经十九岁,于是由黔人蜀,在合江法王寺果山和尚处受戒,易其字名宏亮。不久,他两朝峨嵋,然后东下渝州,见华岩岗峦起伏,群山如莲,庙宇掩映于参天古树与翠竹丛中,幽逢清深,确为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就决定在此住下,一意清修。既人寺中,宏亮和尚一如当年在景福寺那样,脚踏实地,从知客、书记、监院—一做起,“格恭诚敬,众金悦服”。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7年)被推任方丈。主寺期间,宵衣吁食,备历艰辛。1902年,宏亮和尚借届满退居之机回到阔别的家乡,在地藏寺召集工匠修建祖慧上人的灵塔,并到双亲墓前祭奠。直到这年冬天才返回华岩寺。恰在此时,毗邻壁山县

立山寺的一些僧人不守律法,致寺庙濒于荒废。邑中僧俗人等义愤填膺,同声恳请宏亮和尚惩办败家僧人,主持立山寺。宏亮和尚道心似铁,不顾旅途劳顿,又风尘仆仆赶至壁山立山寺,接待僧众,“与劣僧质公庭,出钵资赎庙产,寺以重兴”。

由于宏亮和尚一生和厚诚笃,在僧众之中声望颇高,在他退居以后的三十年间,华岩寺中每有大事必请其决断。尽管如此,宏亮和尚却不居功、不自满,旁人愈是敬申他,他愈是谨言。慎行。所以,每临大事,宏亮开口无不当之语,让人钦仰。当1935年觉初和尚回乡省亲突然去世,华岩寺方丈缺席的时候,众僧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德高架重的宏亮和尚,一致恳请他复出主席华岩。此时,他已年逾八旬,能蒙众僧如此厚爱,实为难得。如果他顺水推舟,将成为玉亭和尚以来退院之后再主丈席的第二人。但是,宏亮和尚没有这样做,他在竭力推辞的同时,力荐年富力强的钟镜和尚。而他与钟镜并无特殊关系,仅仅是同处一寺,相互认识而已。其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钟镜和尚担任方丈以后,不负提携,大胆革弊澄秽。对于钟镜兴寺的种种举动,宏亮和尚则由衷赞许,从不加以阻挠。此情不仅众僧心明如镜,就连乡绅如李泉博、李葵安等也对人说:“华岩寺之有今日,全靠宏亮和尚不私其亲而举钟镜之功啊!”受到宏亮举荐的钟镜则说:“我担任方丈,真要感激宏亮师知我之深。和尚之功大矣!和尚见识远矣!其他如创建僧察、修建石路等等,和尚对于华岩寺的功德也是不可胜记的”!

此外,宏亮和尚在课经读论之余,临摩法帖甚勤,其书法亦是铁画银钩,飒飒风神,识者谓在平原、季海之间,质朴拙直,一如其为人,展示了一代高僧多方面的修养。

公元1936年3月,宏亮和尚病中手书遗嘱:庙事、丧事全由钟镜和尚安排。湛然归化,以证涅柴,世寿八十一,僧腊七十四。塔葬于华岩寺右侧山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