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四十四集)∵∵1984/12∵∵

***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1-03-044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五十三页:

∵∵疏【回向菩提者,凡所修为,咸愿往生,是名回向。而向无他向,回向西方者,回向自性也。】

∵∵这几句是注解序文「有愿皆回向菩提」这一句。学佛为什么要回向?有哪些事情应当回向?回向给谁?这些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凡是真正学佛的人,无论做什么善事,大善、小善,你修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都要回向。这里说得很清楚,『凡所修为』,「为」就是你的造作,「修」是你的修行,『咸愿往生』,不管做什么,我们只有一个目标,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这个念头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做一切善,做善事修福,这个福修了做什么用?帮助我往生。

∵∵往生也要靠福报,经论里常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就是大福报。所修的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受?临命终时没有病,这是大福报。世间人讲五福,福有五大类。寿终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五福之一,而且是五福里面最重要的。为什么?大家都晓得有六道,死了之后就去轮回了。凡是恶道,都是迷惑颠倒才去的,哪一个人清清楚楚的会到恶道去?人在临命终时害病,不认得家亲眷属,甚至不省人事,这个很危险!在这种情形之下,纵然我们帮他助念,这是尽到我们的心力,他有没有受用很难讲!假如他临命终时清清楚楚,我们帮他助念,这个很有效果。可见得临终那一着关系到来世的福报、来世的因果,所以非常的重要。因此我们今生在世,无论修大善小善,都希望资助在临命终时正念现前,佛号念得清清楚楚的往声,这叫「回向」,回向的意思就是在此地。

∵∵回向更有一重意思,就是破我执。世间人我执相当重,起心动念决定不把我忘掉,凡是做一桩事情,与我有没有好处,这是第一个念头。这种念头是与生俱来,用不着学的,总是与自己要有利益。由此可知,我执是天天在增长,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源。没有我执,烦恼障就破了;没有法执,所知障就破了。所以这是两重障的根本。无论做什么事都肯回向,我执就淡得多。我做的善事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我有福报,不要自己享,给众生去享,让大家享,这就把小我化成大我,这样就好。

∵∵『而回向无他向』,这是特别对修净土人来说的。如果我们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你念念都要回向西方,不能回向到别的地方去,就是念念不忘西方极乐世界,念念都修西方。『回向西方』就是『回向自性』,这个经上这么说的,《华严经》上也是这么说的。因为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我做这么多好事都替别人做的,最后一样也得不到,我干它做什么?不干了。所以末后告诉你,回向西方就是回向自性,圆圆满满,整个还是自己得到的,那是真正得到的。如果现在为了小我,为了自己现在这个身体,结果是一样都得不到!因为这个身体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它,你就上当,就吃亏了。要为自性,自性是真我。这个身是生灭之我,自性是不生不灭的真我。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懂得回向是应当要修学的。

∵∵疏【末二句。】

∵∵末二句,就是序文「展此精诚,乞求加被」这两句。

∵∵演【蹑前起后。】

∵∵总结前面的,发起后面请加。

∵∵疏【欲兴善事,必仗佛加。】

∵∵这个意义很深,也非常的真实。如果没有三宝的加持,我们要想真正做一桩善事很难,为什么?魔来扰乱,很不容易做一桩善事。古大德也常说,以讲经来说,如果没有三宝加持,这个经讲不出来,一定要靠三宝加持;没有三宝加持,你讲的顶多是文字而已。像学校里老师教国文一样,教文字,义理没法子,说不出来!佛经的意思几乎全部是意在言外,文字表面上看不出来,一定要求三宝加持。

∵∵许许多多讲经的大德们,你去问他:你这个经怎么讲的?他自己不晓得!谛閑法师当年在世讲经,蒋维乔居士、江味农居士都是他会下的听众,这都是民国初年了不起的大居士。《圆觉经亲闻记》,蒋维乔笔记的,他随听随记,记了之后都送给老和尚看一看,请老和尚修正一下。老和尚看了他的笔记,就把他叫过来问:你记的这个,是我讲的吗?他说:是。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他自己都不晓得的。三宝加持!老和尚讲经的时候,自己也有準备,他有《圆觉经》讲义,结果所讲的都是讲义之外的东西,连他自己都不晓得!这是上讲台有神力加持。

∵∵台中李老师也是这个情形,李老师讲经是充分的準备。他星期三讲经,这一天不见客人。一天心定下来,在那里準备晚上讲经,可是上了讲台之后,他所讲的跟他準备的不一样,他準备的都没有讲到,上台讲的都不是他预备的,神力加持,确实是如此。我在台上讲经也是如此,我下了台,你问我讲些什么?我不晓得。通常我讲这些东西都没有準备,尤其是这部经讲了好多遍,可是每一遍都不一样。所以,没有神力加持不行!一定要靠三宝加持。这是举一个例子,这一个例子如此,一切善事没有例外的。所以诸位一定要发菩提心,要修菩萨道,才能感应得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护念,龙天拥护。这是一般人所求的,求不到,一定要靠感应。所以此地讲,「必仗佛加」,就是佛力加持。

