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卫万寿寺小志

一、始建

金山卫万寿寺,为千年古刹。据地方史料载,该寺初名万寿院,原为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赐建。

据传,孙权之母吴隆珍,吴郡富春人,幼年孤哀(失去父母),与其弟吴景、昭、妹隆英4人依附在时为钱唐县吏的叔父吴优家中,因不堪受婶母王氏冷嘲热讽之辱,便携弟妹们东奔远投康城(金山城,宋末沦海),在姑母吴丽英家栖身。其姑父黄邕是地方富绅,膝下无子,很疼爱内侄儿女4人,特聘高师授其姐弟诗书经纶和礼仪。吴隆珍聪慧过人,年方及笄(15岁)已经以才貌名闻乡里。富春县吏孙坚慕名前来康城黄府聘娶。后吴氏随夫征战南北,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不畏艰苦抚育子女。孙坚为子孙创下了东吴江山基业。吴黄龙元年(229年),其次子孙权又接兄孙策之业,贵为天子后,吴氏隆珍被尊为皇太后。她要报答当年落难康城时姑父母的养育之恩,嘱子遣人赴康城,欲接二老至建邺(今南京)侍奉。不料,太公黄邕早已作古,太夫人吴氏丽英寡居在城北昌唐乡卧龙亭之阴,青龙江左岸的青龙墩镇(即后来的小官镇址)广福街旧宅。她念佛度身,说啥也不愿离乡北上。于是,孙权便令地方有司(地方官)将其旧宅翻建成佛院。

吴嘉禾元年壬子(232年),佛院落成。孙权诰封外祖姑母为“万寿护国太夫人”,并御笔金书“万寿院”三字,制成巨幅匾额,悬挂在院内的长生殿上,让万寿护国太夫人在院内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孙权还多次遣其弟妹来万寿院祝福。护国太夫人圆寂以后,万寿院成为一方佛教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

二、建废

随着岁月的推移、朝代的更替,万寿院几经建废。其名也随时而易,曾叫过“护国娘娘庙”、“万安寺”、“万寿寺”、“祝圣道场”等。

历史上几次较大的建废,有以下记载:

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甲申(504年),昌唐乡典下桥亭富户曲直,资助银两,重修万寿院。

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已巳(549年),叛贼侯景作乱,其部下宋之仙过境,纵兵焚毁该院。

南朝陈宣帝太建元年己丑(569年),有小官镇巨富、刑部都官司郎中魏荣卿(又名三官)致仕在家后,其子魏勋要夺产业,他看破红尘,竟倾家中资产白银五万三千六百两,又募资三万余两,重建万寿寺。三年寺成,耗资七万九千余两。当时寺的规模及菩萨佛像布局,在邑中《黄氏家乘》中有记述。

山门前,九层宝塔高耸,自地面至塔尖,约16丈有奇。寺分六进。

头进金刚殿,俗称山门。殿中左右置两大金刚力士像。他们手执金刚杵,横眉竖眼,虎视眈眈,大有一眼能洞察人心的神态和气势,人称克尽职守的护法天神。

第二进天王殿,俗称弥勒殿,面南居中而坐的是弥勒佛。重建初,弥勒佛像短发鬈曲,目光下垂,表情严肃,眼观鼻,鼻对心,似超脱七情六欲,凝神入定,成妙相庄严之佛。在弥勒佛两侧,各有二尊彩塑天王像,俗称四大金刚。名称以次分别是:增长天王魔礼青(南方天王),全身青色,执青光宝剑一口,其职司“风”;广目天王魔礼红(西方天王),全身白色,执碧玉琵琶一面,其职司“调”;多闻天王魔礼海(北方天王),全身绿色,掌混元珍珠伞一把,其职司“雨”;持国天王魔礼寿(东方天王)全身红色,手掌紫金龙、花狐貂,其职司“顺”。这四大天王是佛门的护法神,分掌风调雨顺之权。在弥勒佛神龛背后,也有一尊面北神像,身穿甲胄,手执降魔金刚锏,正目直视,这是韦驮神像,也是护法天神。他面向大雄宝殿,注视出入香客,保护佛地诸事安宁。

