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居士:下午好!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个老题目:“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两句话从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开始就讲这个内容,所有古圣先贤讲说的道理也不外乎这两句话。所谓的觉悟,佛教叫智慧,有智慧才能觉悟人生;奉献,佛教的原话是慈悲,有慈悲才能奉献人生。觉悟人生的意义,就是以觉悟的心态勤修戒、定、慧来直面人生;奉献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息灭贪、嗔、痴,贪心大的人,嗔心大的人,愚痴的人,叫他来奉献人生,他做不了。觉悟人生,就是要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精神来奉献人生。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落实觉悟人生,就要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素质,不断地来改造自己。这句话讲了几十年了,实际上改造自己是一句非常好的话,非常有意义的话,每一个人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来到世间就是在改造自己。对于每天所面对的万事万物,所面对的各种繁杂的社会关系、人事关系,我们要不断调整心态,想种种办法去适应它。那就是在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观心态去适应外在的人和事。

我们所改造的对象是什么呢?佛教把它归纳成三件事,用三个方法去改造三件事。三个方法就是戒、定、慧。所改造的对象是什么呢?贪、嗔、痴。我们不能适应外在的环境,不能适应外在的人和事,那是因为内心有障碍,使得智慧得不到开发,慈悲的精神得不到发扬,不能觉悟人生,不能奉献人生。改造就是要把我们内在的障碍排除、洗刷、改变,每时每刻

以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心态来直面人生,改造就是这个意思。佛教的精神,从释迦牟尼佛觉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要我们要“破”。破什么东西?破除无明。叫我们要“断”,断什么呢?断除烦恼。佛教讲两件事,一个是“断”,一个是“证”,加在一起就是“断惑证真”。整个修行的道路就是不断地断惑,不断地接触、接近真理。真就是真理,就是真实,就是原本的东西。整个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断惑证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变自我的过程。

如果我们学佛的人不想着这件事,只想到拿十块钱供养菩萨,希望我儿子考上研究生;拿十块钱供养菩萨,希望我什么病都不生;拿一盘水果供养菩萨,希望我多子多孙发大财。这还是没有改变我们的心态,还是受贪心的指使,贪心叫我们烧一根香,希望能得到多大的福报。那么供养布施有没有功德呢?肯定有功德,但是不能以索取的心态来供养,不能以少少的东西来索取多多的回报,以这样的心态来布施供养,不符合因果。因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虽说春种一粒子,秋收万颗粮,比如说种一粒小米下去,收一穗小米确实很多,但是那一粒小米种下去到收获这一穗小米,这个中间有什么过程?这个过程很复杂很辛苦,从播种的那一刻开始就要精心地去管理它,要施肥,要松土,要浇水,管理得不好,颗粒无收,管理得好,确实种一收万。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呢?首先种子很重要。一定要选择有生长能力的种子,不能是发了霉的种子。选择种子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种福田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种子种在什么地方才能得到收获呢?一定是要种在能生长作物的土壤上,放在石板上,放在水泥路上,这颗种子放上一百年,它也不会发芽生根成长,一定要种在适宜于

农作物生长的土壤上。有了种子,有了好的土壤,不等于就有了好的收获,还要进行辛勤的管理。在座很多人是从事过农事生产的,知道一粒种子种下去到收获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学习佛法同样如此。我们归依三宝,发起对佛法的信心,这是开始播种的过程;我们修布施,对三宝供养也是善因的培植。佛教讲修行的六度法门,布施是第一条,布施能淡化我们的贪心,因为贪心大的人要行布施很难。佛教讲修行的第一法就是要破除贪心,破除贪心从布施开始。但同时又强调,不要以求回报的心行布施,以求回报的心行布施,那只不过是把你的贪心改变一个形式。不求回报的布施还有没有功德呢?求回报功德小,不求回报功德大。为什么呢?你所求的回报不就是那么一点事吗?希望供点水果马上不发烧,如果你心态稍微调整一下,发烧的问题马上就解决了。供水果什么都不求,那是个什么心态?那种心态像大海、像宇宙一样,那种心态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就能克服各种障碍,消除各种业障,消除各种疾病。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事情,有的人想做一点好事,有的老人在马路上过街的时候不敢走,这时也有人去扶一下,特别殷勤,希望别人留意他,最好是新闻记者能看到,采访报道一下。不过更多的人不是这样,做了好事不留名,那才是真正做好事。做好事不留名,说明这个人心态好,做好事就是做好事,没有别的用心,这种人很高尚,很了不起。人人尽管不知名,做多了总有人知道,还是有人表扬他,“这个人是好人,做好事从来不留名”。这个表扬是另一个性质,而且会真正得到社会舆论的重视。

