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过河

智海

法常禅师在世时,他的一位弟子遇到了难解的难题,怀着郁闷的心情,他向禅师请教,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眼前的难题。法常禅师沉思片刻后说:“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听过故事之后,你就能明白怎样面对困难了。”

禅师说有四个旅客,一个盲人,一个聋子,两个正常人,他们来到一座悬崖边,想穿过一条铁索桥到对面去。桥下就是水流湍急的山涧,浪涛拍在岩石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两岸的悬崖非常陡峭,也让人看了心惊胆战。

第一个从铁索桥上过去的是盲人,第二个是聋子,第三个过去的是一个正常人,可是另一个正常人却因害怕和恐惧而在过铁索桥时最终掉进了河里。难道他还不如前面过去的盲人、聋子?

事后,盲人说:“我看不见任何东西,不知道山涧是什么样子,只管抓紧铁链,像平常一样地走了过来。”聋子说:“我听不见水流的声音,恐惧感因此减少很多,只要注意不向下看,自然也就安全地走了过来。”而那个过了桥的正常人则说:“我过我的桥,悬崖峭壁、水流湍急与我有什么关系?只注意踩稳抓牢就是了。”

老禅师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说:“可见那个失足掉河的正常人,恰恰是因为他耳聪目明。你明白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困难了吗?一颗平常心啊!”

只要有生死心、造作心、有为心,都是污染,而平常心即是让人们远离造作、是非、取舍等分别心,从现实生活入手,把握当下,回归本我,现证佛法的真实。这种平常心是多么朴素简单啊。由此可见,修行不在于采取什么固定的方式,而在于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一种祥和、宁静、恒常不断的心境来对待生活、体验生活。如《无门关》颂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若能于一切境地保持宁静安详,什么时候不是好时节呢?

记得我在县城读中学的时候,班上有两个和我同村的同学因为家境困难,无法缴纳学杂费而辍学了,他们两个后来都跟随着一个建筑队做了小工,在城里的工地上干活。其中一个姓李的同学,他觉得自己真是苦命,反正也读不成书了,工钱多少挣一点能够自己吃喝就行了,所以小工的工作他做得并不认真,常常偷懒磨工,有点时间了就跟别人去喝酒、赌博,开始了混天了日的生活。而另一个姓罗的同学,他并没有因为不能读书而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他平静地接受了辍学的事实,然后不光把自己那份小工的工作努力做得认真尽职,而且利用空闲的时间钻研、学习建筑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其结果他很快就由小工升上了大工,接着又当上了队长,这期间他买来了很多书籍,刻苦自学,还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到了大学里面成为了建筑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他的命运也从此大为改变。而那个姓李的同学却仍然在建筑队里做着泥瓦匠,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其实生活中,佛法并不在遥不可及的地方,当一个人开悟后,他内心的宁静不会被外境所侵扰,这是由于他已洞见诸法实相,而对一切事物都毫无执取攀缘之心,就能在困难面前不持有过多的忧虑,也不自我放弃,平静地接受现实,并着手改变自己的困境,解决难题,世事也必会有峰回路转的机缘。当人触事无心,自然可以含容万境,而又不被万境所缚,能印照万物又不失澄明本性。只有在起了分别与造作的心后,才开始有了对立与执着。因而,放下执着与分别,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去成就生活,以滚滚红尘为道场,用不争纷、不攀缘的出世心态来做入世的事,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获得轻安与自在。那时,想必是“三十年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从容与平淡。

其实,山从来就是山,水也从来就是水,只有接纳、认同、不分别、不造作的心,才能找到生活固有的快乐,才会体验到平淡人生之外的那份清明与沉静。待到他日,冬梅吐蕊时节,空气里的清香也会格外的浓郁吧!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新区枫桥镇朝红村团山寺僧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