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月9日航拍的发生在福州长乐海域的赤潮。(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海域出现赤潮,给赤潮流经海域渔业生产和海洋生物造成危害。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7月9日发布的赤潮灾害预测预警表明,受近期持续高温天气和海洋环境变化综合影响,福建南部沿海部分区域较容易发生赤潮。

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尤指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色变化或对其它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屈强介绍,被喻为“红色幽灵”的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通称为“有害藻华”),是海洋中某一种或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赤潮的危害性极大。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或者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无毒赤潮生物则因其产生的粘性分泌物堵塞鱼、贝的呼吸系统,或者由于赤潮生物大面积衰亡时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而造成大面积的鱼、贝窒息死亡。

研究表明,赤潮不仅给水体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也给渔业资源和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给旅游业和人类带来了危害,已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灾害之一。

赤潮危害如此之大,那么赤潮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研究表明,赤潮的主要成因来自于生物、物理和化学三方面因素,但从根本上分析,影响赤潮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海洋水体富营养化,即海洋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过剩。追根溯源,这些氮、磷正是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制造的废水、污水和废物。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农业生产施用化肥、灌溉、冲刷出来的废水中的氮和磷,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盐、有机物和油,以及生活废水中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盐和磷,都源源不断地随污水流入江河,最终汇入大海,使海洋真正成了一个大型垃圾场。

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地区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海量不断增加,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为赤潮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渤海就是典型的例子:其污染80%以上来自陆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年由陆地排入渤海的污水总量约30亿吨,所携带的污染物约70万吨。渤海海域受污染面积也正在不断扩大,1992年,渤海受污染水域面积仅占整个海域面积的25%,而现在已超过60%。海洋的严重污染,导致了赤潮灾害的频繁发生。

海洋专家指出,我国的赤潮已呈现出发生频率增加、爆发规模扩大、原因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重的发展趋势,若不采取有力措施,将严重制约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