∵∵疏【菩萨且然,况复凡品。】

∵∵菩萨尚且要求佛加持,何况我们凡夫呢?凡夫更是要求佛菩萨加持。他做这个注解,求佛加持。

∵∵疏【精者无二,诚者不虚。古谓精诚之极,鬼神与通,而况三宝大慈,悯念众生,犹如赤子。】

∵∵这几句是给我们讲感应的。如何求感应?要『精诚』,所谓诚则灵。《了凡四训》里面讲,从前画符念咒,符箓家能跟鬼神往来,他画的这个符灵。其实他画的符灵,你们任何一个人画的符都灵,只要守一个原则:诚,诚则灵。所以平常要练习,符要画得很熟。画的时候,这笔一点下去到一道符画成功,心里不起一个念头,这个符就灵,诚心画的,一念不生;如果有杂念在里头,这个符就不灵。念咒也是如此,有人念咒灵,有人念咒不灵。这个咒从头到尾念下来,里面没有一个杂念,一气呵成,当中不起一念,这个咒就灵;只要起一个妄念,咒就不灵。由此可知,长的咒不如短的咒,长咒不容易摄心,容易打妄想。念「阿弥陀佛」时没有妄想,就很灵。如果念阿弥陀佛还打妄想,这一句佛号也就不灵。道理就这么简单,可是你得要会做。所以,以至诚心就能与鬼神往来。与鬼神都能往来,何况佛菩萨?佛菩萨的能力比鬼神大得太多了。古人说:「精诚之极,鬼神与通。」这句话出在《管子》这部书上的。

∵∵演【鬼神与通者。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这一段在《管子》里也是很有名的几句话,讲感应道交之事。我们希望求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希望佛菩萨常常加持我们,唯一的一个条件就是至诚恭敬。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保持自己心清净,心清净就得感应。如果在顺境里面,心里欢喜,这就不行了,清净心里头没有欢喜。逆境里有烦恼,你这个心又被染污,又不清净了。不清净就是不诚,诚心里面没有喜怒哀乐,这心永远是清净的。那个法喜不一样,法喜不是喜怒之喜,喜怒哀乐之喜它是相对的。法喜是从内心里面自己生的,这个不一样!这个不是对外面境界的反应,是从内心里面生的。所以说法喜充满不相同。法喜的时候,心还是清净的,心里面不会有波浪、不会有起伏,心是清净慈悲平等,这里面有无量的欢喜,它不碍事。

∵∵『三宝』,这是佛菩萨。大慈大悲,『悯念众生,犹如赤子』,这句是比喻,比喻佛菩萨没有不慈悲众生的。慈悲跟爱护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佛经里面不讲爱而讲慈?这里头有一点差别。爱是从情生的,这里头带着有情,染污;慈悲是从理智里面生的,从智慧里面生的,不染污。换句话说,清净心的爱就叫慈悲,不清净的慈悲就叫爱,慈悲跟爱是一桩事情,就是一个是迷心,一个是觉心,觉悟的心。觉悟的心起作用,我们叫它做慈悲,迷心就叫它做爱情,爱情跟慈悲是一不是二。这是说明,佛菩萨对于众生非常的爱护。

∵∵『但有利于众生,精诚求之,宁不加被(这个字念破音字,与「披」字意思相同)』,佛菩萨念念要救度一切众生,像四弘誓愿里面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现在发心要度众生,他怎么不欢喜!等于说你帮他的忙。你帮他的忙,他也会帮你的忙;你不肯帮他忙,那他没有法子,他想加持给你加不上。这也是启发我们的信心,真正是发利益众生的心,佛菩萨没有不保佑的,没有不加持的。如果是为自己或为家庭求佛菩萨加持,这就比较难!那是另有因缘,才真正能求得到,如果没有另外的因缘,不太容易!如果是为利益一切众生,佛菩萨加持就很容易,而且是理所当然,决定得佛菩萨加持的,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能够信得过。

∵∵下面就是大师请加的偈子,请求佛菩萨加持,给他智慧、给他能力,来为《弥陀经》作一部好的注解,利益一切众生。偈子有四首,一首四句,四首十六句。

∵∵◎【五、请加】

∵∵序【归命娑婆说法主,西方接引大慈尊,不可思议佛护经,舍利文殊诸圣者。】

∵∵第一首是皈依。再看第二首:

∵∵序【二土六方遍尘剎,过去见在及当来,无尽三宝咸证知,惟愿慈悲摄受我。】

∵∵『见』跟现在的「现」,同一个音,同一个意思。前面一首偈是说本经的三宝,本经说经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西方世界的阿弥陀佛,这都是我们的本师。第二首是讲无尽的三宝,特别是在本经后面「六方佛赞叹劝修」,这是讲十方一切三宝,都是我们应当要皈依的。末后这两首偈是正示的请加:

