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衡阳第一文人——庞蕴大居士

丁民

一位朋友曾经向我了解庞蕴这个衡阳人。然而,我查阅了目前衡阳所有的现代编撰的地方志、工具书都没有找到其踪影。后来我在《二十五史·新唐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记载,它让我吃惊:“∵庞蕴《诗偈》三卷,字道玄,衡州衡阳人,贞元初人(785~804),三百余篇。”这是我国国家级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位衡阳籍文化名人;再翻阅各历史时代的《湖南通志》、《衡州府志》、《衡阳县志》、《清泉县志》,各志书虽说是编撰采用取舍生卒地的不同,而对其籍属说法各异,都对庞蕴这个人物都有所记载,但都是只字片语,没有详细记录;尔后,我又翻阅了其他的历史文献,才对庞蕴这个人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选官不如选佛”

庞蕴(生卒年不详),字道玄,是唐代着名的诗人,我国第一位在家修行的着名禅者(居士)。他曾在南岳跟随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学习禅法,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时知名禅师往来频繁。他对佛家禅学有极高的悟性,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梁代的傅大士并称为“东土维摩”。世人又称他为:庞居士、庞翁、庞大士。

据有关历史文献考证:庞蕴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市岳屏山麓(现岳屏公园东大门南侧),后人为纪念他,曾在此修建“庞公祠”,该建筑毁于1944年衡阳保卫战期间。

庞家世代为儒,他父亲任过衡阳太守,家庭非常殷实。但是,庞蕴对仕途、金钱不感兴趣,他立志要探寻人生命的真谛。当时的衡阳城是闻名全国的宗教胜地,神、儒、道、佛在这里都各自占有一席之地,而庞蕴则选择了皈依佛门。

唐贞元(785~804)初年间,庞蕴与丹霞天然(739—824,俗姓、籍贯不详,自幼习儒)结伴进京应试,途中到旅店投宿时,遇见一个过路僧人,僧人问他俩到哪里去?二人答道:“求选官去。”僧人连称:“可惜!可惜!”,于是便对他俩讲“选官不如选佛”的道理。二人听后便问:“我们应该到何处去选佛?”僧人告诉他们马祖道一正在南岳弘法传道,其道场是“真选佛”之处。二人一听,立即决定不再进京赴考,直趋南岳。

当他俩登上南岳山,便去南台寺,拜访该寺住持——禅宗南台宗青原系宗师石头希迁。见面后,庞蕴便向石头希迁禅师问道:“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石头希迁禅师见庞蕴开口就问了个超越万物的形而上的大法问题,忙用手捂住庞蕴的嘴,意思是:这问题是不可言说的。庞蕴若有所悟地离开了南台寺。而丹霞天然留了下来,认嗣石头希迁禅师门下学道,。

接着,庞蕴到达磨镜台的福严寺(原名般若寺),拜访该寺院住持马祖道一禅师。庞蕴又将上述问题向马祖道一禅师请教,马祖道一禅师说了一句:“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这话用意和石头希迁禅师一样,都是告诉庞蕴,第一义是不可言说的。石头希迁禅师用手势示意了这一点时,庞蕴只是有所省悟。这次马祖道一禅师用不同的方式,告诉了庞蕴同样的道理:大道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必须要靠自己的心性去领悟。于是,庞蕴彻底顿悟了禅家宗旨,他便在福严寺留下来,伴随马祖道一禅师带发修炼“我心即佛”、“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

二、“见一忘七”

庞蕴在南岳学禅期间,仍然经常与丹霞天然交流禅学,据《禅宗全书》第39册〈庞居士语录〉记载:“举丹霞见居士来。作走势。士云。犹是抛身势。作么生是颦呻势。霞便坐。士向前。以柱杖划个七字。于下划个一字云。因七见一。见一忘七。霞便起。士云。更坐少时。犹有第二句在。霞云。向这里。着语得么。士哭三声。出去。”

现在南岳丹霞寺【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4),为丹霞禅师所建,故以丹霞名寺。丹霞又名天然,故又名天然禅寺】后殿,为“七一遗址”,这就是丹霞天然与庞蕴居士“忘七”故事的发生地,后人为纪念这一精典公案,将此地命名为“七一遗址”。现“七一遗址”原碑尚嵌于殿壁。

