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华森格[方证菩提]--着

人们常常谈起放下,在生活中在修行中都会谈起,那么对于放下大家定义都有各怀各意不出上下,

放下远离执着不会痛苦,大家都明了这件事情可是为什么还是不会放下呢?∵

对于这件事情应该说往往在上演着自己与自己的战场斗阵!

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下对于放下的理解:∵

“执着”:如《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复名摩诃萨。”又如《菩提心论》:“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执”。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后亦以“执着”谓固执而不知变通。∵

“烦恼”:烦恼起于执着:人生的顺逆境很多,一般人遇到困境,例如失业、失恋、失意时固然令人沮丧、烦恼;处在顺境时,如果执着、害怕失去,也会被顺境所困。这就如同铁链子能锁住人,金链子一样会束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人生不管遇顺逆之境,要懂得转境,不可执着;修行最大的功夫,就在于一个“转”字,要“转法华”而不要“被法华转”,也就是不要执着。能够不怕烦恼,不执着烦恼,自可安然自在。∵

烦恼缘于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理,我们与生俱来的无明,就是贪嗔痴慢疑;有了无明,就有贪欲、嗔恚、骄傲、疑惑等烦恼,所以烦恼起于贪嗔痴慢疑等无明。有句话说∶“宁与聪明人打架,不与无明人讲话。”一个人若不讲理时,好话、善言、佛法一点也派不上用场,就会有烦恼;反之,如能通情达理、明白因果道理,就能消除烦恼。∵

“贪嗔痴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是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痛苦”:欲望没有满足没有得到自我拥有的,“痛”:人身体受痛处;心灵体受痛处。∵

“苦”:有了这个痛就会有苦楚所以淡然无望之也。

前面所讲的“执着”、“烦恼”、“贪嗔痴三毒”、“痛苦”这些的来源就是没有放下对于放下这个意思,就是不让我们在自己营造痛苦根源,现在的人们在物质上的得与失之间因此痛苦不堪,得到了所欲虽然快乐但是快乐不是永远的,还是有一个失去的时候就有了痛苦,所以今后的人生操纵盘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不假思索人生的解脱之道在那里其实在于自己认识,五戒十善与戒定慧是对治是痛苦之源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是具备人格行为最好的方式∵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有了这些“执着”“烦恼”“恶行三毒”“痛苦”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使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安乐对于我们来说修行上、生活上都会有很多干扰所以所放下有多么的重要!努力吧!孩子们!∵

南无阿弥陀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