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知此土有深缘,圣教三车独得全。

誓续慧灯无尽际,时轮再转两千年。」

这首诗是赵朴初居士(1908-2000)为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而作,表达了他护持正教的信心和决心。他是著名的作家、诗人、书法家、佛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宗教领袖。他有许多头衔——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等,展现着他光辉而卓越的一生。

赵朴初居士一生以佛教为基点,在政治、宗教、文化等领域影响广泛而深远。他爱国爱教,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毅然决然担当起续佛慧命、重整如来家业的历史使命,使中国佛教在不同环境下得到不断的发展;他契理契机,运用佛门圆融无碍之大智慧,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使中国佛教既能因应时代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自身又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他立德立人,自身谦和淡泊、博施济众,一副仁者风范,对于弘道传法,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作为振兴佛教的第一要务,为中国佛教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僧才。尤其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赵朴初居士在护持佛教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四众钦依;改革开放以来,他在复兴中国佛教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国人景仰。本文拟在回顾赵朴初居士「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生的心路历程基础上,以他的圆融大智慧为切入点,说明中国佛教何以能在遭受「文革」重创之后,迅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复兴景象。

1∵∵∵∵∵∵∵∵上契佛理,主席敬重

「火神殿火神菩萨,掌管人间灾祸。

观音阁观音大士,保佑黎民平安。」

上联是安庆廨院寺住持先觉大和尚所作,想考一位年龄不到十岁的少年,下联则是这位少年以庙中观音阁为题的随口应对,出口成章,才思敏捷,被乡里人称为神童。这位少年就是赵朴初,于1908年生于安庆天台里四代翰林府第中,生母是位善于写诗填词的才女,笃信佛教,对赵朴初日后的佛缘产生了深刻影响;年轻时的赵朴初,在苏州东吴大学学习期间,对深奥的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佛法的大海中渐入渐深;1935年秋天,经表舅关絅之介绍,赵朴初皈依圆瑛大师,正式成了在家居士。在圆瑛大师的指导下,他深入经藏,如饥似渴地吮吸着佛法甘露,登入佛法堂奥,深得佛法要旨,成为一代佛学大家。1958年,他与毛泽东的一段对话,真实地反映了赵朴初居士的佛学功力。

在《诗歌及其与佛教关系漫谈》一书中,赵朴初居士如实地记录了1958年6月30日他与毛泽东主席就佛教和辩证法问题的谈话,「有一次我陪同外宾去见毛主席,毛主席问我,你们佛教有没有这么一个公式啊,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我答道,是有这么个公式。那么,就很奇怪了,首先是肯定后来又否定,先肯定后否定。我答道: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话说到这里,因为被邀请的外宾来了就没有继续谈下去。」

从这一问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席熟读《金刚经》后,从辩证的否定之否定来解理「佛说」、「即非」、「是名」这一《金刚经》主题时,妙则妙已,仍觉得意尤未尽,故有此一问。很显然,辩证的否定强调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在否定「旧」的赵朴初的基础之上,承认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新」赵朴初。而《金刚经》所要表达的则是超越语言文字后悟证的圆融无碍的大智慧。佛陀利用语言文字,引导众生了知智慧,即「佛说第一波罗蜜」;但佛运用语言文字所说的「智能」,只是一个概念,还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说「即非第一波罗蜜」;真实的智慧是存在的,只有通过觉悟而亲证之,所以说「是名第一波罗蜜」。一个人若能了解此理,便能「降伏其心」。由此可见赵朴初居士的知见是契合佛理,迎得毛泽东主席的敬重,周总理视他为国宝,邓小平、江泽民也都很尊重他。赵朴初居士与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亲密友谊,成为他护持佛法的最大助缘。

2∵∵∵∵∵∵∵∵下化众生,太虚嘱托

「旬前招我何为者,付我新编意倍醰。

遗嘱分明今始悟,先几隐绝话头参。

神州风雨沉千劫,旷世光华掩一龛。

火宅群儿应不舍,再来伫见雨优昙。」

1947年,太虚大师圆寂前十天,托付赵朴初居士护持正法,续佛慧命,并将以他新编好的《人生佛教》一书相赠,叮嘱赵朴初居士发扬光大「人生佛教」。赵朴初居士在以上写给太虚大师的挽诗中,如实记录了决定现代中国佛教发走向的历史性托付。赵朴初居士遵照太虚大师的遗嘱,倾注了毕生精力,致力于推动「人间佛教」的理念。赵朴初居士不仅从佛教原典和中国佛教优良传统中系统地阐释了「人间佛教」的理论依据,而且通过三个传统(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和五个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使人间佛教具有可操作性,引导佛教界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国家领导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下,以「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作为响应,为宗教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这从某个侧面再一次证明「人间佛教」的强大生命力。

