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

虽然你身体很憔悴,虽然我心里很疲惫,你我却都舍不得离开这熟悉的温柔。舍不得问终点以后究竟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说出「莎哟娜啦,再见吧!」莎哟娜啦,再见,我们会再相见吗?啊!伴着你,让我轻握你的手,让我陪你慢慢走。啊!看着你,颤抖的脚步也能安详自在,脆弱的躯体也能奉献关怀。怎么样才能说出莎哟娜啦,再见吧!莎哟娜啦,来生再见吧!

这首歌曲唱出了生命最后的一段光彩,虽然明知即将分别,还是提起勇气相互陪伴,带着祝福出发往最后一次的旅行。∵

旅途上不是春光明媚,也不是夏日灿烂,却有满地枫红,甚或大雪高山的雄壮,留予世人无限的怀想与惊叹!人类因为情爱写下了多少动人心魄的灵魂之作,直可惊天地而泣鬼神;却也因为情爱的纠缠,衍生出许多离合悲叹,一旦生离死别,那种悲伤更是挂肚牵肠。∵

活着的人想尽办法要延长对方的生命,即将告别人世的人也是万般难舍,一句「再会」要如何轻松的说出口?难啊!于是活着的人留下许许多多的疑问,带着未竟心愿离去的人更是脚步跚。∵

如果生命给了我们机会,何不在生前把该说的都说完,让爱面对阳光!把小小的盼望都圆满,该交代的事情说出来有人分担,该给的祝福一一放入行囊,再加上放心、安心的翅膀,旅途上便可以自由翱翔,飞吧!飞吧!飞到下一个旅站,欣赏另一段绮丽风光。∵

总是说「戏梦人生」,人生如戏亦如梦,但是舞台上的人为求演技逼真,不得不也把假当作真。于是,得意时欢喜,失意时痛不欲生,执着于生便痛惋于死,生与死之间确实充满了许多疑惑,谁来为我们做个解答?∵

这个单元,收录了证严上人对生死问答的一些谈话,触及内心也周遍于人生,来访者一一发问,上人便一一透视人间百态,在紊乱中理出秩序,于生死中看出希望。这些问答分为两部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与「正确的认知死亡」。由生到死,倘能了解生和死原本就和呼吸一样自然,则「生时轻安,死时自在」,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只要能当下把握,生死即自在!∵

最后,在本书最末,则为读者们安排了十数则「生命的对话」,这是本书的一个回顾,更是人人随时提醒自己的警世良言。时时带着它,时时思考生命的下一步路,只要功夫深,就算「死亡」也得脱下虚假的面具,老老实实给你一个最好的生命建议。祝福你!∵

《生死问答之一》∵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活着的意义,在于付出。人生的价值不在活了多久,而在做了多少事;如果没有发挥生命的良能,活得再久也无意义。

问:生死是人生大事,您从救贫后察觉要先从救病开始,所以才建立慈济医院,可是病痛是有「生」就会发生的事,您怎么看待这样的事情呢?您认为这样的人生问题能解决吗?∵

答:天地之广大,人生问题何其多,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得到、走得到、摸得到的范围。总之,能做的就尽量做,所以要解决全部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期待由慈济开头,邀请大家一起来做,才能真正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

生:生命的价值∵

问:我们要怎么样看待生命?∵

答:天地之间的万物无不是生命,而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必须尊重。为什么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着眼点在哪里?就在众生「皆有佛性」,不只是人类拥有清净无染的佛性,其它动物也都有。所以佛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清净的佛性众生皆具,并且充满爱与智慧。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位八岁的小女孩,在接受脑瘤手术前签下了「器官捐赠书」。我问她:「你了解这是什么吗?」她对捐赠器官的意义知道得很清楚,想必是爸爸妈妈对她详细的解说过。这个小女孩清净、纯真,对生命没有留恋,没有挂碍,像这样纯真、有爱、有智慧的佛性,每个人生来都有,其它动物也有,只不过动物有动物的生活环境,人有人的生活环境。虽然动物的生活环境受限,很难将佛性启发出来,但是它们的清净本性,与我们完全没有差别。∵

然而人是万物之灵,所以成佛要在人间。天堂、地狱皆成不了佛,因为天堂里总是在享受,不觉得人间苦,就像一般富贵人家比较贡高我慢,往往被名、利、贪、瞋等心态所污染。地狱中则是受苦不断,也无法有暂时喘息或是接触佛法的机会。∵

