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因缘生,因缘灭——生与死的故事∵

人生就如登山一样,登上最高峰时,就是下山的时刻。了解这个道理后,最要紧的,是问清楚自己在世间的价值,是不是真正发挥了生命的功能?

婴儿室里,护士小姐来不及喂哺的婴儿,正因肚子饿而涨红了小脸啼哭;大手牵着小手,谁家的娃儿已经开始学走路了;背起书包,老师、同学早,阿嬷对小孙儿说:「读幼儿园要乖乖喔!」嫩嫩的苹果脸点了一个头,阿嬷笑了。∵

一只只小手热切地抢答问题,教育的希望正在萌芽;操场上追逐的身影,一年高过一个头,眼看着就要步入另一座学习殿堂;少年的青涩,不识兹味强说愁;分道扬镳,有的人步入社会,有的人追求学识的另一层突破,青春正灿烂。

结婚进行曲带领新人步上红毯,生命的传承在此展开序幕,金的、银的甜汤圆,比不上一对新人脸上的笑意浓;喜获鳞儿前的呼天抢地,在看到自身血脉的一刹那烟消云散,孩子的爹快来取个好名字,保佑孩儿一生无忧,孝顺父母、光大门楣。∵

当年华逐渐老去,时代已经过几次变动,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天空,老人家只好善自珍重了。体衰病痛是老年人的好朋友,孤单与寂寞相伴而来,唯一不来亲近的是那匆匆消逝的岁月,连头也不回一下,总是不等人准备好面对下一个人生场景,就硬生生将人推到台前,上了台的人啊!只有各凭本事演一回了。∵

冷眼旁观或热情鼓掌的观众们啊!就来看看这些个古今中外的「人生大戏」吧!

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比缘六入;∵

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

取缘有,有缘生;生缘生老忧悲苦恼。∵

经常有人问我:「师父!为何最近我的运气这么糟?」「师父!有人帮我算命,说我某个时候会如何、如何,这些该用什么方法解除呢?我应该诵那一部经、念那一尊佛号才能消灾解厄?什么方法才能真正改变我的命运?∵

其实,人生就如登山一样,登上最高峰时,就是下山的时刻。有生就有死,这种不断轮回的「分段生死」,其实很自然也很平常。了解这个道理后,如果还是把问题留在心中烦闷起疑,根本无济于事,最要紧的,是自问曾在世间做了什么好事?有没有真正发挥人生的功能?∵

佛在世时,有一位频沙王,是佛陀的大护法,他有位很好的朋友弗迦沙王。一天弗迦沙王派使者送了一座金塔莲花座给频沙王,频沙王觉得这份礼物不但庄严华丽,而且也非常宝贵,于是恭敬的把这份重礼供养佛陀。佛陀也欢喜接受了。∵

频沙王接着请问佛陀说:「佛啊!我将礼物转送给您,不知该以什么东西回赠好友弗迦沙王呢?」佛陀说:「你可以写一段『十二因缘法」送给他。」∵

频沙王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好友也身为国王,什么宝物他都有,送他再贵重的东西也是多余的,而佛陀的教法是无价之宝,所以,送他佛陀开示的十二因缘法,最适当也最有价值。于是将十二因缘法,一字一字用心的抄写下来,派人送给好友,并且请好友不只要每天背诵,还要思考里面的重要意涵。∵

弗迦沙王收到这分回礼,心想这十二因缘法一定有很深的道理,所以限用心的看,结果有了很深的体悟。他领会到人生的过程,由生到死完全不离开这十二因缘法,若是一朝因缘分散,哪里还有所谓的「人」呢?哪还有什么地位与荣华富贵!

他觉得再继续贪恋王位与权势,是一件很愚痴的事,于是把王位让给太子,自己落发披上袈裟,离开国家要到佛陀的道场。之间路途遥远,他一路托钵,学习过出家人的生活。∵

经过一段时日,即将进入舍卫国的国界,算算大约只剩七天的路程。一天傍晚,来到一家烧窑店前,他向主人要求借宿一晚,烧窑店的主人看到出家人很欢喜,于是就供养他,然后整理房间让他歇息。

此时:又来了一位修行人,他也向店主借住,主人说:「可以呀!但是,我只有一间空房,刚才来了一位修行者先住了,你可以和他同住一间吗?」修行人说:「可以。」因此,他们就同住一房。∵

后来的修行人问他说:「你从哪里来?看起来风尘仆仆的,好像走了很远的路。」他就自我介绍。后来者又问:「你心目中的师父是谁?」他回答:「我心目中的师父就是佛陀,我长途跋涉,就是为了到舍卫国向佛陀求皈依。」后来的修行人听了,便为他分析人生无常的道理。

「人命在呼吸间,人生的价值不在寿命的长短,重要的是能否彻悟真理,如果彻悟了,即可证得永恒不生不灭的慧命。人的生命原本就是起伏不定的分段生死:有的人寿命很长,有的很短,什么样的祸福都是由因缘而生,有过去生的因,就有现在的果。你还是好好把握当前的道念吧!」

