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死皆自在,轻安见如来——生死专题∵

民国八十三年,慈济医学院创校(注:民国八十九年改制为慈济大学,以下所称医学院均指慈济大学医学院,医院则是花莲慈济医院),八十五年大体解剖室启用,并成立「大舍堂」纪念大体老师。所谓「大体老师」,即是自愿于往生后,将遗体捐予医学院作为解剖、教学之用的舍身菩萨。大体的运用,第一可供作医学院三年级学生从事解剖课程,将课本上的知识化为具体,使医学生对人体的层层结构,有了实际而深层的认识。这是培育良医医术的第一步。∵

再者,除了担任「学生的老师」,也可以进一步担任「老师的老师」,即是提供医院医师从事「病理解剖」,建立完整病理资料,尤其对罕见病例的了解,更有实际而具体的贡献,有利于其它相同病的及时判读与施救。另外,医师解剖时,亦有医学院学生从旁观察学习,一边听从医师(老师)解说,增进丰富医学认识。∵

民国九十一年,慈济进一步推动「人体多元化捐赠」,开展***首创之临床模拟手术教学,使医学院与医院外科医师合作,开办医学院七年级学生「临床解剖学」课程。自愿捐赠的遗体,由医学生亲自操刀,外科医师从旁指导,实际模拟各种临床手术过程,让学生在步出校园前即具有实际操刀,与储备经验的机会。这是对未来真实病人的一大贡献。

大体老师的角色,随着医疗教学发达,扮演出不同的新面貌,而其中大爱舍身的精神却是不变的。中国人一向有着全尸的观念,能够突破传统的局限,并且抛弃对自我躯体的执爱,难舍能舍,的确需要有大爱泽医的精神,才能无悔无惧地完成身后喜舍的心愿。接着我们就要进入第一篇:生死专题。包含人往生后遗体化腐朽为贡献的理念;慈济推行大体捐赠、器官捐赠的相关事宜,以及佛教对「人生无常」的阐释、念佛的帮助,帮助我们多掌握一分自己的「身后事。」∵

死亡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没有做好准备,不愿意提前去了解这个人生必然的课题。只要我们放下对死亡的成见,以自然的心情来面对,理出一条清清楚楚的道路,有一天,不论我们要以何种方试面对死亡:相信都能多一分平静,多一分接受,甚至多一分美!

遗爱人间∵

每天晚上的睡眠是小死;一口气出去不再进来,就叫做“长眠”。生命结束了,意识(灵魂)即脱离躯体,剩下的躯壳应该怎么处理呢?∵

遗体之处理观

大家上这一堂生死学的课程,可说是苦乐参半。乐就是欢喜,欢喜什么呢?随喜功德!看到别人的「大舍」,从内心起了一分尊重,有了尊及欢喜心就能赞叹别人,能赞叹别人这也是一分功德,所以就会快乐。苦呢?看到遗体捐赠者从前的生活照,曾经,他们与我们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有团聚天伦的家庭,他们是那个家庭的一份子,曾经来过人间一趟,曾经在天地间悠然生活。∵

现在他发心捐赠遗体,提供医学院的教授、学生们从事医学教学,这样豁达的心怀真是令人恭敬。人生不过是短短的一段过程,这一生到底是苦呢?还是乐呢?∵

人生在吞下最后一口气后,生命就结束了,意识(一般人所说的灵魂)即脱离躯体,而剩下的躯壳应该怎么处理呢?埋起来嘛,放在棺材里会逐渐肿胀而流出尸水,那种尸腐的臭味是难以形容的,接下来,还不知要被虫蚁侵噬多久。用火化的方式好不好呢?其实火葬倒是不错,不过,一把火烧成灰就没了,这样还是很可惜。∵

