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令人拍案叫绝

谈到读书的乐趣,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见闻,很多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事物,书本都告诉我们,所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其实读一本书,就算其中只有一两句对我有帮助的话,也是值得的。读到一句我们真正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这种心里的快乐,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经验,一本好书能使你笑起来、跳起来,甚或拍着桌子,在心里暗叫:“原来早就有人想到我所想到的,也正说出了我要说的话了!”这种高兴不是世间其他的娱乐能给我们的。

除了谈理的书籍,诗、词是用最精练的文字写成的,增一字会太多,减一字则太少。熟读诗词可以陶冶性情,增加词汇,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有一天,孔子问他的儿子伯鱼:“你学诗了没?”伯鱼回答:“没有。”孔子就告诉他:“你不学诗,说话的词汇会不够用。”这个时候,孔子的另一位门生正巧经过,听到他们父子的对话,向其他的门生转述。他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夫子在他的文章中,总是引用‘诗云’如何如何了。”诗词读多了,可以增加词汇,其他的书本更是如此。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起初,大家可能无法知道自己适合读哪一类书。就我本身而言,我一直到进大学了,还不能决定该选读哪一科,等毕了业,才后悔选错了。尤其在升学压力下,单是大学联招的志愿,就有上百个,更叫人无从选择,甚至由不得我们挑。我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往往要到够成熟的年龄,才有办法确知及掌握。因此,刚开始读书,应该采取“泛读”的方式:广泛地读,每一样都读。泛读是阅读的基础,用来找寻适合自己的读物。凡事不要勉强,有道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一件事情,真正喜欢且感觉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读书的方法是细读,仔细地吸取书中的精华。平常我不随便买书,一本书我不看完,绝不再买第二本。我不拿书当装饰品,我要将它装进心里头,消化它并享受它。我读本好书,先是拿笔画杠,第二次再摘录下来。我的读书笔记非常厚,它们是由一张张的活页组成。每次出国,很多好书带不走,我就只带我的读书笔记。

会读书的人不但要细读,而且要重读。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像《老子》这本书,我第一次读是二十岁的时候,当时看得简直是恍兮惚兮,一点不知道好在哪儿。但后来,我每十年读它一遍,每读一遍了解就多些。一直到现在,我还时常利用机会和朋友聚在一起,专挑其中最难讲的部分来讨论。读书读到这种地步就很有意思了!《红楼梦》我读过三遍,第一次只看故事情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这一个个人物描写得实在细腻,再看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好文章是这么个写法!我常在想,假若叫曹雪芹来写电视剧本,一定妙极了!譬如说现在剧本里常用“不”,实际上我们平常谁会这样说话?叫人心里直打哆嗦!剧作家怎么不看看《红楼梦》呢!

无论是闲书、正书都可以重读,除了重读,还要默记背书,这也是我的一个笨方法。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抱我坐在他膝上,教我背诗。我跟他念一遍,他解释一遍,然后便要我背。每次往他的膝上一坐,我就知道准没好事!于是我便聚精会神地学。这样的训练可以使人过目成诵,所以中国有名的长诗、长词我全都会背,当时别人说我是天才,其实是因为年纪小,记忆力强,而且这的确是笨功夫。那时有点囫囵吞枣,但日后不断“反刍”,要用时,它就会突然涌现脑海,由此可见背书是一种贮藏。现在大家依赖电脑,忽视了大脑这个最大的记忆体。从前《三字经》、《千字文》都是必须背的,《左传》是我的启蒙书,六岁读《左传》简直是鸭子听雷,但等我十岁入小学以后,国文一直是班上最优秀的,这完全得助于《左传》的开蒙。我父亲虽然是大学生,却用最老的笨方法教我,倒也让我受用无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