听了这些话,他觉得就像甘露灌顶一样舒畅,于是问道:「你是不是曾经见过佛陀?」后来的修行人微笑道:「因为你要见我,但我担心人命无常,所以提前让你见到我啊!」他听了恍然大悟,眼前这位修行人原来就是佛陀,他赶紧礼拜叩头。隔天即将分别时,他和佛陀约定:「七天后我们再见吧!」佛陀仍然告诉他:「人生无常,祸福只在一念间呀!」他们就分手了。∵

这位比丘继续向前走,将入舍卫城时,路上有一只刚生产完、防卫心很强的母牛,当他走近时,母牛突然凶性大发直冲过来,牛角插入他的腹部,当场就肚破肠流伤重往生了。∵

这是佛在世时的故事,当事者面对佛陀,而佛陀能教他逃过这个劫难吗?答案是不能!这位弗迦沙王为了见到佛陀,为了修行而舍弃王位,结果还是受报往生了。好在在他往生前已知晓无常之理,如此,一念觉悟便不致于沦落恶道。

人身难得,我们既得人身,又有机会踏入佛门行菩萨道,是不是比弗迦沙王更有福报呢?请大家要自我警惕——人命在呼吸间呀!∵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

集真是因,更无异国,苦若灭者,即是因灭,∵

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

佛在世时的耶舍子,他有这个因缘,在鹿野苑亲自听闻佛陀说法,听得他满心欢喜。不料,在回家的路上,他却看到一户丧家,家属痛失亲人,哭得呼天喊地、哀哀啼啼。他靠近一看,病人已经死了,看看那位往生者四肢消瘦如柴,肚子却鼓胀如鼓,而且他的脸也浮肿不堪。他心想:人死的样子为何这么难看?∵

再看到家属的哀啼哭叫,真是苦不堪言啊!他就上前去问那些家属:「人既然已经死了,你们为什么还要这么悲伤?」家属哀泣回答:「他一生辛勤艰苦的付出,到头来却得了重病,生病的这段时间更是辛苦,让他受尽了折磨。现在永别了,从今以后我们再也无法见到他,叫我怎么能不悲伤?这是牵肠挂肚之痛啊!」∵

耶舍子想想:对啊,人生就是这样!∵

他想起刚才佛陀的说法——「苦、集、灭、道」,这四谛法正好可以在此印证:人的一生辛苦勤劳,到头来真正拥有什么呢?在死亡之前,还要受尽病痛的折磨,一旦一口气上不来,死者已死,而生者也是痛苦不堪,真是生流死别之痛!想想,人生到底是为何而生呢?人生的目的又是为何,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中。∵

回到家后,这些问题还是无法消退,他一夜难眠,于是起身在房里来回走动。转头看到睡在床上的太太,平时看她觉得很漂亮,可是睡着之后的形态,他觉得和今天所看的那具尸体也差不了多少。一个人健康时梳洗得很清净,看来很漂亮,但是,死时、病时就变形了。∵

想到这里,他的心里非常恐惧,走到房门外,眼前看到的都是横七竖八躺在地板睡卧的仆人,他想:人间哪里是清净的?什么是最美的呢?他的心中不断产生各种矛盾的挣扎。后来,他便不由自主的开门走出去了。∵

他朝着鹿野苑的方向前进,经过一条小河,他又想着:「要不要过去呢?」正在那儿犹豫不决的时候,抬眼望向远方的树林,林中好像有一片光芒。于是他脱下鞋子,放在河边,打着赤脚涉水过去了,一步步走向树林里,再向前进就是鹿野苑。∵

来到鹿野苑,他看见佛陀在那里静坐,他很欢喜,赶紧在佛陀座前顶礼跪拜。佛陀看到耶舍子来了,很慈祥的对他微笑,耶舍子就在佛前聆听教法,甚至也向佛陀表达想要修行的心意。佛陀微笑默然。∵

在耶舍长者家里,耶舍子的太太忽然醒了过来,一看,发现丈夫不见了,她四处寻找都找不到人,就赶紧告诉公公说:「耶舍子昨晚失踪了!」那时天还未大亮,大家都很惊慌,急着分头去找人。但是四处寻找的结果,大家回报的消息,都是没有看到耶舍子的踪影。∵

耶舍子不见了,最痛苦的莫过于他的母亲和妻子,当然耶舍长者也一样十分担心儿子的下落,就亲自带着家丁再去寻找。找到河边,他发现了儿子的鞋子,心想:鞋子既然在这里,人一定也在不远处,应该是在对岸的树林里。所以就带着家丁过河去找,同样也向着鹿野苑前进。∵

佛陀看到耶舍长者来了,他先让耶舍子暂时回避,长者到达佛陀面前,佛也慈祥地招呼他。长者一见到佛陀庄严的身相,便不由自主的生起恭敬心,很自然地虔诚礼拜下去。他请问佛陀说:「佛啊!您是否看到的儿子」。∵

