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八十七集)∵∵1984/12∵∵

***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1-03-087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四六页,玄义的第七大段:

∵∵◎【七、部类差别】

∵∵这一段里面又分三个小段:

∵∵【初明部。二明类。三非部非类。】

∵∵我们先看第一小段:

∵∵◎【初、明部】

∵∵玄义【已知此经,宗趣沖深,未审当部等类,为有几种。初先明部者,部有二种:一谓大本,二谓此经。】

∵∵这一段在研究《弥陀经》也是不能缺少的。佛在一生教学当中,讲这个法门,除了这部经之外,与这个法门完全相同的,这就叫同部。完全相同的,有哪些经典?不是完全相同,但是同一类的,都是说往生西方净土。同部,都是用持名的方法;用不同的,像《观无量寿佛经》用的是观想,还有用持咒、用其他方法的,但是都是求生西方净土的,这叫同类。还有不是同类也不是同部,是附带讲的,那个经典就更多了。附带讲的,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概有一百多种。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教学之中,对于这个法门的重视,所以不断的宣扬。我们看注解:

∵∵疏【部者,以是总归一部,而有详略。】

∵∵同是一部经,有的讲得详细一点,有的讲得简单一点。

∵∵疏【详为大本。】

∵∵『大本』就是《无量寿经》,讲得详细。

∵∵疏【略为此经。】

∵∵『此经』是《阿弥陀经∵》,小本,文字少,讲得省略一点。

∵∵疏【大本有六。】

∵∵一共有六种。

∵∵疏【一名无量平等清净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

∵∵古译有十二种译本,现在传下来的只剩五种。

∵∵疏【二名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三名阿弥陀经∵,与今经同名,吴支谦译。】

∵∵『吴』是东吴,曹魏,都是三国时代。

∵∵疏【四名无量寿庄严经,宋法贤译。】

∵∵这是赵宋,唐朝以后这个宋,赵匡胤做皇帝这个朝代。

∵∵疏【五出宝积第十八经,名无量寿如来会,元魏菩提流志译。】

∵∵《大宝积经》第十八部就是「无量寿如来会」,跟《无量寿经》的意思完全相同。『元魏』是南北朝时代,就是拓跋跬所建立的王朝。这五种是从梵文直接翻译的,是翻译的原本。

∵∵疏【六名佛说大阿弥陀经∵,宋龙舒居士王日休者。】

∵∵第六是会集本,宋朝王龙舒(王日休)居士会集的。龙舒,这是地名,现在的安徽舒城,称龙舒是后人对他的尊称。这位居士一生学佛,他的家庭环境很不错,中了进士以后就不做官了,功名是有了,但是不做官,家庭里面生活环境还不错,能过得去,就专修净土。他就把几种古时候译本,他是看到四种译本,《宝积经》他没有看到,把这四种译本会集重新编了一个本子,我们现在叫《大阿弥陀经∵》,就是龙舒居士编的。这编的也不完全理想,后人对他的批评也很多,有人说他编这个经的时候,大概在中年,也就是说自己修行功夫还没成就的时候编的。《龙舒净土文》,那真正了不起,那是晚年写的,他自己往生是站着走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可见得他往生的品位决定不低,是一个在家的居士,一生念阿弥陀佛。

∵∵疏【总取前之四译,参而会之。唯除宝积,彼所未及。】

∵∵参考,把它会集。他只取四种做成会集本。

∵∵疏【然上五译,互有异同。汉吴二译,四十八愿,止存其半,为二十四,其余文中,大同小异。】

∵∵『汉』译就是《平等清净觉经》,『吴』译的就是《阿弥陀经∵》。『四十八愿』,《平等清净觉经》跟支谦译的《阿弥陀经∵》都是二十四愿;康僧铠、法贤所译的都是四十八愿。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你把二十四愿展开一看,原来就是四十八愿。他有的一愿当中把两愿、三愿合在一起,实际上二十四跟四十八内容完全相同,只是条目开合不相同而已。所以夏莲居居士编的会集本比王龙舒编得好,比几种原来的译本都要好,真是取古译的精华所编辑的,编得非常好,我们现在用这个本子。

