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弘正法∵扶桑续宿愿——从南岳慧思转生圣德太子说起

刘雄峰

在中日佛教史上,提起南岳慧思和圣德太子,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举足轻重的人物。南岳慧思以其“止观***,定慧并进”的禅法思想和实践,在改造传统禅法的同时发展和丰富了传统禅法的思想和内容,并为以止观为核心的天台佛学思想的臻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而被尊为天台宗之三祖。圣德太子在日本,则更是家喻户晓。他不但在日本大力弘扬佛法,而且组派遣隋使,为中日交流(包括佛教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蜚声于两国佛教界。而将南岳慧思与圣德太子联系在一起的,乃是慧思大师转生为圣德太子之说。

慧思,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生于515年,卒于577年。慧思少年时便“以弘恕慈育”而闻名闾里,由于经常在梦中受到僧人的劝诱,遂于十五岁时出家,而“辞亲入道”。

从慧思大师四十八年的僧侣生涯来看,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即从十五岁出家到三十四岁,由北方(河南)“舍众渡向淮南山中”之前,其主要以持诵《法华经》和实践苦行为主。按道宣的《慧思传》所云,慧思“奉持守素,梵行清慎;及禀具足,道志弥隆;逈栖幽静,常坐综业;日惟一食,不受别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绝。诵法华等经三十余卷。数年之间,千遍便满。所止庵舍,野人所焚。遂显厉疾,求诚乞忏,仍即许焉。既受草室,持经如故。”他自己在《立誓愿文》中也说:“一切众生,迷失正道,永无出心。我为众生,及为我身,求解脱故,发菩提心,立大誓愿,欲求如来一切神通。若不自证,何能度人?先学已证,然后得行。”可见,在这一时期,慧思是非常注重禅定修习,并以苦行实践来对治是时之社会环境的。

随后,受到慧文禅法思想影响,他在坐禅苦行中,加入了“定慧相资”的内容,并证得“法华三昧”后,开始了向南方地域的行移。三十四岁“渡向淮南山中”;四十岁,进入光州大苏山,弘法十四年;及至五十三岁,率弟子四十余人径趣南岳,在南岳度过了其宗教生涯的最后十年。以上是为慧思大师宗教行迹的后期,正是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南岳的十年,慧思在南方这一弘法的“适宜环境”里,通过吸收南方佛学注重智慧的传统并将其融入到其禅法思想体系中,形成了其“教禅并重”、“定慧双开”的禅风,为日后天台佛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圣德太子,名厩户,生于日本敏达天皇三年(574)元旦,是用明天皇的第二子,母亲是穴穗部间人皇后。他“自幼聪明,出类超群”,对于从百济等国传来的书籍,可“随得随讲读”。在推古天皇初年被立为太子,并掌握摄政大权。圣德太子摄政后,经常参加祭祀大典,亲自下诏兴隆三宝,劝人信仰佛教,建造寺庙。如其制定的宪法十七条中,其第二条即“应崇敬三宝”。他还多次开讲《法华经》、《胜鬘经》,并撰有《法华经义疏》、《维摩经义疏》、《胜鬘经义疏》等,并颁给畿内各地。上自天皇、诸王、王女,下至百姓大众,都成为他每次讲经的听众。太子还四处修建寺塔,救济贫穷。圣德太子于推古朝三十年(622)二月二十二日去世,年仅四十九岁。噩耗传至各地,“百姓如丧慈爱父母,哭泣之声充塞大街小巷”。

圣德太子之所以受到民众的如此爱戴,在政治上,除了制定宪法十七条外,就是积极与中国缔结友好关系,不断地向当时的隋帝国派遣友好使团,一般称为遣隋使。从日本推古天皇八年、也就是隋开皇二十年(600)开始,一直到推古天皇二十二年、隋大业十年(614)的十四年间,在圣德太子的主政下,日本共向隋朝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团。其中以着名的小野妹子为首以及众多的佛僧,往返于日中之间,促进了日中间的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由于这样的交流使原本一向被视为东夷而唤作倭人的日本,获得了与隋帝国平等的地位,故而日本人把真正的“日本的开国”,看作是从圣德太子所开始。

那么,南岳慧思与圣德太子:一个是中国的佛僧,一个是日本的皇子,二人国籍不同且生活的年代也不同。二者是为何被联系在一起?圣德太子又是怎样成为慧思大师转生的呢?

最早记录慧思大师转生于日本国王子一事的,当为日本人真人元开所着之《唐大和尚东征传》一书。其中在写到日本入唐僧荣睿和普照在邀请鉴真和尚东渡赴日弘法,荣睿和鉴真的对话时,有这样的记录:

时,大和上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荣睿、普照师至大明寺,顶礼大和上足下,具述本意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曰:‘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今钟此运,愿和上东游兴化。”大和上答曰:“昔闻南岳[惠]思禅师迁化之后,托生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众生。又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今我同法众中,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时众默然,一无对者。

以上,借鉴真和尚之口,讲述了南岳慧思托生为倭国王子,而“兴隆佛法,济度众生”的事迹。虽然荣睿和普照讲到了圣德太子兴佛教于日本之事,但鉴真在这里并未直接说出慧思转生为圣德太子,而只是听说其(慧思)迁化之后,托生为“倭国王子”。由于鉴真生活于唐代,可见,慧思转生于日本的说法已流传很久。而最澄在《注金刚錍论序》中,就直接将慧思与圣德太子联系了起来。他说:“今斯法性宗,龙猛苗裔,南岳子孙也。性相圆融,理事俱足。觉者明师,禅者心镜。伏愿远仰上宫太子,近凭过海和上,建立此宗,报谢彼德。我国佛弟子,谁忘二圣恩者哉?”圆仁也说:“伏寻天台宗传本朝之元始,南岳思大禅师后身圣德王子,以不世之德降生此国,遣使于西邻而取经,自制章疏而讲赞。黎庶于兹,始闻佛法。”《扶桑略记》中更说:“鉴真和尚云:闻南岳思禅师迁化之后,托生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众生。倭国王子者,圣德太子也。”