佛教讲布施要三轮体空。三轮就是三个方面:能施的人,受施的人和中间的所施的物。比如张三给李四送一个苹果,张三是能施,李四是所施,苹果就是中间物。张三给李四送这个苹果的时候,张三如果有很多要求:儿子能升学,我身上的病能好,这个苹果送给你,要能保证我这么多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那李四一定说,我不要你这个苹果,我也没有能力帮助你解决这些困难。三轮体空是什么呢?就说这个苹果送给你,我没有任何要求,不需要任何回报。这样就叫三轮体空。这种三轮体空的布施,它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人际关系,你今天给李四送一个苹果,李四也许不会放在心里,过了若干岁月,也许李四会送你一筐苹果,他也不会有任何要求,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互助的关系。这也应该是一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种无形中的回报,虽然你不要求,但果报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在行布施的时候,不求回报,就能消除我们的贪心。我们不以求回报的心来行布施,就叫无相布施,能够做到无相的布施,我们自然就有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心态结缘有缘。缘有顺、逆之分,因有好、坏之别。种好因结顺缘,良性循环;种坏因结逆缘,恶性也循环。人生种种际遇,有好有坏,无非顺逆因缘造成。积德行善,人之本分,不可须臾忘怀。

佛教讲的改造,讲的断惑证真,都是要在破除执着的基础上,来实现这些理念,没有执着的布施,那就是真正的觉悟,没有执着、没有追求、不求回报的奉献,那就是真正的奉献。觉悟人生也好,奉献人生也好,都要在不求回报,破除执着的前提下去落实。执着就是无明,执着就是烦恼,无明烦恼的表现就是贪、嗔、痴,我们真正能够不断地勤修戒、定、慧,就能不断地优化自身素质,落实觉悟人生的理念;我们能够不断地息灭贪、嗔、痴,就能不断地和谐自他关系,也就能落实奉献人生的理念。所以这

两句话,包括着整个佛法的内涵,也包括世间法。要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要以这种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来立身处事,待人接物,直面人生。

觉悟人生,要求不断地优化自身素质,有哪些具体要求呢?我在三年前讲过做人的六条标准,那是在柏林寺禅七期间讲的,也就是说要优化自身素质,要做到六个方面才能够使自身素质得到优化。

第一、要明因果。正信要信因果,优化自身素质必需明白因果。明白了因果,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知道做一切事情要考虑后果,这样的人绝对不会胡作非为,必定会安分守己地做一个好公民,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做一个好的佛弟子。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负面的东西,究其原因,都是在不明世间、出世间因果的前提下,走了弯路,走了错路,走了犯罪犯法的路。我们有许多小朋友,在街上捡了五毛钱,他会觉得这五毛钱不能揣到自己口袋里,应该给家长或者给老师,这是天性的体现,是人的至善的天性的体现。如果我们大人或者父母、老师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这种善的天性,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得到非常好的成长。可能有个别家长或者老师,他不从善的天性方面来理解孩子的举动,他会说你怎么这么傻,捡了五毛钱不买个冰棍吃还给老师。经过这种熏陶,就有可能把这种善的天性泯灭掉,就会助长他的贪心,原来捡到钱还给人家或交给老师是一种傻,一下子就把人间的善恶是非颠倒了。从这种小事,慢慢地把孩子的心态转变了。很可怕!每位家长都要为孩子的正常成长多做正面的教育。要树立社会的淳风美德必须从关心孩子的正常成长做起。