庞蕴在福严寺内刻苦学习禅法两年以后,他的禅学成就达到极高的层次,“解禅说佛”之法极为精辟迅捷,为众多禅林中修行之人所瞩目。

三、沉江家财

离开南岳后,庞蕴继续在衡州家中修炼禅学。为了彻底摆脱家族的压力,除去世俗礼教、金钱等方面的束缚。唐元和年(806—820)中,庞蕴带着妻子、儿女离开了衡州城。当载着庞蕴全家的船离开衡州城后,庞蕴将随船运载的数万家用金银财宝,全部抛沉于湘江之中。然后,到达襄州(今湖北襄阳)鹿门山下,过着一边耕种,一边修炼禅学的生活。每当家中需要增添生活必须品,庞蕴就与他的女儿灵照自己动手编制些竹器类用具。再由灵照将这些东西拿到街上去卖点钱,再购买所需之物,以供朝夕。儿子主要从事开地耕种,或者去替人做苦工。庞蕴一家4人都是极为忠实的佛教信徒,在这种简化所求的无欲日子里,每日全家都坐下一起来研修禅机,这种世外桃源式的修行生活,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充实的极度地快感。所以,他们对身外的衣食,一点也不放在心。“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男不婚是僧,女不嫁是尼,这只是表面含义;深层含义是指那个“不与万法为侣的人”,也就是无所依傍、超越万有的大道。“团栾”本“圆乎乎”的意思,在这里有大家聚拢的含义。“无生活”中“无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无生活就是关于大法的话,但大法不可言说,所以“无生活”也就是无用活,说了等于没说。因此“大家”一句的含义就是大家团拢在一起说有关大法的无用话。庞蕴创作的这首诗偈,就是他们佛化家庭的最佳写照。

四、诗偈大家

庞蕴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他喜好创作诗偈,其传世的诗偈就多达300多首,他将自己修禅的心得、佛学思想,用诗偈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不朽精神财富。《全唐诗》卷810就收录了庞蕴的几首《杂诗》:

未识龙宫莫说珠,识珠言说与君殊。

空拳只是婴儿信,岂得将来诳老夫。

万法从心起,心生万法生。法生同日了,来去在虚行。

寄语修道人,空生慎勿生。如能达此理,不动出深坑。

极目观前境,寂寞无一人。回头看后底,影亦不随身。

神识苟能无挂碍,廓周法界等虚空。

不假坐禅持戒律,超然解脱岂劳功。

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偕。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

朱紫谁为号,青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焰水无鱼下底钩,觅鱼无处笑君愁。

可怜谷隐老禅伯,被唾如何见亦羞。

这些诗都是模拟佛经偈语的风格,殷殷嘱咐学佛者修行的依归,具有唐代白话诗派中以重于说理的典型特点。诗句之中包含他全部的学术成就,充满着他对禅学精髓领悟,我们也可以通过它来研究庞蕴的处世哲学与禅学理念,对我们今人依然有许多积极的参照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着名文人将他引为文中的典故:

杜甫《赠别郑链赴襄阳》: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王阳明《寄冯雪湖》:竿竹谁隐扶桑东?白眉之叟今庞公。隔湖闻鸡谢墅接,渡海有鹤蓬山通。

《龙冈漫兴》:江沙漠漠遗云鸟,草木萧萧动甲兵。好共鹿门庞处士,相期采药人青冥。

……据本人统计:仅在《全唐诗》的诗句中,提到庞蕴的就有50多处,可见他对中国古代文坛的影响之大。

五、全家开悟

庞蕴一生充满着传奇,文献中记载着许多有关他的有趣故事与传说,如《庞居士语录》就记录如下传说:

庞蕴经常四方游历,他的女儿灵照便服侍在其左右,她也渐渐地悟境不凡。庞蕴有一次打坐时问女儿:“古人说: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这话怎么理解?”灵照回答:“老大不小的了,竟说出这样没出息的话!”女儿揶揄老子,老子也不生气。接着问:“我说这话不好,你又怎样说呢?”“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女儿的回答,抢白了父亲,儿女的回答竟也是重复此言!这也是禅门惯用的说法。一位僧人问另—位僧人:“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另一个僧说:“曹源一滴水是曹源一滴水。”禅宗认为根本大法之所以不可说,是因为我们的认识和表达认识的语言,只能部分地领会它。因此,用重复就是绝对的保证在言说大道本体时,不失不漏的好方法之一。禅宗将语言视为“戏论”,这也是以戏论对戏论的最好办法。出家的僧人四方游化,是靠乞食为生的。而庞蕴父女四处游历时,却是靠卖竹品制品为生。

有一次卖货时路过一座拱桥,庞蕴不小心,吃了一跤,扑倒在地。灵照见父亲跌倒,便也伏身倒在父亲身旁。父亲问女儿:“你这是干什么?”∵女儿说:“见老父跌倒,我来扶你!”倒地是与站立相对的,我也来倒地,差别不就取消了吗?这也是相扶。灵照真是“灵照”!

