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三等和尚”

圆志

在我参学的路上曾遇到许许多多有趣的人、事、物,每当忆起这些,常常会令我充满喜悦。在前段时间的参学路上,我遇到几位在美国学习的法师,和他们谈起美国的佛法时,我突然想起了十多年前碰到的一位旅美华侨师父,他不但高大庄严并且风趣幽默,老法师在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名字叫胜溜。”我们也都称他为“胜溜法师”。老法师的言行曾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时时想起他说过的话。于是问几位美国法师:“在美国有一位叫胜溜法师的,你们认识吗?他现在还好吗?”其中一位法师笑了起来说:“他很好,还是那么的风趣幽默,不过他的真实法名不叫胜溜,胜溜是他为自己取的浑名,表示他年青时代参学最善于溜单的意思。”直到现在我才知道了法师的真实法名,原来还是一位“上等和尚”哩!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错过了向老法师请教的机会。

十多年前老法师回中国朝拜佛教的四大名山,去到我当时参学的寺院,那里常年住着几百位莘莘学子。老法师看到那么多年青的学子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处求学时,想起了他青年时代在国内南参北学的往事,很高兴地讲起了他们那个年代盛行参学的风气,他说:“我们那个时代参学流行着三句话:一是上等和尚溜单走。上等和尚一般都是上根利智的那一类,他们行脚到了一个地方,那里没有他可学的东西。也没有比他更高的人可以教导他,就赶紧背起行李连招呼都不会打一个就悄悄溜单跑了。二是中等和尚告假走。这类和尚根机一般,见到参学处和他的水平差不多也没有他可学的东西,他会到客堂去客客气气地告假销单后才离开。三是下等和尚迁单走,这类和尚根机陋劣,纯粹是为了吃喝玩乐,哪里好吃好玩就去哪里,根本就不是一颗用功的心,大家不得不迁他的单请他走人。现在请问大家,你们在参学的路上要做哪一等和尚啊?”有的说做上等和尚,有的在闭口沉思,或许正在想自己是属于哪一种根机该做哪一等和尚吧。想想我自己的根机觉得做个中等和尚还差不多,因为我执严重,还放不下世俗的情见,顾虑太多,即使我不喜欢参学之处,我怕溜单走了,别人因此而生瞋恨心,我不想伤害别人,也怕别人伤害自己,再说人生何处不相逢,下次碰到对方我会感到不好意思,觉得要离开不给别人打一声招呼是不礼貌的,还是老老实实去客堂告假吧。看看自己这样优柔寡断的性格,也只能做个中等和尚了。我羡慕上等和尚那种直来直去、刚正不阿、不拘泥于人情世故的秉性,但我的根机使我达不到他们的境界,因此只能向他们学习了。

老法师的话让我想起了在律藏里面,佛陀常常告诉弟子们应如何依止选择好的善知识而住。《摩得伽论》里说:想要依上善知识的人,应当先要筹量这位善知识能否增长自己的善法,还需要向认识这位善知识的人打听他的戒德怎样,是否勤于教诫弟子,他的徒众是否和睦,无有诤闹。要戒德无缺,教诫无倦,徒众无诤,才可以依止这样善知识。《四分律》里说:诸比丘随便依止师父,不能增长利益沙门道行,佛令选择取好依止,即师有破戒破见破威仪等都不适合依止。《十诵律》也说若和尚不好应当舍和尚而去,和尚有四种:一,与法不与食应住;二、与食不与法不应住;三、法食俱与应住;四、法食俱不与不应住,不问若昼若夜应舍去。《僧只律》和《十诵律》差不多,只是有苦住乐住的区别:一、不问而去(同上无法无食,讲都不需要和师父讲一下就直接离去);二、问而去(有食无法);三、苦住(有法无食,尽形寿不应离师而去);四、乐住(有法有食,虽然师父让离开也不应离去)。二种律中的“二住二去”,说明有法才是主要的事情,饮食乃次要的资身之具,有食无法白白地养了这具污秽躯体,有法无食最终能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

据说曾有位很有福报的人出家了,他虽不懂什么佛法,但他的福报使他愿意发心去护持大家好好地用功办道。只要去了他的寺院天天关着门在里面用功就好了,每天大家想要吃什么用什么一切生活所需列出清单给他,他都会尽力地满足大家需求,就这样如此过一段时间,人越来越少了,他每天都是关着大门的,也没见有人出去人怎么会少呢?后来才发现了原因,大家是翻墙溜跑了,可见法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法去摄受大众,即使物质生活再丰富也满足不了大家心灵上的空虚。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想想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苦行时曾为半首偈而舍生命:在过去久远劫时他在雪山修苦行,经过了很多年的苦修也没有得道,于是天天就渴望有人能告诉他真正解脱之法。有一天,一位罗刹来到他身边,说了过去佛说的半首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苦行人一听,如饮甘露般地浸透身心无比适悦,急催快说后面的快说后面的,罗刹这时有气无力地说到:“我现在饿了没力气说了,我需要喝活人的血吃活人的肉来补充体力。”苦行人忙说:“您把下半首偈说出来,我愿意以身供养您。”罗刹问:“为半首偈而舍身你不后悔吗?”苦行人坚决地答道:“绝不后悔。”于是罗刹说出了下半首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苦行人赶紧把这首偈写在石头上,写完后就爬上树,从树上跳下来向罗刹兑现诺言。可见有法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我就这样记住了一位名叫“胜溜”的老法师,在参学的路上常常会想起老法师所讲的“三等和尚”,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该住则住,该去则去,切不可感情用事贻害自己,出家是为了求解脱而不是为了求生存的,古人把道当生命,今人也不可把道当生活,一切应以法为主。修学路上孤独无侣,唯有以法为伴侣,这样才不会迷失了自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