所以,假如到了那么一天,我很希望能够奉献出这个躯壳,提供医学院教学之用,因为医学教学完备,医疗技术就可以有很好的发展,将来利益更多的人。

废物利用,提升医学

人生最苦莫过于病痛,病痛如果可以减轻、解除,是人生最感恩、最欢喜的事。

之前花莲慈济医院有一位三十几岁的病患,原本整个背部驼得像弯曲的虾子,曲度有一百六十几度,在报纸上得知陈英和医师对矫正脊椎弯曲非常在行,所以就前来接受手术。手术后,成天都要躺着,非常不舒服,但是渐渐的这位患者能挺立起来了,他移步到窗边往外面一看,忍不住赞叹着:「哇!好久没看到这么美的境界!」他终于能以正常人的视界来观看这些美丽的景色,而不再只是眼睛对着冷冰冰的地面。相信失而复得之后,他看到的境界一定比其它人的更美。∵

为什么医疗科技可以为他做这样的矫正?就是靠医师对人体结构有精准的认识与掌握,也就是在医学院的解剖教学中,就要奠立良好的基础,之后再经过研究与深入,始能对病情做出最佳的判断与治疗。∵

因此,「大体捐赠,废物利用」的观念,确实是人生最后的价值所在,能够把无用的躯壳捐作医学研究,使医学生甚或医师对人体的了解更深刻完整,病痛苦难者获得解救的机会,也就增加了一分。这种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是不是因为被一些讯息所迷惑了呢?是否违背佛教?∵

比如,有的人会问:佛教似乎有这样的说法,即是人往生后,八小时或是二十四小时内,不可移动他的身体,但是捐赠遗体或器官,却要及时摘取器官或为遗体做防腐处理,甚至不能等到八小时之后再移动,这样不是违背了佛陀的教理吗?

其实,如果推溯到佛陀时代的原点,当时佛陀并不曾说过人往生后要多久才能移动,很多说法都是因为后人论着而发展出来的。看看在佛的《本生经》里,每每都是佛陀在过去生中,为众生献身命的记载,例如割肉饲鹰、舍身喂虎等等感人举动,这都是佛陀发心度众的心愿。能达成自己的心愿,那是最欢喜的时刻。∵

人在往生后,意识便离开身体,随着各人业力与愿力的不同,有的人还是带着瞋恨心、烦恼心而去,但是也有的人则是坚持着生前的愿心及愿力。所以,如果不愿意捐赠的人,就下要移动他,以免引起他的烦恼,但如果是自己发愿的人,专业人员在为他处理时,他就会很欢喜,绝对不会有痛苦。这种成就愿心的欢喜,也就是功德。∵

总而言之,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有「使用权」的时候,世间没有「所有权」,包括我们的身体,都只有使用权而已。但是一般人总是脱不了爱欲执取,对生活的一切存在许多迷恩。

衣食住行的迷信∵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的现象,说病就病更是司空见惯,但是没有人会喜欢生病,没有人愿意硬生生被夺去生命。可是不喜欢也没有权力对疾病说「不」,当然,哪一天人要往生了,也不能说:「等一下,我还要做什么……。」∵

我们的身体是不是真正属于自己呢?事实上,如果不去使用,那是不用白不用,能使用它时才是自我的价值,付出去之后就是我所得到的,这是分分己获的欢喜。到了人生的最后,能奉献躯体作为医学研究,这样一点都不浪费。我常说:「惜福,惜福!」来到人间,就是我们的身体最消福——吃要吃最好的、有营养的:什么东西者i过就没营养,要生吃才有营养,这就是吃的迷信。∵

穿着呢!要穿名牌才有派头,这是穿的迷信。至于住的迷信,睡觉的地方其实只要六尺长、三尺宽的大小,就足够我们睡眠精神蓄锐,何必要广大舒适。行的方面,更不必有豪华轿车才能代步,用所当用,才是适得其所。∵

可惜很多人都被求享受的感觉迷惑了,迷失在生活上的衣、食、庄、行中,所以就无所不用其极地消费,糟蹋了一切物质。现在,大家应该要知道如何借福,如何废物利用,就连我们死后的身体也可以「回收再利」二众弟子响应遗体捐赠∵

