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终南》

——为《终南学社成立大典》即兴而赋

丁祖诒

西倾琼宇,横断秦岭,毓秀南山。

登绝顶环顾,北雪南风;

雾锁枝头,千里绵延。

金猴国猫,山崩谷幽。绝唱五洲展奇观。

须臾间,浮始祖圣经,封神西天。

紫气硝烟共舞,成多少霸主登金銮。

叹秦风唐韵,难成文脉;

佛道两门,悠悠孤烟。

墨客留骚,隐士蹉跎,空踏捷径自作恋。

猛回首,捧红丝一缕,串珠终南。

写诗不易,填词更难。今人吟古词更须有非凡的体验、感悟与才情。民办教育家丁祖诒先生为他创办的“陕西终南学社”即兴而吟的《沁园春终南》,就以他对秦岭自然风物与人文气象的独特观察、感受和超越想象,以他登峰造极的高峰体验和大气磅礴的澎湃诗情,向人们展开了秦岭的意象,历史的思绪,空灵的心境,飞跃的怀想;宣示了他开拓教育文化与终南学术的胸襟,远大志向和追求。

词的上半阙,诗人以大胆雄奇的宇宙混沌初开的想象,纵览五洲的视角,登秦岭之巅而远望的联想,热情描写和讴歌了秦岭的巍巍气势和终南山钟灵毓秀的奇观。作者如梦游般“登绝顶环顾”中国,北国飞雪,南国春色,一道秦岭,地分南北,物候迥异。眼前云腾雾绕,层峦群峰,千里绵延。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中,囊括了自然界的珍宝。在深山幽谷中,栖息着国宝、熊猫和金丝猴,成了天下的稀有奇珍。与绝妙的自然风物相随相生相伴的是中华文明的千古“绝唱”,更有五洲绝无仅有的历史遗存,浮现在世人面前:人文初祖黄帝的开发地,《诗经》的源头,《封神榜》《西游记》的神奇故事,都发源于斯,成就于斯。多么奥妙奇诡的一幅自然与人文相依相生的宏大图景!横断秦岭的辽廓,自然风物的迢遥。历史文化的深远,一齐呈现在人们的眼底,壮丽空灵,美不胜收。

词的下半阙,纵览中国数千年文明史,评论终南文化遗存,借以宣示诗人和终南学社的学术信念与追求。在诗人眼里,数千年文明史,只不过是“紫气与硝烟共舞”,成就了一代一代霸主的帝业,给终南山留下了厚重的文史圣迹。但翻阅千年文化史,可叹的只是“秦风唐韵,难成文脉;道佛两门,悠悠孤烟。”还有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的诗文,隐士们在这里蹉跎岁月,只不过是“空踏捷径自作恋”而已。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终南捷径”、古风遗墨,都成了往日烟云。诗人以超然的胆识和睥睨一切的目光,雄视古今,纵论历史,穿越终南文化,抒发了只有毛泽东才有的豪迈气概和磅礴气势。行吟至今,“猛回首,捧一缕红丝,串珠终南”——诗人雄心万丈,意气磅礴,要依天捧出红丝一缕,将散落在崇山峻岭中的文化遗存,搜罗串起,再制作出珠串一样璀璨的文化新成果。这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全诗的诗眼。诗人在纵览了秦岭的自然风貌和终南文化的庞大气象之后,升华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理想,神奇生出“红丝串珠”的文化乌托邦王国。从对秦岭风物与终南文化的迷恋与品评中,升华出宏大的创造欲望。同时,在“红丝串珠”的意象中,还深含着诗人以终南学社为平台,串联天下文人学士,荟萃终南,共图大业的宏愿。

《沁园春终南》是我近年阅读的今人吟古诗词中最具诗情魅力和最为昂扬大气的一首词。咏读之时,我油然对照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气象、气概、气势和气韵,体味《终南》的思想和美学所达到的高度。

首先,《终南》词可以说是景与思、情与史、诗与论的恰切融合。词一开始以“西倾琼宇,横断秦岭,毓秀南山”的高度概括浓缩的词语,壮写秦岭横空出世,雄伟壮丽,以动态的“倾”、“断”、“秀”的生机勃发,一下子把读者引入“景”中。接着登高望远,神思接天,用奇伟瑰丽的、世间稀有的自然风物,烘托出终南山独有的历史与文化遗存,引导人们去敬仰和欣赏。既有真情实感,又有飞驰的想象。到下半阙,诗人从景与情的抒写,进入史与论的评说。在感叹历史烟云,对历史文化的评价与扬弃中,突兀出自己的文化见解与学术理念,使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衬托诗的意象悠远,含义深广,能激发出读者对终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联想与想象。

其次,自然与人文总是相关联的。诗情与思想是在二者相碰撞、相融汇中产生。丁院长对终南山与终南文化的感知、想象与抒发,正是在跨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关照与体验中产生。丁院长在终南山与终南文化的感知、想象与抒发,正是在跨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关照与体验中产生。诗情与妙意从来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丁院长在终南山脚下办大学,在终南文化的怀抱中濡染、孕育学术风骨。现在又借终南山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来创建终南学社的文化学术殿堂。这种根植于终南的自然与人文,酝酿于终南的自然与人文的文化思绪,顺理成章地生发出诗人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远大的抱负;于是便有了“捧红丝一缕,串珠终南”的豪情壮志:山一样的气派,水一样的柔情,史一样的厚重,诗一样的畅想。

再次,诗贵取象寓魂。《终南》所取“红丝一缕”的意象,是全诗的精灵。我体会,“红丝一缕”是一个意蕴极高极深极大的文化气象征物;也是一个象征性的理念。犹如“谁执彩练当空舞”的“彩练”;犹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是诗人超越历史的文化理念化为的意象。我揣度诗人用“红丝”而不是“红线”——内涵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文明,人文与想象的两种情境,陕西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多元文化的多重融合的理想模式与框架。这个全诗灵魂一样的象征物,使诗人笔下巍峨多姿的秦岭风物和庞杂雄厚的终南文化元素,有了一个统领和归属,获得了一个总体的意念指向,形成了一种梦想般的人文理念与价值意绪。这是一个极具文化想象与文化张力的象征物。作者以大无畏与大气度要以之串起散落在秦岭山川中的终南文化之珠,要统领卷帙浩繁的古典。“串珠”自然就是一种开掘与创新的渴望,一种传承与创造的雄心,一种决心把终南诸多元素的文化连缀、翻新、整合、再造,重新熔炼出一部大书的鸿图。

天降华滋于秦岭,史凝人文于终南。楼观沧桑迎远客,门对太乙铸圣坛。这是大自然给西安翻译学院得天独厚的恩赐,也是陕西终南学社地造天设的学术圣地。丁院长的《沁园春∵·终南》将给莘莘学子以壮怀激烈,将给终南学社以精神旗帜。我爱读这首词,我欣然把这首词推荐给四面八方来西译的文友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