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净觉寺草书碑

作者:安春明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觉寺,坐落在河北省玉田县蛮子营村东500米处,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佛教古建筑群。在寺内碑楼西次间鹤立着一通草书碑,集多种价值于一身,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该碑由碑首、碑身、龟趺座三部分组成。碑身青石质,高220厘米,宽87厘米,厚26厘米,阴阳两面刻有碑文,左右两侧无字。长方形碑首,高100厘米,宽93厘米,厚27厘米,雕刻有四条盘龙,阴阳两面龙头两两相对昂首于额题上端,龙口、龙舌、龙须、龙眼雕刻得栩栩如生。龙身前半部分较细,呈“S”形,后半部躯体相对较粗,沿碑首两侧向上攀卷,于龙头之上相交缠绕。内侧前肢对称上举,捧托火焰宝珠,外侧前肢立于碑首的拐角处。后肢不显示。四龙均雕刻鱼鳞纹,鳞片清晰整齐,遍布全身。阴阳两面长方形碑额内分别阴刻篆书“警示格言”“续修净觉寺碑记”。阳面碑文为草体,因此碑文是寺内唯一的一通草书碑文,故称“草书碑”(见下图)。碑文291字,由清代着名书法家王敬德书。王敬德(1808—1896年),字慎堂,又字栗庵,玉田县达王庄人。光绪年间《玉田县志》载有他的传略,说此人“孝友好善”,“工于书法,尤健大草”。如今,王敬德的书法作品已经极为罕见,所幸,净觉寺内还存有他书写的三通碑刻,其中咸丰元年(1851年)的《智然禅师墓碑》、咸丰三年的《重修净觉寺碑》均为楷体,同治三年(1864年)立的这通碑阳面为草体。他的楷书,端庄遒劲,颇具魅力,他的草书龙飞凤舞,舒卷飘逸,功力不凡。王敬德书写的这通草书碑把王羲之的草书特点反映出来了,难怪时人称赞他的书法“有幼军写经换鹅之奇”。“幼军”是晋代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名号,王羲之讲究在同一篇文章里,同一个字的写法不同。该碑文中共有十四个“之”字,每个“之”的写法各异,然而各有韵味。碑文的雕刻者虽没有记载,但应该是当时有较高造诣的雕刻家,字底全部为平底,一字之中以刻度的深浅、笔画的粗细来展示撰书者作品的原貌,一石之上刀法变化无穷,雕刻的难度较大。草书在雕刻里相当少,既不好刻又不好认,这通草书碑为了让大家都能认识,每个草书旁边都有正楷小字,为我们研究草书提供了方便。净觉寺的这通草书碑文,笔法流畅,刀工精湛,实属一篇精美的书法作品。中国书协副主席旭宇先生多次在这通古碑前流连忘返,赞不绝口。着名书法家杨再春教授观后叹道:“艺术水平这么高的草书碑刻,国内罕见!”着名军旅家峭岩将军专程从北京到净觉寺研究草书碑,撰写研究文章,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有关净觉寺的历史,因史籍无载,寺中的碑刻对我们研究净觉寺的兴衰变迁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特别是这通草书碑所载的史料至为珍贵。根据以上碑文记载,我们可知以下历史信息:(1)在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净觉寺进行了一次修缮,这也是该寺有史可考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修缮。在约40年的时间里,修缮了门殿、正殿、后殿、配殿、配房、耳房、钟鼓楼、龙凤门楼,并创修了正殿前的抱厦和碑楼等,使净觉寺成为一座布局合理、规模宏大的“浩刹”。净觉寺现存的建筑均为此次修缮后留下的。(2)此次修缮工程的总设计师是王翠峰。王翠峰玉田县珠树坞村人,生卒年月失考。在此次修缮工程中,他“掌木泥石画做”,同时又担任“监造”之职,也就是说他既是承建方的负责人和技术总管,也是修建方的监工,其地位之特殊古今罕见。王翠峰的突出贡献是给后人留下一座建筑杰作及该建筑的设计图纸。(3)对此次修缮贡献最大的是净觉寺住持智然。智然名理会(1788—1850年),九岁入寺,当时的净觉寺“墙垣周弊,殿宇将颓,地土有限,香火无出”(引自嘉庆九年《香火地碑记》)。年幼的智然目睹了寺院的衰败、贫困,决心改变寺院的贫困面貌。由于他此后数十年的辛苦经营,寺中的财产增加了十倍,彻底改变了净觉寺的贫困面貌,也为重修净觉寺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工程尚未竣工,智然圆寂,他的继承者在寺院西北角为其筑墓立碑,并建六角碑亭,以纪念他对净觉寺作出的贡献。在该碑的阴面上半部阴刻楷体龙门对联一副:贪心、盗心、淫心、诈心、欺负心,种种这等心肠我看是何结局;兵劫、瘟劫、水劫、火劫、霹雳劫,苍苍许多劫数你从哪里逃生。对联出自古人之手,却矢今人之的,有永恒的警示作用。净觉寺的草书碑集篆、草、楷书法于一身,集雕刻、书法、史料等价值于一体,给这座千年古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在这里我们既可以欣赏古香古色的建筑杰作,又可以欣赏高品位的碑刻文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