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轻松学∵卷二(之四)∵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问道:经过您的开导,我虽然也认识到,这个见性没有任何归属。可是,如何才知道它就是我的真如自性呢?”

【真性】真如自性,妙真如性,真心法性,等等,都可以简称为“真性”。它也就是“妙明真心”,“妙真如心”,“妙精明心”,等等。

阿难***虽然听明白了“见性无还”的道理,却还没有明了当前的“见性”。也就是说,此时的阿难,连“第二月”都还不曾见到。因此呢,他还流连在“缘起之心”当中。

用“缘起之心”来理解世尊上述开导,从思维逻辑上来说,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见性”虽然无还,虽然没有归属,那说明它属于它自己,它有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东西,是一个独立的物体而已。因此,阿难***才会请问如来:如何才能够证明,它就是我的“真性”呢?

下面,就是世尊的一系列解答,其中也运用了因明的学问,饱含着细密的逻辑关系,需要大家仔细体会。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菴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佛陀告诉阿难:我现在来问你,虽然你还没有证得无漏圣果,尚未得到清净天眼,但是,承蒙佛陀神通力之加持,你就可以看到初禅天的情形,没有任何障碍。”

“而阿那律以他的天眼通,观察这个南瞻部洲,就好像观看他手掌当中的一枚菴摩罗果。”

“诸位大菩萨们,可以见到百千世界当中的种种情形。”

“而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则能够全部明了像无量微尘数那样多的所有清净国土,没有任何遗漏。”

“可是,世间的众生,用他们的肉眼来观察,其洞达的范围,相比较来说,不过是分寸之间。”

【阿那律】翻译为“无贫”,佛陀十大弟子当中的“天眼第一”,曾经因为听经时贪睡,被佛陀所呵斥。***深为自责,七天七夜不睡,不合眼,结果双目失明。世尊教他修“金刚乐照三昧”,得以开发天眼通,并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阎浮提】也叫做“南阎浮提”,或者“南瞻部洲”,就是这个娑婆世界当中,咱们人类所居住的这个区域。据佛经所说,位于须弥山之南。

【庵摩罗果】印度的一种水果,椭圆形,很难断定具体是哪种,只是知道其个头比较小。

【清净国土】如来观一切世界,无不清净,如来心清净的缘故。所谓“国土”,就是指“世界”。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世间的众生,用他们的肉眼来观察,其洞达的范围,相比较来说,不过是分寸之间。

这是与圣者的天眼通相比较而言的,是约略之说。在佛经当中,常有如此的约略,或者夸张的讲法,这源于古印度人的语言习俗和表达方式。这样的表达,也使他们的行文文采斐然。记得古代的译经大师们曾说过,他们翻译出来的汉语经文,与梵文原典相比较,明显不及梵文的优美与流畅。其实,这很正常,象形文字擅长于表达意思,而拼音文字则更加富于音韵美,本来就如此呀。

虽然咱大家似乎也可以看得挺远,尤其是登上山顶以后,可以登高望远。不过,咱的这个“望远”,和阿难***得了世尊加持之后,能够看到初禅天相比,就太微不足道了。更不要说和阿那律***相比,***可以从太空当中俯瞰咱这个世界,好像观看手里的一枚小小水果。

而诸位大菩萨们呢,据其它佛经所说,初地菩萨可以遍观百世界,也就是一百个咱娑婆世界这样的世界。二地菩萨可以遍观千世界,三地菩萨可以遍观万世界,等等,以此类推,大菩萨们所观察到的范围,实在是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范围。直到如今,人类对于其它生命世界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科学幻想”的层面上。

对于圆满正觉的诸佛们来说,无尽的世界,统统尽收眼底,尽在佛陀智慧明了当中,绝无遗漏。因此,佛陀也叫做“正遍知”。同时,佛陀还通达三世,洞达无尽的过去与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因为,如来法身,也就是“妙明真心”,本来就含容一切,无所不包的缘故。

明了本身之内的东西,自然是有可能做到的啦。

以上是“见”的范围差别,下面,世尊将会通过提问,来引导阿难***,在所见的物象当中,找到自己的“见性”。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阿难,就目前来说,我和你一同观看四大天王所住的宫殿,这个范围内可以看到各类众生,不论是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还是空中飞的。虽然这一切看起来,有种种明暗不同的形象,却无非都是你的见性,对于当前色尘的一种分别和住着。”

