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9日至5月22日,承蒙日本净土宗教育资团理事长、中国佛学院名誉教授水谷幸正先生偕同该事务局长馆∵宪雄先生莅临访问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原赵朴初会长夫人陈邦织女士。

水谷幸正先生在这次访问中国期间,于5月21日上午,惠临位于北京市一所古刹——法源寺内的中国佛学院,特为中国佛学院学僧发表了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讲演,使我院师生受到深切的激励和莫大的鼓舞!

水谷幸正名誉教授先生的这次惠临我院,对我院师生来说,这是一次阔别将近一年有余时光的重聚,渴思旧雨,喜接南熏,欢忭之愫,洋溢全院。水谷先生虽然已臻八秩之年,仍然步履轻健,神采矍铄,声若洪钟,抑扬有节。登上讲台,一旦开讲,宛如轻驾之舟,任运骋游于智慧汪洋之海,纵横漩澓,收放自在,波澜迭起,引人入胜。

我院学僧平素在课堂中,老师给他们讲课的时候,他们是否都能够像今天聆听水谷先生讲演这样,入神地倾心专注?我没有调查过,不敢断言是或否。不过,在水谷先生将近两小时的讲演中,学僧们从始至终,全神贯注,专心倾听,这不能说不与讲演者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水谷先生讲演的话题,都是切中要害的内容,都是人人关注的事情,能够把听众的心,牢牢地锁住。不仅如此,还更由于先生讲演的技巧和表达的方式,颇为具有独家的特色和强烈的感召力量。

其实,水谷名誉教授先生为了这次来中国佛学院的讲演,是下了很大的功夫,预先做了周到的准备的。其讲演的题目是《中国佛教的展开与净土教思想》,提前若干时日,用传真把论文发送到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杨笑天居士译成中文,内容有五节,洋洋大观,共有一万数千字。这是一篇高水平、高质量的颇有见地的论文。杨居士把这篇论文翻译好了以后,送来中国佛学院,由院教务处进行复印,待到水谷先生临坛讲演时,学僧们把这篇得之不易的论文,已经拿在手中,人手一篇。

在这样已经有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如果按照通途常例,水谷先生的讲演,将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照本宣科,逐行逐段地念下去,并由翻译人进行翻译,即可。可是水谷名誉教授先生,毕竟是我院的名誉教授先生。当他刚一来到法源寺(中国佛学院所在地),先到大雄宝殿礼佛诵经,这时,按预定时间,早到了半小时。在通常情况下,一般外宾来访,每多迟到。能按时到,已经很好了。能提前来到,则十分难得。具见水谷先生的积极姿态和重视这一活动。

因时间尚早、学僧还正在上课,于是,请水谷先生来到客厅稍坐,先生便向我表示:“今天的讲演,论文稿件在大家手边已经有了,可让学僧们自己去阅读,我今天讲别的话题。可不可以,好不好?”我聆听之下,由衷地感动,不只是赞成,这简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这是文章和讲话两者双丰收,在同一时限内,获得双倍,甚至更多的精神食粮。这只有胸怀高远、舍己为人的人,所谓“慧眼观无我,慈心唯利他”的菩萨行者,才肯做这样的法布施。

水谷先生对学僧们的讲演,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对他们寄与了殷切的期望,给与了郑重的勉励。学僧们深受教诲,情不自禁,多次地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内心燃烧起来的激情和真挚的感谢之意。这使我油然地回忆起来《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的经文说:

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0卷第845、846页)

水谷先生自从应聘担任中国佛学院名誉教授以来,几乎每年一次地莅临我院为学僧作专题讲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以克尽厥职”。噫!风月虽云同天,山川犹属异域。是什么力量,促使着水谷先生这样做的?这恰恰如同以上所引用的经文所述,乃是超越时空的大菩提心。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大菩提心,才是最为难能,才是最为可贵!我想告示我院的学僧们:许多年以来,我们从水谷名誉教授先生那里聆听了这么多的开示,归根结蒂,最为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发起大菩提心。

让我们基于大菩提心,共同努力,日益加强,日益加深中日两国佛教友好交流的伟大事业吧!

谨将四句之偈,用以结束本文,并以赤诚之心祝贺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创立三十周年。偈曰:

纽带黄金光,时空安足量;

同天风月永,万代友谊长!

2007年5月22日,于北京法源寺•中国佛学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