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略知佛法义理,但遇到障碍时仍不能自拔。怎么办?

答:在人生道路遇到障碍时,要越过去,确实很不容易。学佛后,虽然知道一些道理,但那是佛菩萨的境界,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所以,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有一定距离,也是正常的。

对佛法的认识,有一个量的问题。我们相信因果,是不是彻底相信呢?在未获真实体证前,这种相信总是要打折扣的。通过经书得到的认识,哪怕再虔诚,至多不过是五分。更何况,我们的信心也会存在问题,会有怀疑的成分在内,那就只能剩下三分或更少。想用这三分认识来抵制烦恼,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烦恼源自无始以来的积累,所谓积重难返。比如我们听到因果理论后,虽然有了一点认识,但只知因缘的表面现象,并未透彻缘起真相,所看到的一切,还不是如梦如幻的。所以,遇到障碍时仍是不能自拔。改变观念,需要有个过程,那就是戒、定、慧的修行。但修行并非一蹴而就,既要如法而修,更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不要否定曾经的努力。真正透彻世间真相时,生活中就不存在什么障碍了,就能自如、自由、自在。

问:明白道理后,怎样才能解行并重?

答:真正明白道理之后,自然就知道如何实践了。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明白,只是知道一些书面道理,并未将这些义理转化为自身的认识。事实上,解的过程也是行的过程。比如对苦、空、无常的闻思,如果这种观察和思维非常深入,本身也是行的方式。闻思的过程,正是转变观念及认识的过程。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特别强调观察修和思维修的重要,并将闻思和实修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思维过程中,我们对世间的执着必会随之减少。事实上,这也是检验闻思是否如法的标准。如果执着不减反增,就说明思维必定存在问题,须予以调整。一旦佛法理念在我们内心产生力量,就能解行并重,使修行走上正轨

问:生气、生病时非常痛苦,如何克服?

答:生气时,心就进入烦恼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控制情绪。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多半是由执着造成的。如果有人骂我们,可我们并不在乎,就不会因此生气了。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触即发。如果说辱骂是导火索的话,那自身的执着就是弹药库。若是心中没有那些随时可能爆炸的弹药,点燃再多的导火索,也无法引爆什么。比如有人骂你是乌龟,你想乌龟是长寿的象征,他在祝福我长寿,听了还会生气吗?但能了知一切皆是假名,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轻易伤害我们。

至于生病,又有身苦与心苦两种。通常,人们除了身苦外,还会有情绪压力。尤其是患了不治之症,心理负担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某些绝症患者不知病情时还有两年可活,一旦知道后,精神彻底崩溃,很快一命呜呼。而那些修行有成者,生病时身体一样痛苦,却不再有心苦,不再会被色身病苦困扰。作为学佛者,应了知生命无常。谁都不免生老病死,不必怨天尤人。内心平静了,也能促使病情好转,至少不会因为精神压力加重病情。

问:法师说做人要中观,乐观难道不是更好吗?

答:其实,很多人的乐观是属于盲目乐观,是不稳定的。按照佛法观点,一个人只有见道后才能真正乐观。故初地名为欢喜地,乃因大梦初醒,见到世间真相而欢喜踊跃。而在见道以前,在修行还没有把握之前,都没有资格太乐观。因为人生还有太多的烦恼、缺陷,对生命未来还没有任何把握,有什么资格乐观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乐观者”在遭受挫折后,往往一蹶不振,性情大变。可见,这种乐观只是假象,是某一阶段的特定表现。如果只是因为外在境遇而导致的乐观、悲观,都是片面的。而中观属于如实观,即如实、客观地看待人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一切变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