“你应当能够在这里面分别出自他之不同。现在我把你放到这个情景当中,帮助你抉择一下,看看到底谁是你自己,谁是物象。”

【前尘分别留碍】见性对于当前色尘的一种分别和住着。

其实,当咱大家“见”到任何景象的时候,其形相,都是咱的心“分别”而“显现”出来的。同时呢,咱还会把它们当做是实有的,这就是“住着”,也就是“留碍”。因为,“住着”就是“执着”,也是“停留”,一旦执着和停留,“障碍”也就由此而发生了,所以叫做“留碍”。嘿嘿,“咱”就被它束缚住啦。

不过,当“分别”和“留碍”一产生,“见性”也就不再是“见性”了,它转变成为了“缘起之心”,从“第二月”变成了“月影”。

那么,有智慧的同修会问了:“见性”如何才能够回归于“妙明真心”呢?

答:古人说得好:“对境无心即佛心”。如果开悟“见性”的人(那说明他已经放下了对于外境的攀缘,初步做到了回光返照),再能够把心和境界的对立消融,当下体会到“全境即心,全心即境”,此时,“见性”也就回归了“妙明真心”。“第二月”消失了,唯一无形妙月,朗照自性乾坤。

例如,五代时期,天台山徳韶禅师,是法眼文益大禅师的弟子,法眼宗第二代祖师,他当时住在天台山上的一座山峰,名叫“通玄峰”,徳韶禅师发明心地以后,说了一首著名的偈子: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就凭这首偈子,法眼禅师当即予以印可。为啥呢?因为,前两句“通玄峰顶,不是人间”,表明徳韶禅师已经放下了“境界实有”的执着,心已离境。后两句“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恰恰彰显了“全境即心,全心即境”之妙境,正是“妙明真心”之显现。所谓的“满目”,也就是“全心”呀。

哎,又有人说了,这好办,我就按照这个思路,完全可以“创作”出来几首“开悟偈”,哈哈,俺也可以大彻大悟咯!

——嘿嘿,您呀,很快就要“大彻大误”了,恭喜您。

禅门悟境,本来无关于文字,只是必须要明了“妙明真心”。然而,禅也罢,法也罢,又何曾拒绝于文字呢!如果不用文字,在咱这个世界,用啥来宣扬正法呢。只不过,那些玩儿口头禅的人,那些用思维心去“创作”所谓的“开悟偈”的人,自欺欺人罢了,实在不值一提。

而且,那些思维心的作品,难免落在分别执着当中,处处着于痕迹,明眼人,一下子就可以将其窥破,真可谓“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下面,世尊就开始为阿难***,在芸芸物象当中来抉择其“见性”: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难,在你能见到的最大范围,从须弥山半山腰,平齐于日月的四大天王之宫殿,它们是物象,不是你的见性。”

“远到香水海里的七重金山,仔细观察,虽然金山具有种种的光明,也都是物象,而不是你的见性。”

“再逐渐往近处观察,只见云雾蒸腾,百鸟飞翔;风轮涌动,尘埃四起;乃至于山川树木,人畜花草,等等,都是物象,而不是你的见性。”

【极汝见源】你能见到的最大范围。这里的“见源”,并非指“见性”的源头,而是指其所见范围的尽头。

【日月宫】这里是指四大天王的宫殿,位于须弥山的半山腰,分列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因为太阳和月亮环绕着须弥山,也在须弥山半山腰,所以,它们也就环绕着四大天王的宫殿,此宫殿因此而得名“日月宫”。

【七金山】围绕着须弥山,周围有七重香水海和七重金山,从近到远,相互隔开,一重香水海,外面一道金山。而有人类的四大部洲,就漂浮在香水海当中,咱们地球,所谓的南瞻部洲,就在须弥山之南的香水海里面。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阿难,这些从近到远的种种物象,虽然千差万别,却一同被你的见精,观察得清清楚楚。”

“因此知道,各种物象虽有差别,你明见它们的‘见性’,却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微妙光明的见之精华,确实就是你的见性。”

【清净所瞩】看得清清楚楚。

那么,这个“见性”,到底是不是阿难之外的一个独立物体呢?下面,世尊运用因明,类似于逻辑学,来推敲论证。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如果这个‘见性’也是某种物象的话,那么,你就应当可以见到我的那个‘见性’才对,可实际上,为啥见不到呢?”