长者听了,内心真的安定下来了,于是请问佛陀有关人生的道理。佛陀一样用四谛法的道理向他说法,耶舍长者听了四谛法顿有所悟,原来世俗的名利地位到头来还是一场虚幻,人啊!根本就一无所有。∵

佛陀又向他开示布施与功德等等道理。这场说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此时耶舍长者的心境非常宁静,他已经忘记了寻找儿子的烦恼。这个时候,耶舍子出现了,他走到父亲跟前万般忏悔,请求父亲宽谅,并表达想要修行的心态。

父亲看到儿子安然无恙,也看到儿子和他一样,因得到佛法而喜悦安详,就说:「你的母亲和妻子为了你不告而别多么痛苦,她们在家里哭得死去活来,你应该回去看看她们啊!」∵

佛陀也说:「好吧!身为儿子的也应该回去安父母的心,你还是回去看看吧!」耶舍子就要求父亲说:「我心坚意切一定要修行,是不是能请佛陀和我一起回去?」长者说:「也好!你明天与佛陀一道回家,我也很想供养佛陀。」说完,耶舍长者顶礼佛陀后回去了。

耶舍长者抱着安详欢喜之心,这种喜悦就是一种法喜,是闻法之后的欢喜,因为这分法喜的心,他真的把所有的烦恼都放下了。人生在世间,到底是为什么劳劳碌碌呢?有财富、有地位,什么都很富足,但是儿子忽然间不见了,这种煎熬痛苦就使人觉悟到:人生到了某个阶段时,不是我让别人产生痛苦,就是人家让我感到痛苦,这种生离死别是早晚会遇到的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还要累积这种烦恼呢?不如就放下吧!∵

这就是耶舍长者的觉悟,因为这样,他也证到初果的境界。∵

学佛就是要把握因缘,一切皆由因缘所生,这是耶舍长者因为儿子而接触佛法的因缘。所以,眼前我们有好因缘,真的要好好把握,借佛法扫除烦恼,使心中充满法喜,这才是我们所要求得的。∵

立地化生的蟾蜍

闻佛柔软间,深远甚微妙;∵

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喜;∵

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

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欲。∵

佛经中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佛陀在世讲经说法时,除了天、人之外,天上飞翔的群鸟也会歇止在树枝上,静悄悄地闻法,乃至地上爬行的兽类,也会静下来听经。

一日,一位老公公也来到讲经会场,他拄杖而立渐渐听得入神,遂将全身的力量依附在拐杖上,刚好有只蟾蜍也来听法,老公公的拐杖正好压在它的背上。由于蟾蜍也听得全神贯注,浑然忘我,所以并不感觉背上的重量愈来愈难负荷,终于,在讲经会中,蟾蜍被压死了。往生后的蟾蜍,立地化生为天人,他很感恩成就这个福报的蟾蜍前身,于是来到瞻蜍的遗体面前,对着它恭敬礼拜。∵

这个故事说明听闻佛法应虔诚、敬重,以成就信心。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学佛者最重要的课程,信心与道心无法分开,学佛必须具足信心,才能培养道心:有了道心,才能开启爱心,发挥造福人群的功能。∵

两百岁出家的老人∵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佛在世时,一次行脚到王舍城竹林精舍。那天精舍里聚集了很多比丘弟子,佛陀在开示说道时,忽然问,外面传来一阵吵杂的声音。佛陀就对阿难说:「你去外面看一下,到底外面的声音是怎么回事?」

阿难出去后,看到一位很老的老人家,一问之下竟有两百岁了。这位两百岁的老人家,驼背得很严重,拄着一根拐杖,站在精舍外面一直吵着要见佛陀一面。外面的人阻止他,告诉他:「佛陀正在讲经,您老人家重听,佛陀讲经您听不懂,而且您走路那么不方便,现在进去会引起骚动。」但是这位老人还是一直要求,他说:「我的年纪已经这么大了,我今天没见到佛陀,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阿难就把这件事禀告佛陀。佛陀听了慈悲的说:「赶快扶老人家进来。」阿难就很恭敬地扶着老人家进来见佛。老人驼着背,拄着拐杖,慢慢走到佛陀座前,他见到佛陀很高兴,泪流满面,跪在佛陀面前一直叩拜磕头。∵

佛陀就问:「老人家,你几岁了?」这位老人伸手比出两个指头,手还一边颤抖个不停,原来老人已经两百岁了。佛陀说:「你年纪这么大了,有什么事情要找我呢?」老人家悲苦的说:「我到底是造了什么业,为什么要活这么?死也死不了,从年幼一直到现在都是那么贫穷困苦,受尽了风霜折磨。怎么样才能解脱?生死事大,我要怎么样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活得这么久,家人都离我而去了。」∵

佛陀告诉他说:「老人家,你知道吗?一切都是因缘啊!你在过去生中,本来是一位很富有的人,只是你的心很执着,嗜财如命,有贫穷的人向你乞讨,你总是分毫不舍,忍心看着穷人受苦而不救。就是因为你前世悭贪,所以今生虽然长寿,却在生活中受尽折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