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拜家中的菩萨——父母

自生

最近看了电视里那段画面,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牛高马大的壮汉把七十多岁的亲娘打出家门。娘怕打不敢回家,住在被集体废弃的破屋里,靠乞讨、捡垃圾活命。讨来的饭食已发霉还舍不得倒掉,左右邻居、村干部都敢怒不敢管,因这壮汉是个横蛮霸道的无赖,哎!天底下竞有这样的儿子!

又想起南岳赶八月庙会的场景,心中有几分兴奋。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来到菩萨面前,虔诚烧香跪拜,乞求菩萨保佑官运财运畅旺、祈福赐寿保平安,以此慰藉心灵,燃起美好生活的希望,这应该不为错。

然而,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当今,每个人最起码、最要紧的是好好地去拜自家两尊菩萨——父母亲,为什么呢?按佛教的解释,菩萨是自觉、觉他的人,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父母是人生的最早启蒙教化者,用菩萨一样的慈悲心肠,时刻觉己、觉儿女,时刻呵护、教化儿女们。

大家都知道,大文学家朱自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桔子爬上爬下的“背影”,曾五次流出感动的泪;总司令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充满了对母亲的爱,赞颂了母亲的恩德,反复说要“感谢我的母亲”;大语言学家季羡林在《永久的悔》一文中发出“我不该离开母亲”,“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叹。年青时的毛泽东三兄弟抬着病体母亲步行二百多里来南岳烧香拜佛,求母康复……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要这样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呢?大家可能一下子会说出很多理由,我个人浅见,不外乎两方面理由。一是他们深知父母之恩重于山。父母对儿女,十月怀胎,冒死分娩,精心哺育,咿呀学语,蹒跚试步,到后来操心学业工作,攒钱建房,筹办婚嫁,到老来仍带孙家务,终日忙碌,省吃俭用,临终甚至还留下一笔遗产给儿孙们。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尽自己百般之能,洒自己毕生心血,呵护关爱儿女们。这些对于已为人父母的人会有更深的感悟: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二是他们深受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熏陶。孔孟“亲亲”孝道经典,“百善孝为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这些经典名言,他们牢记于心而导于行;他们曾被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感染于心而励于行;他们深知“孝惠皇帝”、“孝武皇帝”,谥号中的“孝”字的含意,把孝道作为立国、治国之本铭刻于心而志于行。

由此可见,中华的孝道文化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目中,牢牢融入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同样也是大力奉行孝道的。佛义强调报“四重恩”,首先是要报父母恩,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其父净饭王逝世,他扶棺送葬。有经赞曰:“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四十二章经》云:“凡天地人神,不如孝其亲,孝亲最神也”。又有经云:“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知恩报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早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说句良心话,中国人的父母容易伺候得很。对儿女报答的要求非常简单。生时只求温饱宽心,死后送终安葬。没什么奢求高欲,更不忍心让儿女去“经百千劫”、“脔割碎坏”。正如《常回家看看》那首歌词所说就足够了,做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

如果象文章开头所说那位壮汉把老母打出家门在外乞讨八年,那就天理难容,罪孽深重。按佛教因果论,不孝敬父母的果报是够深重无比的,这在古藉中有许多记载,在现代生活传闻中也有不少例证。在某农村就有一个恶有恶报的真实故事。一位姓赵的村民,与父母商量拆旧屋建新房,父不太情愿。儿许诺让父母住新屋才同意拆老屋,可儿反悔不兑现承诺,反而暴跳如雷对父母吼道:“新房子是留给你孙子娶媳妇用的!”父母气不过,深夜双双喝下“敌敌畏”农药,靠着儿子新屋两扇大门含恨死去。后来,他的大儿子得了严重精神分裂症,工作没了,媳妇走了。他妻子不久中了风,瘫了,脑子坏得连谁也不认识。二儿子因相貌丑陋,三十好几还是光棍一条。他自己由于过分伤心悲痛,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憔悴不成人样。悲哉!哀哉!恶报太深重了,太可怕了。

说一千道一万,让我们共同记住佛祖教诲:“我回忆过去世时,生生世世,对待父母,顺从恭敬。因此,感召伟大的福报,做天帝,做圣王,乃至成佛。这些功德的积累,基于孝顺。你们记着:孝顺是做人最大的美德”。“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父母还健在,赶紧好好敬拜家中菩萨——双亲大人。否则,我们做子女的将留下终生的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