第三进为大雄宝殿,俗称如来大佛殿。中间大殿,释迦牟尼如来佛居中高坐莲花座上。其身高四丈九尺八寸。左有文殊菩萨,右有普贤菩萨,都各身高四丈三尺六寸。大智文殊智慧超然,头顶挽五髻,右手持大利剑,能断一切烦恼,坐莲花宝座,骑着狮子。大行普贤头戴五佛宝冠,手执如意,坐莲花,乘白象。他的智慧征德也相对,德能延寿,信徒向他祈祷延命之法。文殊、普贤乃释迦牟尼近侍,合称华严三圣佛像。如来佛背面,有佛山一座,观世音菩萨立身于佛山之中,脚踏龙鱼头,手执宝葫芦,慈眉祥目。佛山上隐现千佛像。观世音是大乘菩萨之一,佛法仅次于如来。在华严三圣佛像两旁,伴有十六罗汉造像,与常人等,神态各异。其名分别为:东侧一、宾度罗跋啰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西侧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啰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萘半托迦。大佛殿两侧,建有两楼,东曰钟楼,西为鼓楼。朝钟暮鼓,声闻数里。

第四进为三宝大殿,俗称观音殿。大殿正中,端坐千手观世音菩萨,神情庄肃。有法身十八手,报身四十手,化身九百五十二手,合谓千手。其佛像身高三丈八尺五寸。观音两侧也有文殊、普贤菩萨造像分侍左右,身型稍矮于千手观音像。佛经载,千手观音大慈大悲,是普渡众生的救命星,凡人间所求之事,有求必应。在千手观世音菩萨三神龛两旁和背后,分列罗汉有五百尊,神像较小,均依次列名。五百罗汉是随释迦牟尼如来佛听法诵经的众弟子。

第五进为藏经宝殿,俗称文华殿。两侧有行斋厅。

第六进为无常宝殿,俗称方丈殿,设有高僧、仙客斋宿用房。

前后六进殿堂两侧,均有厢房相连,形成五大天井。厢房大多用于僧人及香客用膳、寝宿、伙房及货库。全寺大小殿屋共二百零八间。当时主管大师名普德、善真,有僧人三百余众。

唐乾符五年戊戌(878年),黄巢部将行脚僧王重隐率众过境,向万寿寺僧索金嫌少,纵兵烧毁寺院。至五代,吴越王钱鏐予以修葺。

宋建隆元年庚申(960年),故吴越王钱鏐之孙钱朝佐,资助重金修饰万寿寺。佛像重新装金,把天王殿上弥勒佛易改相貌,将其祖舅父浙东奉化剡溪亭的游僧陈契此的形象塑成弥勒佛。据传,陈契此常以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语无伦次,随外寝卧,形如疯癫,人称他为“布袋和尚”。他有《辞世偈》唱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人们于是以他为弥勒佛化身。自此万寿寺内的弥勒佛造像,一改以往肃穆之状,变成肥头胖肚、抚膝袒胸、手掐佛珠、笑口常开之态。钱朝佐亲自为造像题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物;开颜便笑人间好笑之事。”横批是“笑口常开迎仙客。”

在大雄宝殿上的十六罗汉后又增加了陈契此和军徒钵两尊罗汉,合称十八罗汉。

宋咸平二年已亥(999年),上官亭富户夏渟溪为其母徐太君九十九寿辰祈祷还愿,献银六万余两,重建小官镇万寿寺,其规模与南朝陈时相仿。

南宋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年),洛北亭富户杨寿享资助重建万寿寺。

南宋淳熙六年已亥(1179年),大僧宇芬与沐沥亭绅士徐文翰,在浦东、横浦两盐场募资重修万寿寺。

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1388年),金山卫都指挥佥事李武奉令修葺万寿院,规定每月朔(初一日)望(十五日)集士民在院内恭听宣讲圣谕(皇帝诏令),并行祝圣法事。

明正统九年甲子(1444年)。大僧智显募资重修万寿寺,将寺院扩至二十四亩,增置放生池、紫竹林等。

明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华亭县沐沥亭人武德将军徐珍与赐进士及第金山卫散官林克明(号爱兰君),为各自的夫人俞氏、沈氏重病康复还愿,资助重金,修葺寺院,并给佛像装金。

