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钟是熟悉的,在许多名刹古寺里,高悬的钟是庄严的质器,它使寺庙更加威严。在名胜景点处有了钟,特别引人入胜,钟曾引发了多少像“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洪钟发长夜、”“余响绕千峰”这些好诗名句。近些年来,编钟和编钟乐舞几乎世人皆知,享誉海内外。

但是,要把钟说个透彻,也颇不容易。

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大凡都含有这样一个篇章,就是钟文化。而中国的钟文化具有特别的魅力,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辉煌的科技成就,而且显示了中国人的非凡智慧。

一、中国古钟的分类和演变

从功能上分类,中国古钟主要有四类:用于礼乐的乐钟,如曾侯乙编钟;为炫耀宫廷威严用的朝钟,如乾隆钟;用于报时的更钟,如北京钟楼大钟;宗教用的佛事钟,即佛教用的佛钟和道教用的道钟,如中国最大的佛钟永乐大钟。

从形体上分类,钟有两类。一类是圆形钟,这类钟的横截面是圆形的,朝钟、更钟、佛事钟属于此类,西方的教堂钟也属此类。另一类是扁形钟,其横截面为两段圆弧,似两片瓦合成,也称瓦型钟,中国古乐钟属于此类。

早在商代,出现了手执的铜铙,单个的打击乐器,后来逐渐发展成大小不同、成组的编铙。周朝初期,出现了挂在架上的编钟,从而迅速推动了这种乐器的进步。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周中期,编钟进入鼎盛,成为一种礼乐器,在文化、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礼崩乐坏”,使得制作复杂、价格昂贵的编钟在战国后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东汉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形成,中国有了佛钟、道钟,作为法器悬挂于寺、观。唐代以后,朝钟、更钟逐步多起来。

二、编钟和曾侯乙编钟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编钟,可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曾侯乙编钟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发掘昔日楚国的属国——曾国国君曾侯乙墓时出土的。这套青铜浇铸的编钟,由65枚钟组成,按三层悬挂于呈L型的钟架上。除一枚楚惠王五十六年赠送给曾侯乙的辅钟外,其余64枚乐钟(包括45枚甬钟和19枚钮钟)共重约2500公斤。其中,最小者是一枚钮钟,通高约20公分,重2.4公斤,最大者是一枚甬钟,高过1.5米,重204公斤。全套钟造型优美,工艺精良,气势雄伟。据考证,曾侯乙编钟在公元前433年就诞生了!

由于这套编钟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信息,由于这套编钟表现出优异的音乐性能以及铭文中丰富而深刻的乐理,由于这套编钟所显示的精湛青铜铸造技术和深奥力学原理,它轰动了中外考古界、音乐史界和科技史界。

三、佛事钟和永乐大钟

佛事钟包括佛钟和道钟。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形成,佛教和道教有相当的发展。随着寺庙增多,作为法器的佛事钟也越来越多,成为中国古钟的主流了,相传南朝时期,京城近五百寺,寺寺有钟。

佛事钟用于祈寿、感化、超度众生。在一口佛钟上铸有这样的铭文:“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僧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为何要定为108下?一说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合为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另一说是,人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

钟声深沉、洪亮、绵长,才能震撼人心。形大体重的钟基频低,储能大,使钟声深沉绵长。用加入锡的青铜制钟比黄铜和铁制钟声音青脆。钟的下部和钟唇加厚外张,使声音向外辐射能力强,就会使钟声洪亮。所以,大凡具有宗教感染力的佛事钟的钟声,都是由形大体重、钟唇厚而外张的青铜钟发出的。

永乐大钟,是中国佛事钟之最,被推誉为“钟王”。是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御铸大钟以宣功德,以镇京城。其年号为永乐,故称此钟为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确属举世无双的艺术和科技珍品,主要有三绝:其一绝,形大体重,在世界大钟群中,铸造最早,制作最精良,大钟通高5.56米,钟唇外径3.3米,重约46吨;其二绝,钟身内外,铸满经文,共有佛教经咒一百多种,23万字,经文的字体典雅,是明初馆阁体书法的佳作,而且全部23万字,笔笔工整,字字隽秀,无一错漏;其三绝,钟声除具有一般佛钟的感染力外,还具有美妙的音响效果,听起来有乐感,钟声延音可达三分钟之久。

四、朝钟和乾隆朝钟

《史记》载,秦始皇收天下兵器聚于咸阳销毁,铸大钟数座以表皇权。自那以后,不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皆乐于铸钟,但不为佛事,不为报时,专为宣扬功德,显示权贵。例如明嘉靖朝钟,清乾隆朝钟,永乐大钟等等。

大凡朝钟都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在朝钟的背后可以采集到许多充满善恶兴衷的历史故事。

乾隆钟在艺术上最为卓越。它是一座极为精美的艺术品,钟身上22条龙,形态优美刚劲,跃跃欲出。更令人叫绝的是,此钟故意不铸一字,不记年代,但人们都可以从钟的隐意中思考出它诞生于乾隆年代。原来钟身上除龙之外,还有钟唇上的八个卦画,竟然全是乾卦,于是乾龙——乾隆,不言自明。

五、更钟和北京钟楼大钟

顾名思义,更钟是用来报时的。中国古代京城和重镇多专建钟楼,悬挂大钟,鸣钟报时,指挥军民作息。

建于元代的北京钟、鼓两楼,在元、明、清的数百年内一直担任着为京都报时的使命。据民间传说,每晚定更开始,也就是戌初(晚7点)开始,先击鼓后鸣钟,钟声紧18,慢18,不紧不慢18,反复两遍,一共108响∵。以后每隔一更(即两小时)鸣钟一次,一直到亮更结束,也就是寅未(晨五点)。

北京钟楼大钟就其形大体重来说是中国之最,钟体通高5.55米,钟唇外径3.4米,重约63吨,比永乐大钟还重17吨。这座巨钟也是铸于永乐年间。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从制模、浇铸,到从地面吊至高达四十多米的钟台,再安然悬挂于高架上,就是对于现代的技术条件,也是一项惊心动魄的宏伟工程。在五百多年前,肯定是一场充满艰辛、充满智慧的战斗。

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尤以拥有曾侯乙编钟、永乐大钟、乾隆朝钟这些稀世珍宝而誉满世界。它给后代人留下了永恒的艺术美和科学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予了现代人进行文化创造的激励和启迪。

中国古代的钟文化,正被现代人继承、发扬,焕发出新的光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