在庞蕴知道自己不久就要去世时候。这天,他便叫自己的女儿灵照,到门外去观看太阳,判断是此时是什么时旬了。不一会儿,女儿就返回到庞蕴的面前,对他说:“已经日正当中(中午),而且还是日蚀呢!”这时,庞蕴听女儿说有日蚀,便立即走出户外,去欣赏“日蚀”这一奇特的天象景观。灵照便立即就乘父亲外出之机,便迅速盘坐在父亲的座椅上,合掌而亡。庞蕴没有看到日蚀,入屋后,发现女儿已经去世,才知道上了女儿的当,便笑道:“我女机锋敏捷啊!”于是,他将自己生命延缓了七天后。这天,一位的襄州州牧于頔,听人说庞蕴身体欠安,于是,便到庞蕴家来探望,顺便问一些禅家道理。庞蕴对他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意思是:好自为之,世界上的一切不过影像而已。“有”是追求不尽的,是烦恼的不尽根源,只有“无”才是根本,放弃所有的“有”,把“无”从埋没中显示出来吧,它才是真实的可追求的东西。说完,庞蕴便枕着这位襄州州牧于公頔的膝上,怡然地去世了。当庞蕴的妻子得知庞蕴与女儿灵照都已经离开人世,她叹息道:“这痴女和无知老汉,竟然不告而别,何其忍心啊!”就将这消息告诉自己正在田里耕作的儿子,他儿子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面目毫无表情,只听到∵“嘎”的一声,他站在田里,拄着锄头,站着就没呼吸了。庞蕴的妻子将儿子火化后,说了一偈:“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尔后,便立刻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关于庞蕴一家修禅的传说还有许多,有关他的公案时见于禅家开示拈提之中,以作为行者悟道的重要参考。在这之中也展现出庞蕴及家人面对人生、面对生死,潇洒自在的风采,至于他和女儿灵照自在的情节,配合诗偈全家习禅的描述,不仅成为后代佛门居士们向往的楷模,也转而成为文学戏曲宝卷中着墨的题材,令后人无限的欣羡与赞叹。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蒙学读物中的一部优秀读物,原名为《蒙养故事》,由明代萧良有编辑,杨臣诤对其加以增订后,改名为《龙文鞭影》。到了清代着名学者李辉吉、李恩绶对其加以增补,丰富和扩充了原书的知识内容,成为清代中晚期广泛流传于民间乡塾并深受蒙学师生欢迎的启蒙教材。该书《十二侵》中就有:“灭明毁壁庞蕴投金。”

明代后期最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在他的《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写道:“吁!一文才如涛者,犹能使人倾千里慕之,况持黄面老于之道以行游斯世,苟得出世之人,有不心服者乎?未之有也。不闻庞公之事乎?庞公,尔楚之衡阳人也,与其妇庞婆、女灵照同师马祖,求出世道,卒致先后化去,作出世人,为今古快事。愿公师其远见可也。若曰“待吾与市井小儿辈商之”,则吾不能知矣。”

近代着名作家周作人在《知堂书话·关于尺牍》中也引用了这句:……大都是李氏《焚书》中所有,我很喜欢他的《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末节云:不闻庞公之事乎?庞公尔楚之衡阳人也,与其妇庞婆女灵照同师马祖,求出世道,卒致先后化去,作出世人,为今古快事,愿公师其远见可也。若曰,待吾与市井小儿辈商之,则吾不能知矣。’……我既与公一同,则一切弃人伦,离妻室,削发披缁等语,公亦可以相忘于无言矣……。

庞蕴的诗偈、故事、哲学思想、禅学理论;今天,我们能够都通过流传至今古代文献、佛家著作中找到。如《艺文类聚·襄阳耆旧记》、《万续藏》第120册与《禅宗全书》第39册,收有《庞居士语录》3卷(上卷收录庞蕴居士与马祖、石头、药山、齐峰、丹霞、百灵、普济等人之问答机缘;中、下则收诗偈百余首)、《径山大慧禅师正法眼藏》、《续添语在传灯录》、《五灯会元》、《禅林神宝传》等,这些文献为传承庞蕴的思想提供了厚实的平台。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佛学史上,庞蕴是一位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学术成就是“湖湘文化”中的奇葩。同时,他也理应在衡阳地方史志中占据重要的一页。

(作者系衡阳市图书馆研究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