上述所提到之《唐大和尚东征传》的作者真人元开,乃是生活于日本奈良时代着名的文学家淡海三船。他是天智天皇的后裔,池边王之子,生于722年,卒于785年,享年六十四岁。《唐大和尚东征传》为其五十八岁时所撰。在日本,《东征传》一书有多个版本流世。这些版本中,除了种智院所藏乙本署有“天台沙门思讬与真人元开撰”外,其余均为“真人元开撰”。因此,汪向荣先生考证认为,真人元开在撰写《唐大和尚东征传》时,“是以思讬所撰《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为范本,在这基础上简化而成的;有的部分,特别是东渡之前在唐的部分,极有可能是直接移用或保留了思讬原文的。”

由此可见,慧思大师转生于日本之事,乃缘起于思讬的述说,后经过诸多日本僧人的附和与传讲,将大师与日本最受崇敬的圣德太子相联系,而使这位在日本历史上极富传奇性的人物,成为了南岳慧思的转世。并因为其大力弘扬佛法和积极推进日中宗教文化交流,从而在日中两国佛教界广为流传。

如前所述,南岳慧思大师力倡定慧***、止观并进的教风和实践,而成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而生活于其后的唐代天台僧人思讬,自是对慧思大师极其尊崇和景仰,因而由其之口说出慧思大师往生他国继续弘扬佛法,实是情理中之事。同时,也由于其对鉴真和尚的崇敬,并将鉴真赴日传律与昔日慧思大师转生倭国弘法相比拟,因此而通过鉴真之口说出了南岳慧思往生日本的故事。

除了上述思讬所讲的慧思大师转生为倭国王子(或圣德太子)的故事外,关于慧思大师转生的事迹,在思讬的《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中,还有多处记载,如:

昔慧思禅师于一目中,处分岳寺三纲,可扫路开堂敷座迎接,今日有大菩萨将来。诸人出迎,只云不见菩萨,只见一年少沙弥。彼众却还报和上,无有菩萨,但见一少沙弥。于时禅师告云:此是菩萨。众并迎屈入寺。禅师把手言:好在以不,灵山一别,迄至于今。经停,明日即令上座讲《法华经》,智顗默然,不知所趣。思禅师乃云,昔佛在世,与弟子灵山听,可不忆耶?智顗便乃朗然大悟,当即宣吐弁,若悬河写浪。此即顿悟一乘之妙法也。智顗犹被思禅师作其忆念,玄忆一乘。故知思禅师本来诵持法华,味深禅定,悟法华三昧。

这里虽然讲的是慧思大师在诱导智顗的忆念,即所谓“玄忆一乘”,但以其(慧思与智顗)都曾在灵山会上聆听佛法,也证实他们均为转生者。另外,还有如下之记载:

南岳衡山者,属衡州,其衡山五岳之一数也。其山有五峰,一般若峰,二住括峰,三慧日峰,四祝融峰,五紫盖峰。一峰各有禅房静室,有思禅师六生于此山修道,一生各立一塔并盘一石。其三石存般若台佛殿前,三塔在般若台南二百步。山中灵仙异果消利,经于千岁。时有得圣果者,其梨乃生子。思禅师亲吃此梨,其梨甘美,世间无匹,大如钵许。自尔已还,更未生子。其思禅师临将无常时,于般若台北石室中,举《法华经》、钵、盂、锡杖语弟子云:吾灭度后,向无佛处受身,教化众生。至今便岳寺,见有素影立堂,上足弟子二人同时素影。其弟子并是圣人:其二弟子,一名智顗,在天台山及荆州玉泉二寺,来去住持。一名智勇,在南岳衡山修道也。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得知慧思禅师乃是六生在南岳衡山修道,而且往往立下誓言,在自己灭度后,“向无佛处受身,教化众生”。而慧思大师转生于日本,化生为圣德太子,以大力弘扬佛法为己任,并积极开展与无论是佛法还是政治、文化方面都堪称世界第一的中国进行交流和学习,正体现了大师那“向无佛处受身,教化众生”的夙愿。而那时(圣德太子诞生前,即522—577年间)的日本,正是佛教刚从百济(今朝鲜)传入且受到排斥之时。慧思大师的也正是以这种“向无佛处受身,教化众生”的“大乘菩萨行”的精神,不断地转生,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特别是转生为日本圣德太子之事,遂成为了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正如他在《立誓愿文》中所说,如在十方世界中有一国土,众生不能“天人同一类,相好如世尊,悉俱如意通,智慧亦同然”,便“誓不成正觉”而要“化众生不绝”。

总之,南岳慧思大师转生于日本国而成为圣德太子的事迹,其包涵有俗、圣两谛上的重要意义:从俗谛来看,它体现了慧思大师在佛教史上(特别是天台佛教)的所居有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国内外的重大影响,因而倍受中日两国僧俗的崇敬和颂扬;同时从圣谛义而言,它表明佛法并无国界,所谓“十方国土”、“大千世界”都是佛法住及和弘扬之地,而当这些“十方国土”、“大千世界”中佛法普住之日,便是芸芸众生得道成佛之日。但愿慧思大师:

乘愿常往生,普度广众生。

脱离生死海,证得妙等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