很感恩大家,在我呼吁大体捐赠之后,就有发心菩萨把自己最俊的身体捐出来。其中之一的马居士,往生前我到病房去看他,他都会说:「师父,您一定要好好地拉拔我,我一定还要再来,到时候我还要做师父的弟子。我死后的身体,也请师父好好帮我利用,我要捐给医学院!」往事历历在目,实在是很令人感动。∵

还有精舍德恒师的俗家母亲往生前,德恒师问她:「妈妈,假如您往生了,愿不愿意把大体捐给医学院啊?」她明智的同意了,往生后,子女们以欢喜的心圆满了妈妈的愿。∵

来自慈济家庭的香勋,是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孩,突然间身体不适就「走了」,虽然令大家措手不及,但由于她们一家都是慈济人,所以就做出捐赠遗体的决定。想想,当初如果只是将她火化了,现在也不过是一堆骨灰而已,如今捐出了大体,不管是爸爸、妈妈都会想:「我的女儿还在这里,她的身体可以做医学研究!」我想应该也是很欢喜、很安心,这就是随喜功德。∵

没有苦就无法体悟乐∵

人生的缘与爱到底要如何面对?以世俗的价值观来处理,有的人舍不得情缘,但最后还是要舍。至于舍了之后还能如何运用,这是个值得细思的问题,能够舍出大体,这样的运用确实很好。记得,将来我往生了,也要做大体捐赠!当然,还可以用的器官如果能及时派上用场,赶快帮我捐出来,这也是一件好事。∵

人生本就苦多乐少,而没有苦就无法体悟乐的真谛,所以,我们应该勘破这个道理——苦就是乐的根源。怎样去体会苦?怎样能转苦为乐?若能适当处理,这分破茧而出的心得是最快乐的。∵

很感恩大家为推动大体捐赠所做的付出,甚至自己也极力护持,填写了大体捐赠卡。***也有其它医学院很缺乏大体,有几所前来委托慈济转捐大体给他们,这同样是在医学的应用上,大家要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捐大体这件事,而且不一定都要捐给慈济,其它的医学院也可以捐。

每个人都会死,死后的境界我们没办法知道,不过可以大约推理出来,由一些从生死边缘活过来的人口中,他们描述死亡就像睡着一般。其实,我们每天晚上的睡眠即是小死:如果一口气出去没有再回来,这就叫做「长眠」。∵

睡眠时我们会做梦,在好的梦境中总是感觉轻飘飘的,没什么痛苦,这种感觉应该与死亡时是一样的。人的第八意识中可能存有瞋恨心,却也有发大愿的愿心,如果我们能圆满自愿捐赠者的心愿,往生者就会很高兴。∵

所以我们在解说舆劝导人捐赠时,如果对方很期待能奉献出来,我们要尽量成就他的愿望:如果他不愿意,一定不要勉强。对家属的意愿也是一样,总是让各方面得到圆满,这才是我们推动的原则。感恩大家的用心与努力!舍身成大义

世间无常苍凉意,缘到尽时终需离;

长忆人间红尘事,谢晃舍身成大义;∵

今朝承君舍大体,他日愿为救世医;∵

尘世善芽处处萌,大情大爱耀大地。∵

本年度医学系三年级学生从事「大体解剖课程」,使用十二具大体,另四具经家属同意转赠台大及成大医学院,亦同时送回慈济医学院,一起入龛供奉于大舍堂。∵

追思仪式在解剖学科实验室举行,有六十多位捐赠者家属与近百位志工和学生参加,中国医药学院也有两位贵宾与会观摩。学生代表上台分享参与解剖课程半年来的心得时,电视萤幕上配合播放该组大体老师生前的照片,睹境思人,许多人不禁潸然泪下。

谢君舍身成大义∵

洪宗兴同学表示,教授上第一堂课时就对同学们说,每具大体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要用心学习才不辜负大体老师的期望。所以他一直维持一个习惯,就是每回进解剖教室一定向他们那组的大体老师说:「老师,今天拜托您了!」回去前也一定对大体老师说:「老师,今天谢谢您了!」∵