∵∵序【我今妄以秽土见,蠡测如来清净心。】

∵∵这是当然是大师谦虚,如果对佛来讲也是真实。我们生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秽恶之土,不是一个清净的世界,心地都为六尘染污,对经典里面的义趣只是在那里猜测而已,怎么能够了解如来的真实义!所以,先把自己眼前的境界说出来,这意思就是非常之勉强。

∵∵序【仰承三宝大威神,加被凡愚成胜智。】

∵∵这就是求加。承蒙三宝威神加持,使我们凡夫也像佛菩萨一样有殊胜的智慧,这才能够弘经,才能够替这个经作注解。

∵∵序【使我言言符佛意。】

∵∵『言言』就是字字,所作的这个注解字字都能够符合佛的意思。

∵∵序【流通遐迩益含灵。】

∵∵这是他的本愿,注经不是为名利,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别人劝修净土。

∵∵序【见闻随喜悉往生,同证寂光无上果。】

∵∵目标如此而已。可见得他愿愿都是为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

∵∵演【偈中初八句,是先皈命。】

∵∵前面两首是先皈依。

∵∵演【次八句,是正请加。】

∵∵次八句就是后面两首,是「正请加」,就是正式请求佛力加持。

∵∵演【初中又二。】

∵∵『初中』就是前面皈依的两首偈,这两首偈是两个意思。

∵∵演【初四句。】

∵∵就是第一首。

∵∵演【就本经三宝。】

∵∵刚才我提示给诸位了。

∵∵演【后四句,指无尽三宝。】

∵∵就是十方三宝。第三首:

∵∵演【次中有三,初二句,先出请加所以。】

∵∵就是说出求佛加持的理由,我为什么要求佛加持。

∵∵演【中三句,是正求加被。后三句,是回向菩提。】

∵∵后三句是从「流通遐迩益含灵」到「同证寂光无上果」。

∵∵演【娑婆,此云堪忍。佛具三缘慈名大慈,此经声闻众中舍利为首,菩萨众中文殊为首,故特标出。】

∵∵这是解释第一首。『娑婆』是梵语音译的,意思就是『堪忍』,这个世界太苦了,而这些众生在这个世界都能忍受得了,而且很习惯这边恶劣的环境。有好地方要他去,他不想去,所以才有这么一个名称,叫堪忍世界。这个世界非常不好,比起十方诸佛净土差得太远了,可是此地众生真正想发愿、想舍离这个世界的,实在不多!

∵∵佛称为『大慈』,是佛具三种缘慈。缘慈通常我们讲「爱缘慈」,爱缘慈,佛没有。爱缘慈,众生有,我喜欢他,我就对他很慈悲,我不喜欢他,我就对他不慈悲,这是爱缘慈,佛没有。除爱缘慈之外,其他的三种缘,佛都具有: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爱缘慈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感情。「众生缘慈」就是理智,所谓推己及人,这个人虽然与我没有关系,但是他是个人,他有苦难的时候我也应当尽义务帮助他,无需要任何报酬,这是属于众生缘慈。众生缘慈,在我们人间像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在古时候讲圣贤君子,他们能够做到。但是法缘慈,他就做不到,他就不懂。

∵∵法缘是什么?这个范围比前面两种广大得多。菩萨才具有法缘慈。他凭什么对一切众生行慈悲?凭法。凭什么法?我们现在所讲的法是最容易理解的,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法,他因为要修十大愿王,他对一切众生一定慈悲。「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那个境界都是无量无边的。你为什么要对一切情与无情众生那么慈爱?我要修这个法。菩萨修无上菩提之法,他一定要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个与前面不一样,境界也非常广大,同时也是用真心。

∵∵到如来果地,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法缘慈达到究竟,达到圆满,到这个时候对一切众生的慈爱是无缘,就是无条件的,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情与无情跟自己完全是一体。敬他就是敬自,敬自就是敬他,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体,这是如来的慈悲。所以佛具众生缘、法缘、无缘三种慈,这个叫做大慈。所以我们称佛、称大菩萨都称大慈大悲。此地称「大慈尊」,就是称本经里面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与极乐世界导师阿弥陀佛,这是专门称他们两位的。

∵∵『不可思议佛护经』,这句是指我们这部经,这部经的不可思议,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本经经题原来的题目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什么人称赞?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称赞这部经,没有一尊佛不称扬这个法门。你们查遍《大藏经》,哪一部经是一切诸佛护念?没有,找不到!只有这部经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你们如果真正懂得这个意思,你在八万四千法门,你就晓得选择了。一切诸佛所护之经,你要是依这个经来修学,换句话说,一切诸佛都要护念你!你不求他护念,他也要护念,因为他要护念这部经。你天天读诵这个经,依照这个经修行,他怎么不护念?你要是希望一切诸佛都保护你,一切诸佛都护念你,没有别的,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就行了。这种殊胜的利益到哪里去找?找不到。真正通达佛法,如果他不修净土,不取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人是大傻瓜一个,不可能有这种人的。除非他不通,他对整个佛法没有见到,见到某一部分,见到这一部分,那一部分没有见到,他不能相信。如果整个都见到,非去这个地方不可,没有理由不取净土法门,因为它太殊胜、太不可思议。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