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柴走江湖

阿莲

生活当中,我常把那些总是杞人忧天、自找烦恼、带着成见和痛苦生活的人称之为“背柴走江湖”的人。

“江湖”实际上最初系佛教的禅宗用语。来源于江西的青原行思、马祖道一及其弟子和湖南南岳怀让、石头希迁及其弟子互相参学而得名的。在唐代,禅宗六祖慧能的两个高徒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分别于吉州(今江西吉安)青原山静居寺和南岳般若寺参禅悟道,他们本为师兄弟,虽分处两地,但常率众徒相互行走,对答禅理,以打七问道的方式来检验修行悟法的心得。每年的上半年,行思和怀让都给寺中僧徒提出一些有关佛法的问题,让他们去参悟。到了每年的十一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两寺以及外方云游僧人都到佛寺中专修禅法,互问佛性,佛家称之为“结冬”,后人也就谓之“江湖会”。青年禅者的这种不是到江西参学,就是到湖南参学,从江西到湖南,又从湖南到江西,如此禅法的传承得以延续、交流和借鉴和发展,而这种相互往来就被世人称之为“跑江湖”或者“走江湖”,即指寻师问道,参学忙碌之意。《宋高僧传》说:“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可以想见此禅宗昔日的盛况。

“背柴走江湖”就是来源于这样一种背景下的一个禅宗公案。据《景德传灯录》第十四中记载:师问新到僧:“从什么处来?”僧曰:“江西来。”师曰:“见马大师否?”僧曰:“见。”师乃指一橛柴曰:“马师何似遮个?”僧无对,却回举似马大师。马曰:“汝见橛柴大小?”僧曰:“勿量大。”马曰:“汝甚有力。”僧曰:“何也?”马曰:“汝从南岳负一橛柴来,岂不是有力?”

公案中的师乃指住在湖南的石头希迁禅师。他有一次问一位新来参学的学僧道:“你从什么地方来?”学僧加答说:“从江西来。”希迁又问:“那你见过马大师(马祖道一禅师)吗?”学僧回答说:“见过。”希迁随意用手指着一堆木柴问道:“马大师像这一堆木柴吗?”学僧无言以对。

因为在石头禅师处,无法契入,所以这位学僧就又回到江西见马祖道一禅师,并述其事,马祖道一禅师听完学僧的一番话语之后,问学僧:“那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约有多少重?”学僧老实地回答说:“我没仔细量过。”见他如此执着于那堆木柴,马祖只好说:“你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学僧却更加不解了:“师父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马祖道:“你从南岳那么远的地方,负了一堆柴来,岂不有力?”

想想这学僧,本是为参学佛法而来,然而他从江西到湖南,又从湖南到江西,两边来去,却徒然落得个搬是说非,根本未曾体解到佛法大道“诸相非相”的甚深妙意。换句话说就是他太执着于“相”了,忘记了佛法大道是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体会的。其实,《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告诉我们,对于所有一切的现相统统不要执着,执着就是着相,一旦着相就会离法甚远。石头禅师所问“马大师像这一堆木柴”一句,实是试探学僧道行的深浅,意旨非指实物也,但学僧的心里却只见到了木柴,因为他的回答便偏离了正轨,所谓错但却不知道错在哪里。等到马祖禅师再问“木柴有多重”时,学僧依然还在迷惑里,思维还纠缠在“相”上,所以,马大师只好点破:“再不把这一堆木柴放下来,岂不是要被这堆木柴压趴下了!”如果是个伶俐人,当下就可契入真如,豁然开朗。《金刚经》上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是这个意思。

禅门中还有一个类似的公案,据《五灯会元》卷三记载:师铲草次,有讲僧来参,忽有一蛇过,师以锄断之。僧曰:“久向归宗,元来是个粗行沙门。”师曰:“你粗?我粗?”曰:“如何是粗?”师竖起锄头。曰:“如何是细?”师作斩蛇势。曰:“与么则依而行之。”师曰:“依而行之且置,你甚么处见我斩蛇?”僧无对。

公案中的这个学僧到归宗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当时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的道风,可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什么是粗?”智常禅师放下锄头。学僧又问:“什么是细?”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学僧毫不客气的道:“当下!”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学僧终于有省。

学僧在当下,不见“祖师西来意”,却把思想执着在智常禅师“斩蛇”的事相上面,心生不满,出言指责,并由此而以分别、粗细、是非等是对立见解诘问智常。智常禅师则借斩蛇、竖锄头、作斩蛇势,乃至否认先前言行之“你甚么处见我斩蛇”等,而表现出佛道之行乃超越是非、善恶、粗细等相对见解之绝对境地。其究竟之意是在教诫学僧不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禅要割断常情常识,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着,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

这个公案强调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念,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遇到了什么人,都要心无挂碍,即时放下,荡然无染。就是尽管应缘接物而心无所住,尽管日理万机而意无所染。心不染尘,不被事物所动,当时发生了就发生了,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一切都自然而然,不需要还把它放心里面牵牵挂挂。唯其心净,国土才净矣。

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有许多类似这种“背柴走江湖”人的呢?他们背在身上的这捆柴,可能是伤痛、失败、苦难乃至荣耀、名誉、富贵,这捆柴犹如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使他们在行走时牵牵绊绊,看不清方向,也没有清明的思想,时时被束缚,被困扰,无法真实而积极地活在当下这一时刻。无论是怀念过去的美好还是愁苦于曾经的忧患,或者固执己见对于某事某物,这些都应当及时放下,不要忽略了我们真正应当努力进取的是现在,应当放下那些成见,放下那些伤痛、放下那些执着,及时地调整步伐,合理地消解那些负面的影响,尽量让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珍惜眼下的时光,善待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乃至善待我们自己,这既可以减少一些人为的烦恼,也会让自己生活得轻松一点,简单一些,快乐一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