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卫报》报道,日前,一位全球生物多样性专家表示,目前人类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已超越了新物种的进化速度,这也就意味着全球生物种类将会越来越少。一直以来,自然资源保护专家都认为,目前全球生物正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险,而造成这一严峻形势的主要因素则包括人类对自然保护区的破坏、大肆捕猎、疾病的传播及全球气候变暖等等,这些因素大都同人类活动相关。

不久之前,仍有部分科学家认为,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全球新物种的进化速度仍要快于已知物种的灭绝速度,因此生物的多样性会得到保证。然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the∵Conservation∵of∵Nature,以下简称IUCN)维护物种生存委员会的主席西蒙•斯图尔特(Simon∵Stuart)却表示,这一观点已站不住脚。据悉,斯图尔特会在下周公布两项有关英国和欧洲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研究报告。

斯图尔特表示:“要想真正测算出新物种的进化速度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新物种的进化速度目前要慢于已知物种的灭绝速度,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此外,我也认为,就目前情况来看,这是无法避免的一件事情。”

IUCN成立于194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环境保护组织,在全球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2004年,该组织通过测算自人类活动开始后的化石记录,发现自那个节点以后全球生物灭绝速度增长了100至1000倍。当时,这一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科学家都怀疑这一数据的真实性。

然而,IUCN在随后的几年里并未公布最新的测算数据,但是自然资源保护专家基本都认同自人类活动开始后,物种灭绝速度得到加快这一论点。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破坏实际上比IUCN的数据还要严重,比如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威尔森(E∵O∵Wilson)就认为,在过去20年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灭绝速度加快了1万倍。

斯图尔特也认为威尔森的观点有可能是正确的。他表示:“现在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威尔森的观点是正确的。也许有些人会说,是由于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或者是全球气候变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迅速减少,但是我们在测算这一数据的时候,实际上要考虑到具体是什么原因促使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过程也需考虑在内。”

当然,生物灭绝实际上是其演化过程的一部分,如今地球上所有存在过的物种中,只有近2%至4%还生活在世界各个不同地方。研究人员通过考察化石记录发现,在地球35亿年的历史时间中,生物的灭绝速度应该是平均每年每100万个物种中,有1个物种会灭绝。但是,从1500年开始,有过正式记录的灭绝物种却只有869个,因为科学家只能够识别全球500万至3000万物种当中近200万种生物。因此,科学家在测算生物灭绝速度的时候,实际上只是算出了已知生物的灭绝速度,而已知生物又只是自然界生物总数的一小部分。与此相比,2004年,IUCN所测算出的数据则是通过对比以往5次“生物大灭绝”的数据,才下此结论。当前地球上的物种消失与历史上的生物灭绝事件很相似,甚至速度更快,有调查显示,地球上平均每1小时就有1个物种灭绝,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只不过这一次生物的灭绝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地球的生命演化史上,曾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到重创;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96%的物种灭绝了,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发生在距今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第五次则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统治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遭到灭绝。

当然,IUCN的数据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其中就包括《多疑的环保主义者》(The∵Skeptical∵Environmentalist)一书的作者比约恩•伦伯格(Bjorn∵Lomborg)博士。伦伯格表示,这一数据是不准确的,因为自然界生物总数估算区间过大,而且只靠对比过去的统计数字是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但是,斯图尔特却称,生物灭绝的实际速度很有可能要比IUCN所公布的数据还要快,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即使科学家在几十年里也未发现某种生物的踪迹,他们还是很少会宣布这一物种已经灭绝。此外,生物界还有很多植物、真菌及无脊椎动物目前还未被科学家所发现,这些生物的灭绝并未被包括在IUCN的数据内。

每年在全球各地都有新的物种被发现,而记录在案的灭绝物种却很少。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所谓的“新物种”早已存在,并不是新近演化出来的物种,只不过是首次被人类所发现罢了。IUCN还列举出来可能已经灭绝的208种生物,其中有些生物已失去踪影多达几十年。此外,还有1.73万种生物已处于灭绝边缘,其中有些种类目前只能依靠人为保护措施才能得以存活。

《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诞生于1992年地球首脑会议,是全球第一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协定,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公约主要有3个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它形式的利用。然而,2002年各国签署的公约协议却未能达到目标要求,多国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都未能按照承诺来做。2010年,这一会议会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届时各国首脑有望签署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来确保物种的多样性。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专家表示,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这一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各国也相继出台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措施,并且还颁布法令来拯救濒危物种,这都会有利于保持物种的多样性。2010年也是联合国指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International∵Year∵of∵Biodiversity)。联合国会在今年夏天公布一份有关全球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有望引起各国关注,并且会投入更多资金来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