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大雄宝殿前虔诚的信众

大雄宝殿里灯火通明,急促的念经声和着檀香的气味在夜空里不断弥漫荡漾。高大的金色佛像之下,百余和尚分东西站成横排,面对中央整齐地双手合十站着诵经。此刻的和尚除了一位站在佛像正前方身被红色金线袈裟的老法师外,都身穿日间不大看到的宽大飘逸的黑色海青,这种服装是除了袈裟以外最圣洁的僧服,只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或晋见长老等重要场合时穿着,使人更感到僧侣的仪容整肃、道风庄严。

我在大殿前的夜色中向大殿里凝望片望,便轻轻地从一侧走进大殿,肃立在一列僧人队后,静静聆听那满殿回旋的诵经声。经的内容自然是听不明白的,而那急促的声音却如夏日正午骤然而降的密集而硕大的雨点敲击在芭蕉叶上,如一万把质实的三弦正在低音部一齐演奏,那声音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逼近我、摇荡我、淹没我,直抵我的心胸肺腑。后来小师傅心谛告诉我,念的是弥陀经,“火烧楞严、流水弥陀”,念弥陀经讲究的就是节奏快、急促、密,密得水泼不入、针锸不进,这样,杂念才难以在虔诚的心获得立锥之地。

忽地,那急促的声音戛然停止,偌大的殿堂在一个节拍里竟无一点声息,接着,一个略带苍老的嗓音似乎从大殿深处传来悠远的吟哦,如广阔的海面上有一缕青烟凌波而来、飘然而上。那是一种宣讲、一种昭示,于是众僧一齐以比较舒缓的声调应和起来,那已经不是念,而是近乎唱的礼诵了。几位手执呗器的年轻和尚的动作也变得舒缓,纯净的诵经声因圆磬、木鱼、铃铎、铙钹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称佛号等处的敲击而更显得博大而景亮,一时间,我觉得身处的世界也博大而明亮起来。

晚课是出家师父必要的修行课程

在自空降临的圣洁感觉里,我抬头仰望大佛的塑像,只见大殿正中用磨细洁白矾石建造的万年台上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坐像,佛祖双目流露着对人间的关注和洞察一切的智慧光芒,仿佛正在莲台上说法;诸菩萨分列两旁,普贤沉静安详,文殊顾盼注目,观音慈祥端庄,办汉各呈法相,形成一个肃穆庄严而又生动的整体,加之充盈大殿的礼赞声、钟鼓声,以及缭绕的香烟、自殿顶垂下的幢幡仪仗,给人以身离凡界、神接圣境的强烈感受。

诵经声中,左右顾盼的我不免在殿内来回走动,一位中年僧侣走过来对我双手合十道:“请不要随音走动分散别人的注意力。”我连忙轻致歉意,站到一队僧人队尾,心也再次沉入诵经声的无边柔波中。忽见一青年僧侣从僧队中走出,合着节拍来到佛前合十鞠躬行礼,再前行几步,长跑礼拜,又从香案上拿着一小钵,另一手做沾水状,然后反复向上向右作洒水状,其动作舒展美观,有一种舞蹈美,令人赏心悦目。行毕,他再向大佛行礼,向僧众行礼后踩着钟鼓节奏回到原来位置。一如都如仪而行、有板有眼,平静而和谐。

没有导演,或者说那神秘的导演始终隐身于冥冥之中,不然,这晚课怎如此井然有序?

宛若艺术表演,那忽徐忽疾的念祷,那抑扬顿挫的唱诵,那呗器圣洁的伴奏,那如诗如乐的礼仪,都成功地将我导此至超凡入圣的艺术境界。我知道,佛教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这令我惊奇的晚课,不过是佛教文化在我面前显露的一小角,就足以使我叹为观止了。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虔诚的认徒都不是献身艺术的人,他们是用这宗教仪轨形成的圣洁氛围来滤净内心、专诚修行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