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道悟禅师传略

在浙江省金华地区,唐朝时代曾出现过一位卓越的禅师天皇道悟禅师。道悟禅师(以下皆称道悟)是禅宗惠能大师的第四代弟子,青原行思的徒孙,石头希迁的得法弟子,是石头希迁最着名的弟子之一。他与烧佛取暖的丹霞天然,还有与韩愈交好的大颠禅师同出于石头希迁之门。道悟次传法于龙潭崇信,再传以棒闻名于禅林的德山宣鉴,三传于承前启后的雪峰义存,此后,这一派系便分别演化成云门和法眼宗,宗风盛极一时。可以说从六祖开宗到云门﹑法眼立宗的漫长演化过程中,道悟禅师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天皇道悟(公元748-807年),也就是生于唐玄宗天宝七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二年,世寿六十岁,却经历了中唐时期的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和宪宗六朝皇帝。也可说是六朝元老了。据《祖堂集》卷四记载说:“未睹行状,不决始终。”也就是说不知道道悟的生卒年代。这里的生卒年代是据《宋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的记载所推算出来的。

道悟俗姓张,婺州(治所在今浙江省金华)东阳人,也许他天生就具有深厚的佛缘吧,一生下来便有超凡的气质和神韵。道悟从小即有出尘之志,不乐俗礼,行动言语迥异常人。十四岁时终于对父母提出了出家的要求,父母由于疼爱他,不许他出家,他便减食以明志,一天只吃一顿饭,这样坚持了一年之久。父母见他形容枯槁,仍矢志不移,不得已才答应他出家。于是道悟便往明州(今在浙江省宁波)落发出家。二十五岁的时候,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受具足戒。

道悟禅师身高七尺,相貌清奇,神韵不俗,手纹十分宽阔,头顶上的骨头陡然突起,像佛的肉髻一样,实在是异于常人,法门之龙象。他于杭州受戒后,修行十分的勇猛精进,日夜禅坐,勤行六度。《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说:“或风雨昏夜,宴座丘冢,身心安静,离诸怖畏。”可是道悟对此并不满足,他常想,治病需要上妙的良药,入佛知见要参访善知识,不参访名师,何时才能开佛之知见,得大智慧呢?于是他便开始四处求学参禅,寻师访道。

道悟第一个参访的是杭州西部径山寺的牛头宗道钦国一禅师。在其他灯录中都没有提及道悟得悟的因缘,只是说他于道钦国一禅师处得到法要,悟得佛性之理,并在此服勤五年,得到道钦国一禅师的印可。如《宋高僧传》说:“悟礼足始毕,密受宗要,於语言处,识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无畏自在,直见佛性,服勤五年,随亦印可。”从这里看,道悟禅师此时就彻悟自心,明心见性了。到了大历十一年(776),他便转入余姚(治今浙江余姚市姚江北岸)的大梅山隐居,此山地势险峻,人迹罕至,道悟便于此结茅而居,七日不食,精进不息,精诚所至,感得山猴为之采山果,供养饮食。后来有一天,一个樵夫入山打柴,无意中发现了他,惊奇不已,以为是神人,于是奔走相告,不到半月功夫,前来求法参禅的人就已络绎不绝。因此人们便在这里,依山势为道悟禅师建起了一座小精舍,供养衣食等物品。此时,连山中的老虎都结伴来到道悟的座下,伏在那里听法,温顺得就象经过训练的一样。就这样,道悟禅师在此山中一住就是四年。

[NextPage]到了建中初年(780),他对自己的悟境到底是不是彻底,还有些不能肯定,需要出山去找名师再印证一次,于是又到了钟陵(今江西南昌)参访马祖道一禅师,重新印证从国一禅师处所悟得的佛性之理。第二年秋天,又到南岳(今湖南的衡山)南台寺,参访石头希迁禅师。这里,与《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中所记略有不同,《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中曰:“道悟于此居二夏,乃谒石头大师。”也就是说他在马祖处曾参学过两年,才到石头希迁处。在石头希迁处第三次得到印证。他与石头希迁的因缘是这样的,据《祖堂集》卷四载。

师初问石头:“离却智慧,以何法示人?”石头曰:“老僧无奴卑,离什么?”进曰:“如何得玄旨?”石头曰:“你解撮风不?”师曰:“若与么则不从今日去也。”石头曰:“未审汝早晚从哪边来?”师曰:“专甲不那边人。”石头曰:“我早个知汝来处。”师曰:“和尚亦不得赃贿于人。”石头曰:“汝身现在。”师曰:“虽然如此,毕竟如何示于后人?”石头曰:“你道阿谁是后人?”师礼谢深领玄要。