佛陀末出家前身为悉达多太于,一日出游,看到百姓农耕的生活和皇宫里很不一样,他觉得很不平等,又看到犁田后,土里的蚯蚓被鸡鸭争食,他觉得弱肉强食,也不平等。看到老人行动不方便,看到病苦的人生,看到产妇的挣扎,又看到死别的痛苦,他的心深刻感受到生、老、病、死的无奈,因此从人生之苦中不断去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真理,才能实际帮助别人?∵

后来出家、修行、得道,说法度众以启发人人本有的悲悯心,消灭人性的贪婪。假如,当时的悉达多太子一直沉迷在物欲享受中,不能以悲悯心去思考世间苦难,今天也就没有佛教了。∵

所以人格是从爱与智慧平行发展出来的,亦即启发佛性一定要从「大爱」着手,为众生付出良能,这才是生命的价值。几年来,慈济不断从事国际赈灾、推动环保,就是因为天地万物无不是平等的生命。∵

问:是否也包括植物在内?

答:当然包括在内,而且连所有的物品都有「物命」。很多人要我拆除静思精舍的大殿加以重建,他们说三十多年的建筑物不适用了,但是我觉得住起来还很好,把它敲掉,它的生命就毁了,它应该还有利用的价值。但是为了实际环境的需求不得不把空间扩大,所以我们用最环保的方式,敲掉旁边的旧知客室,把那些废弃物再回填到中庭地基,这样就没有建筑垃圾了。总之,对万物,不管是植物、动物或既成物品都要同样爱惜,人要利用万物,就要维护万物。

问:有些人觉得生命失去意义而放弃自己,譬如自杀的人,不知您有何看法?∵

答: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爱」,如果心中有爱,就知道生命无价。以现代的医疗技术而言,器官移植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困难。但是移植要有人奉献器官,如果有人脑死,而愿意把身上能用的器官捐出给需要的人,那么虽然他的人已不在人间,但是他的生命却能在另一个人身上延续下去。像这样的生命工程,也是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人的智慧真是无限!∵

但是假如没有爱,只是聪明,说不定就会毁灭人问,像原子弹,不都是聪明人发明的吗?生命的价值应该是奉献,能奉献的人,就是因为他有爱。然而爱别人必先爱自己,所谓「爱自己」,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要照顾好自己的心,安分守己,不让父母操心,这是一种生命价值中最基本的奉献。∵

问: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要怎么看待这句话?∵

答:有些人很烦恼,不知死后的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做人的道理都不晓得了,就想追求做鬼的道理,这不是庸人自扰吗?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与其烦恼死后的事情,不如用心照顾好当下的人生——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意思就是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心和行为,不是利益别人的事就不要做,要做就做富有教育性、利益人群的事情。假如能做到不妨碍人、不伤害人,能利益人,我们就可以安心,不必担心死后的去向。∵

问:现在很多器官都能移植,使人的寿命延长,所以有人认为:未来人类的寿命可达到一百五十岁。请问您怎么看待寿命的长短?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答:活着的意义,在于「付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做了多少事,如果没有将生命的良能发挥出来,活得再久也无意义。

问:如果知道未来,是否会比较知道现在该怎么办?∵

答:每个人都会计划未来,这种未来光是计划还没有做,所以未来的果就不能成熟。所谓未来不一定指来世,以现在来说,昨天你眼我有约,今天来到精舍,这就是结果。「因」为有约,结「果」你来精舍,这个结果结束了没?还没有。因为你还要采访我,所以在精舍时我们还相约未来,未来就是到慈济医院接受你们的采访。

现在我们面对面谈话,但是不知道谈话之后的结果又是怎么样,虽然你有一个目标,计划要如何出版,但是如果没有今天的谈话,我想这个计划还是没有结果。有计划,没有现在的采访行动,哪有未来的出版结果?所以还是必须「把握当下」去做。

问:所以没有去做就没有结果?

答:对!不管你今天跟我说什么,未来的结果将成为什么,总是有一个结果。所以不要谈到来生来世那么遥不可及的未来,不要迷信将来要去哪里,将来到哪里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现在要怎么做。

问:依现在的医学科技能够复制动物,如复制羊,如果是复制人,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答:真是翻天覆地,扰乱因果,这种发展实在让人担心将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未来科学的发达,可能就是人的世界被破坏及毁灭的时刻:佛经里说我们现在正处于坏劫时期,环境不断被破坏,破坏到极尽时就是「空」了。

问:那么我们要怎么面对呢?∵

答:我的生命没有这么长,那得看将来时代怎么转变了。∵

问:听说很多出家师父是再来人,怎么看才知道是不是?∵

答:不只出家人是再来人,你们也是再来人,没有一个生命不再来。因为就佛法来讲,生命有生有死,而慧命是永生、无穷尽的,清净的智慧是永恒的,所以每个生命都会再来。常常有人问我「怎么样才能往生?」我就告诉他们:「每个人都会往生,只是不知道要生到哪里而已。」有人说某某大德是再来人,我说你也是再来人,因为生命本来就是来来去去,轮回不停息的。∵

问:所以说复制人等等是破坏因果,想想也满可怕的!