明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总督陈璠解囊重修万寿寺,复置钟楼,时香火繁盛,僧众多达二百余人,成了名人雅士、达官贵人的游览胜地。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因万寿寺遭明末清初战火后,毁坏严重,娄县知县曾奉令修缮一次(具体年月不详)。

清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金山知县黄鸣鹤(四川郫县人,康熙乙酉举人)因病许愿,重修万寿寺。

清代中期起,金山县治从卫城北迁朱泾后,祝圣法事也改在朱泾东林寺举行。金山卫万寿寺香火便日渐冷落。

清代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年),清军与太平军金山卫之战,万寿寺遭战火破坏。

清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生员徐志望(已故将军徐芬玄孙)、生员何寿卿、绅董何宗良、绅士刘贵、戚成基、戚云春、范泉清共同资助重修万寿寺,恢复殿屋前后三进。

前进为山门,二进为正殿,三进为方丈室和伙房,各进两侧以厢房连接。如此格局,保持到民国初期,寺内有住持、香火和尚共六七人,有庙产田亩。

解放后,该寺和尚大部还俗或去普陀山,仅剩一张姓小和尚。1958年,在寺内创办金卫农业中学,寺田作学农田。1960年,在西门外的金卫中学与农业中学互调校址,拆除寺院大部建筑,仅存正殿。1973年,金卫中学扩建时,拆除正殿作中学食堂、校工宿舍基地。

三、修复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1993年12月3日,金山县人民***批准,募资修复开放金山卫万寿寺。选址在金山卫城遗址东北境(金卫村第二组荒地),于1994年开始自筹资金以寺养寺的修复工程,边劝募,边建设,由金豪建筑工程总公司陆续承建,总占地面积有38市亩。

至2000年,寺内已先后建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伽篮殿、僧职人员宿舍、香客楼、钟鼓楼及若干耳房,还将增建天王殿、功德堂、方丈楼(包括藏宝室)、放生池等。有市佛教协会会长明旸大法师亲题寺额“万寿寺”。现在僧人12名,职工10名,主持方丈为达缘法师,正副监院为续建法师、善忍法师。

2000年12月12日至18日,举行金山区万寿寺修复后第一堂水陆空大法会,祈求世界和平安定、国富民强、风调雨顺、冥阳两利。在大法会上,邀请佛教界师父有60多位,江浙沪三地远道善男信女有500余人前来进香参拜。以此功德回向法界龙天。

随着万寿寺影响的不断扩大,殿堂等设施的不断完善,这具有千年历史的寺院又将成为金山地区的一大名刹。

四、名迹

历代有多位帝王在位期间,曾先后来万寿寺进香留迹,地方轶史上记载的有:

东吴会稽王孙亮于太平年间(256年—257年)驾幸康城青龙墩镇万寿寺,御书匾额“四大皆空,六根清净”。

东晋元帝司马睿在建武年间(317—318年),来康城地区巡察时,驾幸万寿寺。

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位年间(420—422年),赐万寿寺匾额“佛法通天地,***四季转”。

梁武帝萧衍在位年间(502—549年),晚年崇佛,遍历江南名刹,赐万寿寺匾额“佛法通天,万民皆仗”。

陈宣帝陈顼在位年间(569—582年),赐万寿寺匾额“佛法无边,靖安四方”。

五代吴越王钱镠在后梁开平四年庚午(910年)赐万寿寺匾额“世事无常,随缘大作”。

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丁未(1127年),在巡察华亭、海盐县时,驾幸万寿寺进香。

元末,吴王张士诚于至正十八年戊戌(1358年),赐万寿寺匾额“佛法无量,***常转”。

元末,台州方国珍临万寿寺进香,赠额“佛法无量,祛病去灾”。

历代名人雅士,在游万寿寺时,也都献墨宝。宋末元初,着名文人赵孟坚(字子固)

来院游览,亲题“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额对,悬于正殿。该匾额至清末民初尚存。

寺内正殿前,曾有一古井,水清冽,久旱不竭,今已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