——因此,说“见性”也是一种物体,是荒谬的。

不过,有些人会钻牛角尖,在古代印度,他们会依据因明的学问,仔细分析,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因此呢,世尊就主动帮他们分析了,结果,却无论如何都不成立。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如果你认为,咱俩一同见到了外面的景象,就叫做你见到了我的‘见性’。那么,当我闭眼不见的时候,你能够见到我那个‘不见的境界’吗?”

“如果能,它就不能叫做‘不见的境界’了。如果不能,就是不能同见,就说明‘见性是物’这个论题终究无法成立。既然它不是物体,又怎么能不是你自己呢?”

这段文字不太好理解,纯粹是逻辑推理,世尊考虑到了各种情况,最后推翻了“若见是物”的论题。既然这个“见性”不是某个物体,那不就是阿难***自己嘛。

下面,世尊还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破斥“若见是物”的论题,以便更加有说服力: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还有,(如果那个见性真是物象的话,就说明物象也能见了)于是,当你见到物象的时候,既然你能见到物象,物象也应当能见到你。”

“这样一来的话,人和物的特性就杂乱无章了,相互混淆了。那么,你和我,以及这个世间的一切物象,就无法正常成立了。”

“汝既见物,物亦见汝”,这是一个荒谬的推论,它明显不成立,完全违背生活现实。因此,也就反证出,“若见是物”这个论题不成立。“见性”既然不是物,那它就只能是阿难***自己了,绝非别人。因为,正是阿难,能够从近到远,见到种种物象,见到种种众生,直到日月宫啊。即便是得到了如来的加持,但是,加持归加持,见,则靠的是阿难自己呀。

咱大家也是如此,“见性”就是咱自身,绝非别人,更非某个物体,哪怕某个幽灵般的神奇物体,也不是。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阿难!当你在如来的加持下,见到这种种水、陆、空行众生,直到四大天王的宫殿,以及种种物象的时候,那正是你,而不是我。你那个见性遍满四方上下,它不是你,又是谁呢?”

“为什么你要怀疑自己的真性呢?正因为你向来把不真实的缘起之心,误认做了你的本性,所以才会向如来反复求证真实的自性。”

【性汝不真】把不真实的缘起之心,误认做了你的本性。“性”在这里作动词用,是“把...当做本性”的意思。

虽然经过了世尊一系列开导,但是,阿难***还存有疑惑,那就是,对于自己的见性范围忽大忽小这个问题,还有疑问。因此,***再次祈请世尊予以开示。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祇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阿难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如果说这个见性就是我,而不是其它。”

“当我与您一起,观看四大天王那胜妙宝藏所形成的宫殿,太阳和月亮环绕其外,此时,这个见性充满了整个娑婆世界。”

“可是,一旦没有了您的加持,我把目光收回到祇桓精舍以后,却只能见到这个不大的伽蓝道场里面,清净的厅堂建筑,只是看到些屋檐走廊之类。”

【胜藏宝殿】四大天王所居住的宫殿,在须弥山半山腰,是由殊胜宝藏所成就的。其中:东方持国天王,居住在黄金埵,也就是黄金宝藏;南方增长天王,居住在琉璃埵,也就是琉璃宝藏;西方广目天王,居住在白银埵,也就是白银宝藏;北方多闻天王,居住在水晶埵,也就是水晶宝藏。

【檐庑(音:午)】“檐”是屋檐,“庑”是指堂屋周围的廊屋,也泛指房屋。

这样一来,阿难***的见性范围,似乎从大变小了。那么,它到底是咋变得呢?阿难***对此充满了疑惑: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世尊,这个‘见性’竟然是这样的:它的体性本来充满一整个娑婆世界;如今回到了房子里面,却只是充满了这个房间而已。”

“那么,到底是这个‘见性’从大变小了,还是墙壁把它夹断分开了呢?如今我实在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愿您以大慈悲心,为我详细讲说。”

其实,此时的阿难***,仍然把“见性”当做了某种东西,某个像幽灵一般神秘的物体,某种玄妙的灵性之体。他仍旧以为,“见性”是实有之物,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觉得心安理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