答:破坏因果很可怕,很令人担心,所以慈济要赶快办教育,尤其是推动文化工作。人的聪明才智力量很大,但往往缺少那分清净的智慧,如能把聪明转成智慧,就能造福人群。∵

老:温柔、感恩,尊敬相待∵

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人家?有些老人比较多心,听了一句话就想成另一个意思,沟通上有点困难,相处起来也不容易。∵

答:老人家的心态往往像幼儿一样:我们用温柔的心去爱孩子,也要用同样的心去爱老人。常有人建议慈济兴建养老院,但我比较希望推动「日间照护」的风气,例如慈济医院的「轻安居」,就提供日间的老人照护服务,白天分担小家庭夫妻因上班而无法照顾年老父母的辛劳,而晚上把父母接回家后,一家人还是能团聚在一起。∵

我真心期待每个人都能克尽孝道,老人家也都能享受天伦之乐,这也是一种教育——夫妻做好榜样给儿女看,儿女才会懂得孝顺。∵

问:老人家有时候想法、做法和时代有很大差距,也要像对待小孩一样容忍他们吗?∵

答:时代变得太快了,有时老人会停滞在过去,守着他们那一代的观念——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认为父母亲说的就是对的。遇到这样的情形,你不能顶撞,尽管如何不愿意,还是要逆来顺受,委婉的说明。看看我这一代的人,还是这样讲求长幼有序,哪像现代老人事事都要听从晚辈,真的很辛苦。我们对老人必须抱持感恩心,如果没有老人们奉献一生心力,哪有今天富裕的社会!所以对老人家一定要尊敬,要有感恩心。∵

问:动作迟缓、病痛不断,很多事情想做都不能做……「老」似乎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答:不要害怕,要警惕——有朝一日我也会老,今天若没有好好对待父母,将来我的孩子也会这样对我。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伦理美德,其实就是这样在家庭中培养出来,再一代代传承下去。

病:如何面对病苦?∵

问:人都会生病,有病就会有痛,因此很多人觉得病此死还可怕。如果自己身边的人或是别人有病庸时,应如何帮助他们?∵

答:亲情或友情是凡人最难割舍的,有情有爱就有烦恼,所以人一遇到自己的亲友发生了什么事,往往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宗教的目标就是引导人看透生命的真谛,把爱的范围扩大,以平等心及平常心来看待一切众生,遇到无奈的事要看淡一点,面对人生的无常就不会那么挣扎、痛苦了。∵

问:这会不会很难做到?∵

答:是很难做到。「体会」生老病死不难,「说」也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就不简单了:一般人总是想得通比较快,行得通比较慢。比如曾经有一位慈济委员打电话给我,说她父亲病危,在加护病房昏迷了好几天,醒来之后就一直念着要跟我说话,要向我发愿,祈求他的病能好起来。他将近八十岁了,虽然平常自己会说:「年纪这么大也够了。」但是处在生死边缘时还是会恐惧。∵

所以人对于生命,不论是自己或家属,都难以真正割舍。我还听到电话中女儿、儿子对他说:「你赶快发愿,爸!你赶快对师父说你要做什么事!」虽然女儿是委员,儿子是慈诚队,都很孝顺,也明知父亲已将近八十岁了,生命中总有这段路,应该要看得很自在。但实际面临亲人的生死关头,还是会有这种祈求,希望亲人能再好起来。所以说亲人也好,自己也好,总是在生死道路上生离死别,都会很挣扎。

问:这是人性吗?

答:是的,这是人性!∵

问:是不是有信仰的人比较能看得透?

答:应该是。譬如有一位慈济委员罹患肺癌,还不知道自己得病时,天天都去当志工,只是常常咳嗽,后来检查才知道是肺癌末期,住进慈济医院后,他还是天天当志工辅导别的病人。有一次他两、三天都无法起身,他的儿子很孝顺请假陪他,他就交代:「你不要让师父知道我的身体状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