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在当下,当下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在喝这一口茶,这口茶其中的冷暖和滋味,就是这一口茶与舌根相接触的当下所产生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在喝茶之前,也不在喝茶以后,都是当下完成的。在我们喝茶的这一瞬间,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现实。

我们平常有一种错觉,认为我们的生命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由精神与物质组成的一个生存体系。以佛教的眼光来看,不是的。我们这个生命体系,它没有一瞬间是稳定的。如果说这个生命体系稳定了,那就意味着这个生命体系马上就要起大的变化,那就意味着我们这一期生命结束了。当然,这一期生命的结束,也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不过要随着与我们这个生命体系有关的所有的事物的综合作用,使我们这一期生命以另外的一种方式继续流转。那么,所有这一切,都是当下的延展,当下的延续,除了当下这一念以外,在我们这个生命中要找到一个实在的东西,是找不到的。

所以禅宗非常强调当下这一念心。现在我们社会的人士,也往往使用“一念”这个概念,比如说“一念之差”。往往一个人的处境、生存的形式、生存的模式、生存的选择,就在一念当中会出现完全相反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

我们在座的各位,不妨回顾、回忆一下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经历,看着一念心,这当下的一念,在我们生命的关键时刻,它会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所以,当下这一念是我们生命存在的现实。那么,由此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来展开对当下一念的认识;生命在当下,生活也在当下,困惑在当下,觉醒也在当下……所有的一切离开了当下,找不到一个实在可以把握的机会。

所以人生把握的不是过去,更不是未来,只有每一个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时光不会倒流;未来的还没有来,我们有种种设计,甚至也有人喜欢搞预测,那毕竟不是现实,不管你有多么雄伟的计划,那都是未知数。未来的东西,时时刻刻受到各种因缘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本来是可以成功的事情,往往功亏一篑,原因是什么?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成功的秘诀。

未来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就是不要放弃每一个当下。既然迷惑是在当下,解决迷惑的方法——禅,也是当下的。禅要解决人们生命当下的困惑,所以禅是很现实的,它不是玄之又玄,它不是给我们设定未来有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大家知道,有一位六祖慧能,他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他在追求人生终极目标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金刚经》里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当时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樵夫,一个生活在中国最南方的边夷之地的年轻人。他听了这句话,深有感触。

为什么会有感触?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反思,特别是我们在座的青年朋友,我们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当前的努力是什么?我们当前的生活处境是什么?只有把我们眼前的一切都看作是可以突破的,可以发展的,我们才有进步的希望,才有发展的空间。

慧能当时是一个砍柴的年轻人,他对他的身世,他对他当下的生命,应该说是有所思的。他想要突破生命的困惑,生命当下的那种处境。他又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一个深具智慧的语言,一下子敲开了转变生命的大门——噢,原来一切都是“无住”的,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

所谓“无住”,“住”是什么意思?住就是一种自我封闭,把一切东西看作是封闭的;而把一切东西看作是可以突破的,那就是无住。“无住”是一切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千变万化,都是在一种无助的状态中发展。

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刻舟求剑”。“刻舟求剑”它是对把一切事物看作固定不变的那些人的一个提醒。剑在船上的某一个位置掉下去了,船在走,水在移,你把掉下剑的那个地方刻在船上,要从那个地方下去找剑。那已经不是原来的位置了,事物已经瞬息万变,一日千里。佛教把那种刻舟求剑的认识叫做执着。

有所住,就是有所执着。无住,就是破除了执着。

所以我要从当下的这一念心,来把握我们生命生存的方式、生存的方向、生存的质量。佛教是希望通过禅的修养、禅的熏陶、禅的净化、禅的超越,使我们每一个接触禅文化的人,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住的,我们生活当中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超越、可以突破、可以成就和发展。

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当下,我们就有无限的机会、无限的发展空间。这种机会随时都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禅在当下”大体上就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

“当下”就是先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时间的一切,物质的也好,精神的也好,文化的也好,只要我们用生命去感受它,都是当下的。只有当下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所接触的东西,如果那一念心是无分别的,没有你我他、没有好与丑的分别,所接触的那个事物,佛教叫实相。

完全使用感觉接触事物,即无分别。佛教把感觉叫做现量。现量所得的知识是感觉的知识。用现量去接触一切事物,就是事物原原本本的形态。没有任何分别心,用心的原态去接触一切外在事物的原态,这个时候的感受,就是禅的感受。到了第二念,就不是禅的感受,那就是知识的感受。禅的感受离开了知识,所以叫现量,是当下的。知识的感受是思维,是分别。

所以禅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此心不是一个完全的精神状态,不完全归结于精神的范畴。如果完全归结于精神的范畴,这一念心,它就没有落脚点,没有对象。这一念心如果没有对象了,那也无所谓当不当下、感受不感受。

所以,只要一起心动念,它一定是心和对象,也就是说,心、精神和物质是同时体现出来,没有谁先谁后;既不是心在前,物在后;也不是物在前,心在后。因为一切的东西如果没有生命去感受,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有生命和外在的一切产生一种共振的时候,这一切的意义才产生了。

所以说,禅就是我们当下的一念心。这一念心就是一切的法。一切法就是万事万物。

佛教有一部很有名的论典,叫《大乘起信论》。这部论上讲,“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就是说我们当前的一念心,包含了世间的一切法。世间的一切法,就是所谓世俗的;出世间的一切法,就是超越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