3∵∵∵∵∵∵∵∵中道而行,护法金刚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从这首绝笔遗偈来看,赵朴初居士深得中道圆融之要旨,能让看似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辩证地统一在一起,使得不同人群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信仰的合理诠释。

有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对此诗作如下诠释:「生固欣然,死亦无憾」——一个人活着时若能安安心心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多做一些对国家、对人民、对自己有益的事,这样的人生,活着的时候很充实,死时亦无遗憾可言。「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正义的事业,像有根之花,今年谢了明年还会开,如同有源之水,连绵不绝。「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既然没有灵魂,还有什么需要安息呢?「明月清风,不劳寻觅」——生死乃自然规律,来自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清风、明月为伴,自由自在,何须费神寻找我的归属?!

有人则从缘起性空的角度去诠释该诗:「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认真地活在当下,随缘而行,让生命的每一秒在从容、自在中走过,死时必然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皆是缘因所生,相互依存,因因果果,如同花落还开,水流不断,生生不息。「我兮何有,谁欤安息」——生命是由五蕴组合而成,找不出一个永恒不变的「我」,何来安顿「灵魂」之说?!「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明月清风都是我的清净法身,无处不在,那里需要劳神寻觅?!

赵朴初居士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佛教的圆融智慧,使各种人等都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诚为一千古绝唱之遗偈,使拥有不同信仰的人找到存异求同、化解对立的整合点,和谐相处,达到互利双赢的目。这也正是佛家「中道」教义的精髓所在。「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在这首偈颂中以「中道缘起」教导世人,世间表面上对立的人、事、物,从现象来看,不过是种种条件的组合,所以是「假」有;就本质而言,当因缘改变时,一切都会随之而改变,并没有常住不变的实体,所以是真「空」;从事物的相互关系来看,「胜负」、「是非」、「生灭」、「凡圣」、「科学与宗教」、「有神论与无神论」等看似互相对立的概念,实质上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对立面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应学会远离对两边的执着——这就是「中道」的真义。

众所周知,「文革」的浩劫,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失。1978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澈悟中道圆融之妙法的赵朴初居士,以「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道」人生观,随缘而行,抓住机遇,创造善缘,推动佛教在中国的全面复兴。

自1980年起,赵朴初居士成功地将「宗教」与「社会」、「出世」与「入世」、「爱国」与「爱教」、「人间净土」与「和谐社会」有机地统一在一起,逐步建立起中国佛教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1981年,赵朴初居士与丁光训、罗竹风等以宗教的五性论(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阐释宗教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宗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化解了人们心灵深处对宗教存在的合法性问题的疑虑;自1988年起,以「佛教是文化」这一命题,否定佛教封建迷信之说、「毒害人民的鸦片烟」之论,并确认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树立佛教的正面形象;自1995年起,赵朴初居士多次论述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问题,指出宗教思想体系中的积极精神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从正面指出宗教在当今社会应该扮演的角色,意义重大。

赵朴初居士在致力于消除人们在思想上对佛教有保留看法的同时,在行动上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多方奔走,协调关系,有步骤地开拓着中国佛教的复兴之路,先后经历了落实佛教寺产、开放重点寺院、修复寺院、改善寺院经济、加强寺院管理、兴办僧教育、加强佛教界的自身建设等阶段,奠定了中国大陆佛教发展的格局。

赵朴初居士一生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他学识渊博,广积善缘,深受社会各界、僧俗人士的尊敬;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生致力于推动「人间佛教」的伟大事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现代中国佛教奠定了发展方向;他以圆融无碍的佛门大智慧,精进不懈的努力,使中国佛教在文革后的短短二十年中,便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发展。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以「如来使者,救世菩萨」来总结赵朴初居士的一生,实至名归,诚非虚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