∵∵疏【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

∵∵这是明朝莲池大师所见到的,可见得当时龙舒居士所编的《大阿弥陀经∵》是很受人欢迎的本子。

∵∵疏【但其不繇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

∵∵他不是从梵文原本翻译的,只是把四种中文译本重新编辑而已。

∵∵疏【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

∵∵大家就不会议论他。

∵∵疏【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

∵∵王龙舒居士很谦虚,他不说他翻译,他说『校正』,把几种版本合起来校正。

∵∵疏【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

∵∵这是一般对他的议论,换句话说,有些重要的东西漏掉了,这是很遗憾的。

∵∵疏【如三辈往生。】

∵∵这是很重要的一段经文,讲三辈往生。

∵∵疏【魏译。】

∵∵就是康僧铠的本子。

∵∵疏【皆曰发菩提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菩提心很重要。

∵∵疏【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

∵∵这是他美中不足之处。康僧铠的译本上统统要发菩提心,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佛法,不发菩提心与西方净土就不相应,所以发菩提心很重要。上品没有提到,文字漏掉了,中品有,下品里面他说不发,这是人家议论的地方,这叫『高下失次』。如果以不发菩提心为高,下品不发,超过中品,这就次序颠倒;如果发菩提心为高,上品含糊笼统没说,这也是叫人家疑惑的地方。

∵∵疏【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这个意思,古人讲:虽尽美矣,但是未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他这个本子有缺陷,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这给我们说明,三辈都是同一个发心,这是往生最重要的条件,一定要『发菩提心』。他把它省略是很遗憾的事情。

∵∵疏【然今疏钞所引,义则兼收五译,语则多就王文。】

∵∵莲池大师编的《疏钞》,里面所引用的,就是解释这个意思,主要依据这五种翻译的大本,但是在文字上是多分采取王龙舒的,王龙舒的文学好、文章好。但是义理都是遵守古来的五种译本,所以《疏钞》好处就在此地,一部《疏钞》念了,可以说是净土宗所有的经论你全都念到了,因为全都引用了。不但这五种译本引用到,《观经》、《鼓音王经》、《悲华经》统统都引用到;不是同部的,也不是同类的,像《华严经》、《法华经》,统统都引用到。所以《疏钞》实在是博大精深,这蕅益大师赞叹的。换句话说,学佛不仅是学净土宗,你念《疏钞》真正念通了,其余所有宗派也都通了,因为他都引用到了。这部书对我们今天人来讲,利益尤其是不可思议。

∵∵疏【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

∵∵取王龙舒的文字有一个好处,大家熟悉。

∵∵疏【余五间取。】

∵∵其余五种古本有的时候也要取。

∵∵疏【而槩以大本标之,故上六种皆名大本。】

∵∵《疏钞》里面凡是讲到大本,包括这六种,六种都叫大本。但是究竟是哪一本里头取的,你自己一定要熟,不熟的时候你就找不到,你就不晓得哪一本。

∵∵疏【今此经者,名为小本。】

∵∵《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这叫『小本』。

∵∵疏【文有繁简,义无胜劣。】

∵∵这两句话很重要。『文有繁简』,文字有长短,《无量寿经》文字多,经文长,《弥陀经》文短,『义无胜劣』,内容是一样的,意思完全一样。所以这两部经属于同部,是一样的,一个讲得详细,一个讲得省略一点。

∵∵◎【二、明类】

∵∵第二段讲『类』,类就不是同部的。

∵∵玄义【二、明类者,自有三种:一观经,二鼓音王经,三后出阿弥陀偈经。】

∵∵这是不同的三本。

∵∵疏【类者,不同其部,而同其类。如从昆弟,虽不同父,而同其祖,亦名比肩,相为等夷,故曰同类。】

∵∵同部,就好像同一个人,完全相同。『同类』,虽然不是同一个人,像堂兄弟一样,虽然不是同一个父亲,但是同一个祖父。同类,关系也非常密切。

∵∵疏【观经者,观无量寿佛经。】

∵∵虽然目标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修行的方法不相同,它是用观想的方法。

∵∵疏【具谈十六妙门。】

∵∵有十六种观法。

∵∵疏【一心三观,详本疏钞。】

∵∵『本疏钞』是《观无量寿佛经疏钞》。在净土理论上来讲,这部经也很重要。

∵∵疏【鼓音王经者,佛在瞻波大城,伽伽灵池,与比丘百人说。中云:若有四众,受持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佛与圣众,接引往生等。】

∵∵这些句子讲法跟大本、跟本经完全没有两样,所以它与本经也是属于同类,都是劝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疏【后出偈经者,始终唯偈,是伽陀部。】

∵∵《偈经》,从头到尾都是偈颂。『伽陀』就是孤起颂,拣别不是重颂。

∵∵疏【中云: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

∵∵跟《清净平等觉经》里面这个数字是相同。

∵∵疏【愿止存半,与汉吴二译同,而四十八愿,自古及今,传扬已久,二十四者,或梵本缺略,未可知也。】

∵∵莲池大师对这个事情就没有详细的加以考证。

∵∵疏【或问,鼓音亦说持名,云何不与今经同部。】

∵∵这个问得很好,《鼓音王经》里面引用的这段经文,确实是教我们持名念佛,那应该是同部,为什么把它分作同类而不同部?