「有时候看到大体老师,心里非常难过,一个家庭的欢乐就这样被无情的病魔破坏,从此只能在回忆中追思……。但是令我感动的是,大体老师们能看破尘世的无常,愿意捐出遗体让我们解剖研究,延续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这就好像一股浩瀚磅礴的生气,从他们的体内,经由『缘』这个字注入我们这群年轻小伙子身上,完成我们的医学使命。∵

想到这里就决定更认真学习,好让大体老师安心。假如换成是我,我也愿意捐大体吗?我很明白地告诉自己:我愿意!我愿意将从大体老师身上得到的生命光环,延续至后辈手中。在这里只想说:舍身菩萨,谢谢您!他日我将把这分恩情,传给每一位需要的人。」∵

洪同学并以一首诗「谢君」,来表达最深刻的谢意:「世间无常苍凉意,缘到尽时终需离:长忆人间红尘事,谢君舍身成大义:今朝承君舍大体,他日愿为救世医;尘世善芽处处萌,大情大爱耀大地。」∵

蔡文钦同学则说:「在参加入殓仪式时,发现棺木上有一滴小小的眼泪,那是家属滴下来的。真的非常感谢他们大舍亲人的遗体,让我们做研究。∵

犹记得学期初,大体启用仪式那一天,见到大体老师杨爸爸的全家人,他们为了减轻我们心中的恐惧与不安,详细告诉我们杨爸爸生前的事迹及兴趣,好让我们产生亲切感,放心学习。谈话之中得知杨爸爸是位幽默、喜爱冒险、对工作有狂热的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喜欢玩遥控飞机。虽然与杨爸爸家人谈话的时间不长,知道的也不多,但这些点点滴滴让我觉得,杨爸爸就像每天陪我们上课的同学一样亲切。他用自己的身躯带领我们,使我们从对人体不熟悉到融会贯通,我想这一生中,再也找不到这么有耐心和爱心的老师了。」∵

蔡同学又提到,在启用仪式过后,杨妈妈临别前还留下一张名片,叮咛大家若想知道什么事,或觉得心情烦闷,随时可以打电话给她。这一天受到的阔爱,令蔡同学一辈子也忘不了。∵

「日子在繁忙的功课中消逝,家属的关心却持续不断,在期末考前还收到杨妈妈寄来的礼物,心中倍感窝心。而一想到杨爸爸的付出及杨妈妈精神上的支持,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与辛苦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对于他们的奉献,我能做的就是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奸奸的学习。」∵

张睿智同学说,进行第一天课程时,他也见到大体菩萨康爷爷的家属,他们的双眼泛着泪光,但从他们的眼神,他感受到一分关怀与期许。而见到康爷爷时,更感受到一位不相识的长者对学生们的爱,一种无法用笔墨形容的爱!「那天晚上,我梦见康爷爷,在朦胧中彷佛看到他慈祥地对我说:『来吧!孩子!尽量向我动刀吧!』我醒了,脸上挂着泪珠……。

曾在心中有过挣扎,无法对如亲人般的康爷爷动刀,而在回家时向妈妈哭诉,妈妈安慰我,这些菩萨捐出遗体,就是希望我们学习得更好,所以要鼓起勇气,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那时我才恍然大悟,如果我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我对不起的下只是康爷爷,还有千千万万被病魔缠身的人。」∵

只盼成就仁心医

接着由家属代表致词。舍身菩萨康老先生的女儿表示,听了学生们的话,心里好感动,「非常感谢证严上人建立了这么好的慈济世界,让我们大体捐赠者的家属这么放心,尤其『大舍堂』的设立,更是对家属们很大的体贴。当初我父亲认为,遗体捐出去后什么都不需要留,连骨头都愿意做标本,因为一般人对长辈的追思只有三代而已,他觉得没有必要在人间留下什么。可是做晚辈的,总希望有个对长者的凭吊之所,所以大舍堂对我们意义重大。感谢你们,让我们觉得不再悲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