此意是说,佛性妙理,非关语言文字,不从他得,无生佛之别,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本来清净,本来无法可得,亦无法可说,更无有一法可示于后人,即你身口意的当下就是佛性清净。至此,道悟禅师深领佛法要旨,心意洞开,绝未曾有。三次参访,三次得值明师,三次印证其心中所证。而据《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道悟初于国一禅师“受心法”,后于马祖处“重印前解”,但是并未能彻底明心见性,还是有所得心。到了石头处,才“从此顿悟,于前二哲匠言下有所得心,击殚其迹”。是说道悟禅师于此时才心眼俱开,明心见性,所有情见,消散无余。这是与《宋高僧传》不同之处。

道悟禅师于石头处明心见性之后,接下来的便是随机应化,广开法席。他先到澧阳(今湖南澧县)﹑景口一带传法,后又到荆州当阳(治今湖北荆门市西南)柴紫山传法,据说这里曾是五百罗汉居住的地方,山奇石秀,泉冽风清。法席初开,则闻名远近,求法参学者,络绎不绝,门外的鞋子,到处都是。当时的荆州是个大地方,男女老少亿万人口,皆对道悟禅师颂扬礼拜,法席日盛。

后来在荆州府治所江陵城内有个崇业寺,寺僧将此事上报荆州连帅(即荆南节度使),因此迎请道悟入城传法,住于崇业寺,当时需内的男女僧俗,没有不欢迎的。《宋高僧传》卷十说:“生难遭想,得未曾有,彼优波鞠多者,夫何足云。”优波鞠多,是西天第四祖,据《祖堂集》卷四说:“凡度一人,抛下一筹(是古人用竹子做的计数的用具),筹长四寸,满一石室,室高六丈,纵广亦然。”由此可见优波鞠多度人之多,不可胜计。而道悟度人比之优波鞠多,犹不可胜计。可见,道悟禅师不但道德高超,而且法席兴盛非同平常。

在江陵城西有个天皇寺,寺大院广,是个有名的寺院,可惜在一场大火中经为灰烬,当家师灵鉴法师,听说了道悟禅师的德望,因此聚集众人商量,如果得到道悟这样的大德来寺中传法,一定会调动起各方的缘分,重兴寺院。于是半夜潜入崇业寺,哀求禅师,并用车把他偷偷的接到了天皇寺,崇业寺天明一见失去了道悟禅师,大为不满,就和天皇寺争吵起来,并且上告到官府,道悟禅师想到天皇寺这么大,毁了太可惜,所以就有意复兴寺院,于是就在天皇寺安住下来传扬佛法。并且终于此寺,也因此称他为“天皇道悟”。

江陵尹右仆射裴公,是个清正的官员,听说了道悟的道德,便带着重礼,前来礼拜供养,求问佛法。而道悟对此不卑不亢,不流于世俗的逢迎,坐着和他见礼,他还说:“是法平等,不见主客,岂效世谛,与人居而局狭邪?”意思是,佛法之中,一切平等,不分贵贱高低,出家人怎能和世俗人一样,拘束于俗礼呢?裴公因此对他更加崇重,便归依在他的座下。从此道悟的禅法便在天皇寺大扬法化,度人无数。

道悟的禅法主张,是“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从见解上可直达本性,但是在用功上还要慢慢的进步,既不偏于空洞的理体,也不偏执于事功的作用。在《宋高僧传》中,他说:“夫语法者无阶渐,涉功者有深浅,木逾钻而见火,铿勤磨而照胆,理必然矣。”他的一生,行在《璎珞》,志在《华严》,《菩萨璎珞本业经》(传为后秦竺佛念译)是讲菩萨五十二阶位和在家戒律的,而《华严经》是讲佛的玄妙境界的。而他在这种玄妙的理境上又不否定戒律和渐修的功用,这一点上和其祖惠能大师的“心平何劳持戒”的思想完全不同的。但在入佛知见上还是主张“三世平等,本来清净,一念不起,即见佛心”的顿悟论。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道悟六十岁,年事已老,背疾发作,于四月十三日迁化。僧腊三十五岁。据《祖堂集》卷四曰:“师一日唤典座,典座来,师示曰:‘会么。’曰:‘不会。’师便把枕子当面抛之,乃告寂。”其年八月五日,灵骨葬于江陵县城东。他的弟子有崇信﹑文贲﹑慧真等,有的继续在天皇寺传法,有的则分出去其他地方化导一方。后来龙潭崇信又传德山宣鉴,德山传雪峰义存,此后分别演化成法眼和云门宗,禅风盛极一时。道悟去后,有唐太常协律符载为他作了碑文,以纪念歌颂其德。此文现今存在《全唐文》卷六九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