∵∵疏【答:以有咒故。彼经虽说持名,重持咒故。】

∵∵那个经里面有咒,特别强调『持咒』。也许有同修会怀疑,为什么同样劝求生净土,佛说出这么多的方法?此地应当晓得,佛说法是应机,像我们中国人绝大多数喜欢持名,喜欢念佛的名号。可是别的地区,***、尼泊尔、西康,还有外国,有很多人喜欢持咒。喜欢持咒的,教给你持咒;喜欢持名的,教给你持名;喜欢观想的,教给你观想。佛是应机而说法,这是我们要懂得的,就是方法不相同,达到的目的地决定是相同的。可是在所有方法里面,你要稍稍比较,持名最方便、最容易,比持咒还简单容易。这个效果,跟诸位说,愈简单的愈得力。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面,有人问他:教别人念佛怎样教法?他说:教别人念佛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就问他: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法?念四个字「阿弥陀佛」。不一样!人家问:为什么你教别人念六个字,自己念四个字?他说:我自己这一生的心愿决定要求生净土,所以就执持名号四个字,简单!教别人,别人未必有这个心愿,未必发愿这一生往生,所以加上「南无」比较好一点。「南无」是恭敬、皈依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加上这个客气话。他自己既然决定这一生要求生净土,这些客气话都免谈,不要了,决定往生。自己如果生死心不切,加上「南无」好;如果这一生真的想往生极乐世界,那学莲池大师,愈简单愈得力。因为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是愈简单愈好,太长太罗嗦了,恐怕到那个时候用不上力,麻烦。

∵∵由此可知,持名这个方法,在中国一千多年来,历代祖师大力的提倡是很有道理的。他们不提倡持咒,不提倡观想,专门提倡持名,里面有很深的道理。依照这个法门来修行,历代成就的人、往生的人不计其数,像《往生传》里面所记载的,那是挂一漏万,没有记载的太多太多了,记载的很少。

∵∵◎【三、非部非类】

∵∵玄义【三、明非部类者,带说净土。】

∵∵这是附带讲的。

∵∵玄义【如华严法华,及起信等。】

∵∵《华严》、《法华》、《起信论》,『等』,那就太多太多了,差不多有一、二百种。

∵∵玄义【又非部类,而中说专持名号,如文殊般若。】

∵∵《文殊般若经》里头也有,这是讲非部非类的。

∵∵疏【带说者,诸同部同类之外,复有诸经,虽不专谈净土,其中带及劝赞往生也。】

∵∵这是这一类的。

∵∵疏【华严,如行愿品,既明十大愿王,而末言以此十愿导归极乐是也。】

∵∵这是《华严经》。说《华严》、说《法华》,这个意义很深,因为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第一部讲《华严经》,最后讲《法华经》,说一个头,说一个尾,就当中全都包括了。当中所说的经论,附带讲净土那太多太多了,所以他特别举出这两个经,一个是带头,一个是结尾。尤其是念佛法门,最初提倡的就是华严会上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华严经》经文清清楚楚记载着,这两位菩萨都是发愿求生净土。文殊的学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最后参访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给他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但善财童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每一位次里头不晓得有多少菩萨,跟文殊、普贤统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华严经》,你看穿了是什么经?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经。说了那么多,最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是最高无上的启示,研究《华严》不可不知。不管你学哪一宗学哪一派,你学的什么经、学的什么论,到最后没有不会归净土的。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学的法门就不一样,用现在话来讲,有显有密,各宗各派,最后全部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十大愿王」是显密各宗各派共修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共同的归宿。「十大愿王」是无量无边法门共同的修行纲领,就跟三皈依的意思没有两样。「三皈依」是皈依觉正净,所以它是佛门修行的总纲领,而「十大愿王」也是修行的总纲领。如果我们拿「三皈依」当作纲,「十大愿王」就是目,这条目,依这十愿修觉正净,这是佛法修学的总纲目,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