我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社会新闻,说父子两个坐公共汽车,父亲疼儿子,有座位要让儿子坐,如果说三十多岁的父亲和十来岁的小孩,父亲可以让给儿子坐。可这小孩很有意思,看见有老人上车了,就马上站起来要把座位让给老人坐。但他父亲把他往下一按,“你就坐在这儿不要让”。报纸报道这个新闻当然是鼓励孩子们尊敬老人,也是对这个父亲的批判。这当中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子女过分溺爱,十来岁的孩子在车上不坐也没关系,给老人让座是一件好事,父亲的这种举动不但扭曲了孩子的心理,也在公众之前把他自己负面的心态暴露无遗。我想类似的事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发生,也不是有意的,只是出自本能,总是怕自己的孩子傻,吃了亏。我总是劝那些年轻的父母,不要过分溺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多吃点苦,让孩子养成克服困难的毅力,养成应付各种困难环境的能力,父母也不能陪孩子过一辈子,孩子长到三十岁、六十岁了,父母到哪儿去了?一定要让小孩子把那种纯真的心性保持发扬。“人之初、性本善”,要让他发扬那些善的方面;“性相近、习相远”,只有时时培养善性,恶习才会远离;“苟不教、性乃迁”,做父母的不能从正面引导孩子,孩子的善性就慢慢泯灭了。所以要明白因果,要让孩子懂得种善因、结善缘,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懂得起心动念做一切事情都要考虑后果,都要考虑有责任。

第二、要讲良心。良心二字在今天提得很少。一个人要有素质,良心是保证。这良心二字,在今天是哪些人在讲呢?今天在座的中老年人占多数,年轻人占少数,只有那些受到子女虐待的老人会讲,“我养的那个畜生不讲良心”。我也经常听到老人这样埋怨自己的子女,尽管那些虐待老人的人很少,但这是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还存在。我也听到老人讲自己儿子媳妇好,媳妇就象自己的女儿一样,也听到老人讲子女不讲良心,而且为数不少。我希望信佛的人,首先对做父母的来说,要从自己开始做一个好榜样,知道爱护自己的子女,在孩子身上尽职尽责,对待媳妇和对待儿子、女儿一样的心,孩子们没有挑剔,这样就会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孩子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还要教育好下一代来尊敬老人。社会上有许多好笑的例子。一家祖孙三代,往往是孙子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好,和父母的关系不好,孙子要亲近爷爷奶奶,往往会受到父母的阻碍。我听到好几个人讲,孙子跑到爷爷奶奶那儿去了,吃了、喝了,拿几个钱回去买糖吃,孩子父母知道了,脱掉衣服,露出屁股打一顿。这样做不应该,因为年轻的父母也会变成年老的父母,如果儿女长大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自己又会怎么样?我们要知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乡下讲“堂屋椅子轮流坐,媳妇也会做婆婆”,你那样来教育孩子,将来孩子长大了娶了媳妇怎么样对你呢?不要伤害幼小的心灵,应该好好地培养,培养人的良知良能。良心是什么呢?就是人类本能的善的一面,没有受到污染的一面,天性善良的一面,那就是良心。良心是不需要人教的,是本来具足的,就像我们具足佛性一样,每个人都具足良心,不需要培养。人之所为人,是因为具有良心,良心不是学习,不是培养,是发现,是把本能的东西显露出来。有良心就有素质。

第三、要守道德。道德就是人类交流、沟通、生活的准则,道德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能和谐,是因为遵守了一些基本的准则。道,是内在的,德,从道表现出来。所谓德行,是以道为基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德行。功德,是做好事,能形之于言行的美好的行为,就是德。所

谓有德政,有仁政,也有苛政,从老百姓来说,总是希望***施德政,施仁政。现在共∵产∵党的主张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人”,那就是德政,就是仁政,现在讲的惠农政策,权为民所用,这就是德政和仁政的表现。

道德的范畴很广泛,我们国家有一个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讲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三个方面的道德。还有最重要一条就是个人品德,这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是空谈。儒家讲道德是四个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讲道德从每个人自己做起,守五戒、行十善,那都是道德的准则。道德要从每个人自己做起,自身完善了,自然就能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团体生活当中体现出来。所以要守道德,遵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道德是可以培养的,在良心的基础上培养道德。上面明因果、讲良心、守道德这三条,都是个人内在的修养,是修养的基础,是高素质的基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