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由于根性的不同,佛陀对不同的弟子教导出不同的修行法门。但是修行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例如,到台北101大楼参观的人,来的方式有不同:有的开车、有的坐捷运、有的搭公车、有的走路;来的方向也有不同:有的从信义路来、有的从松智路来、有的从市府路来。佛陀的修行教导,详略也有所不同,但是都是“文有差别,义无差别”。详细的修行法门是先建立闻所成和思所成的“正见”,而后以“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作为观察的对象。六触入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又称“内六入处”;六界是指地、水、火、风、空、识;五取蕴是指色、受、想、行、识。此中的色、受、想、行称作“四识住”。为了使“识取蕴”清净,禅修者经由勤修“四念住”,获得“止观双运”,接着现观“四圣谛”,而后继续修习,生起“八圣道”,灭除所有的烦恼。有的禅修者就喜欢这种细腻的禅修过程。以下就以释尊时期的一个实际的个案作说明。

二、如何才能得到见清净?

有一个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这时有某一位比丘独自静坐禅修,内心这样想着:“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这样想了以后,他就去看其他的比丘,告诉比丘们说:“各位***!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比丘答说:“***!对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出离,要如实正知。比丘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这位比丘听闻那比丘的回答后,内心不喜,又去看其他的比丘,问那些比丘们说:“各位***!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那些比丘答说:“对六界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出离,要如实正知。比丘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这位比丘听了他们的回答后,内心也不喜,又去看其他的比丘,问他们说:“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那些比丘答说:“对五取蕴,要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是无常、苦、空、非我;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

这位比丘听了比丘们的回答后,内心仍然不喜,便去佛陀的地方,顶礼佛陀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禅修,内心这样想着: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这样想了以后,就去看其他的比丘们,三处比丘所回答的是观察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我听了他们的回答,内心不欢喜,所以才来看世尊,同样以这个问题来问世尊: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三、佛陀的会通

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对不同的答案有所疑惑,所以先说譬喻使他容易理解,佛陀告诉比丘说:

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人未曾看见过紧兽树,于是去找曾经看见过紧兽树的人,就问曾见过紧兽树的人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答说:‘它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因为那人当初看见的时候,紧兽树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当时,那人听说紧兽树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内心不喜,再去找一位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又问他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那位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答说:‘它的颜色是红色而开敷,形状像肉段。’因为那人当初看见的时候,紧兽树的颜色是红色而开敷,形状像肉段。∵这人听完那人所说,还是内心不喜,又再去找其他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树吗?’答说:‘知道。’∵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答说:‘毛茸茸地下垂,像尸利沙树的果实。’∵这人听了,内心还是不喜,又去问其他知道紧兽树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那人答说:‘它的叶是青色、叶面光滑、叶形长广,就像尼拘娄陀树。’∵这位问紧兽树的样子的人,对所听到的都不喜欢,再去各处找答案;而那些见过紧兽树的人,都是顺着当时各人所见到的样子,对这人回答,所以所说的有所不同。∵同样的道理,如果比丘们独自专心思惟,安住于不放逸,各经由不同方向去思惟佛法,最后不再生起烦恼,内心得到解脱。他们会随他们所体见的法义对别人回答。

四、得到见清净的详细过程

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喜欢详细的修法,而不喜欢其他扼要的法门,所以佛陀对他教导详细的获得见清净的过程。佛陀说:

现在你先听懂我下面所说的譬喻,聪明的人听了譬喻就可以了解法义。譬如,边地有位国王,善于修治城墙,四个城门坚固无缝,道路很平正。他在四个城门设置四位守门人,他们都很聪明,对进出的人看得很清楚。在城市中央的十字路口,安置床榻,城主就坐在上面。∵如果由东方远来的使者问守门人说:‘城主在何处?’守门人就答说:‘城主坐在城市中央十字路口的床榻上。’那使者听了,前往拜见城主,接受指示,然后顺着原路回去。

如果南方、西方、北方远来的使者问守门人说:‘城主在何处?’守门人一样答说:‘城主就坐在城市中央十字路口处。’那些使者听了,都去拜见城主,接受指示,然后顺着原路回去。

佛陀接着告诉比丘说:

我刚刚说的是譬喻,我现在要解说法义:

所说的‘城堡’,是用来譬喻人的粗重色身,就如《箧毒蛇譬经》所说的:箧是譬喻人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的四大所造成,是无常变坏的东西。四条毒蛇是譬喻人的四大,如果四大不调就会临近死亡。

‘善于修治城墙’,是指正见。

‘道路平正’,是指内六入处。

‘四个城门’,是指四识住。

‘四个守门人’,是指四念处。

‘城主’,是指识取蕴。

‘使者’,是指止观。

‘使者的如实传言’,是指四圣谛。

‘顺着原路回去’,是指八圣道。

佛陀最后告诉这位比丘说:

一位大师应为弟子所做的事,我现在都已经做了,这是因为哀悯你们的缘故,就像在《箧毒蛇譬经》中所说的一样。

那时,这位比丘听了佛陀所说的法后,专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增进修持梵行,……一直到能不再轮回后世,成为阿罗汉。∵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1175经。

四、一些省思

(1)禅修者可以从简单的角度观察“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之一门,最后所体证的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些对象不外是每人的身和心。

(2)整个禅修过程的详细讲解是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到无学道。内含:闻、思所成的“正见”,而后以“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作为观察的对象。为了使“识取蕴”清净,禅修者勤修“四念住”,获得“止观”双运,接着现观“四圣谛”,而后继续修习,生起“八圣道”,灭除所有的烦恼。

五、结语

佛法的方便虽有多门,但是目标是确定不移的,这目标就是获得“见清净”并超越生死轮回;所走的道路虽有不同,但都离不开止观。在这譬喻中,我们可以从远方而来的使者的眼光,来看整个使命的传达过程:他要先抵达正确的城(指正见),经过道路(内六入处),观察城门(四识住),接受守门人的检验和指引方向(四念处),而后面见城主(识取蕴),亲自听到指示(四圣谛),最后顺着原路回去(八圣道)。由此可以看出,使者所代表的“止观”,是整个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