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Lumbini)、悟道之处菩提伽(Bodh∵Gaya)、第一次向五比丘讲说佛法的鹿野苑(Sarnath)以及涅槃之地的拘尸那迦(Kushinagar)合称为四大圣地。

(一)蓝毗尼------佛陀诞生处

蓝毗尼,佛陀出生的地方。蓝毗尼(Lumbini)位于尼泊尔狭长领土中间位置的最南端,距离尼泊尔重要边境城市白尔瓦(Bhairahawa)约21公里,离尼印边境最近处仅七、八公里。蓝毗尼在尼泊尔特莱平原上,属恒河平原的一部分,海拔30—70米。属热带气候,最高气温可达47摄氏度,6至9月为雨季。蓝毗尼在古代属于北印度,相传为古印度拘利国天臂城主善觉王(Suprabuddha)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蓝毗尼园位于古印度拘利国与迦毗罗卫国之间。

根据佛传记载,公元前565年(佛陀诞生年代诸说之一),45岁的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王后摩耶夫人(善觉王之女)从迦毗罗卫国王宫出发(约在蓝毗尼以西27公里处),回娘家(约在蓝毗尼东北80公里处,在今尼泊尔布多尔市东)生产。途经蓝毗尼花园时,摩耶夫人下车沐浴。当她上岸后用右手攀住一棵无忧树的树枝略作休息时,自右胁产下了释迦牟尼太子。∵该曾荒废一时,直至阿育王石柱被发现后,始知其为佛陀的故迹,乃悉心加以保护。近年尼泊尔***已予修复。今园址(东西约30公尺,南北约20公尺)内有方形的浴池、塔基数座及赤砖的堂宇。堂宇称为鲁穆米迭祠堂,其内部正面墙壁上有摩耶夫人石像,为笈王朝时代或其后的作品。

(二)菩提伽耶-------佛陀成道处

菩提伽耶(Bodh∵Gaya)∵,又称菩提道场(梵Bodhi-maṇḍala∵)、摩诃菩提(梵Mahā∵-bodhi∵),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位于印度比哈尔(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Bodhgayā),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梵Nairañjanā∵,今法尔古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方之优楼频螺(梵Uruvelā∵)聚落。

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一)大塔

又称大觉塔、大觉寺、大菩提寺、摩诃菩提僧伽耶(梵Mahābodhi∵-samghārāma∵)。即位于菩提树北之精舍。其始建年代有二说,或谓二世纪,或谓四世纪。五世纪初,法显入天竺巡礼时此地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蓝,其时之住僧以持律精严着称。六世纪中叶,唯识大论师护法离开那烂陀寺后,一度栖隐于此,撰述《唯识三十颂》之释文。玄奘西游印度时,对此塔及塔附近之其他遗迹皆详加记载。另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载,于唐贞观十九年(645),黄水县令王玄策曾至此,并于塔西立碑。现存之大塔系十二、三世纪间之缅甸国王所修造者,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观九层,内部实仅两层,四面刻有佛像佛龛,雕镂精致庄严。十三世纪时,因避回教徒之摧残,佛教徒遂将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没数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由英国考古学者康林罕(A.∵Cunningham)重新掘出,举世震惊,每年朝圣之佛教徒不计其数,然今主权仍归印度教徒所有。

(二)菩提树

位于大塔外侧接基台处,高达十二公尺,为传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巴Samghamittā∵)尝以此树分枝移植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后其本树遭异教徒摧毁,遂又从狮子国移枝回菩提道场,即今之菩提树。

(三)金刚座

位于菩提树下,佛陀在此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处现置一石刻高座,长二点三公尺,宽一点二公尺,高零点九公尺,其上安置佛陀之石像。唐代时,我国高僧玄照、道希、智光、悟空等十余人先后至此礼拜金刚座,其中,玄照曾驻锡四年,研学俱舍、律仪等,智光亦留止两年,研学俱舍、因明等。至五代及两宋之际,志义、归宝、蕴述等亦陆续至此,于附近建碑、塔等。

(四)石栏

围绕于大塔之处,据传为阿育王所造,阿育王为佛陀入灭后二百年左右君临摩揭陀国之王,初时崇信外道,不信佛法,故恶意砍伐佛陀成道处之菩提树;然枝干虽被砍伐殆尽,未久仍新芽繁茂,阿育王乃悔悟而令匠人筑十余尺高之石栏,环绕严护之。或谓从石柱之刻文推之,此石栏应造于阿育王之后。又七世纪初,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梵Karṇa∵-suvarṇa∵)之设赏迦王(梵Shaśāṅka∵)毁嫉佛法,破坏大塔,砍伐菩提树,焚烧其根,数月之后,阿育王之后裔摩揭陀国之补剌拏伐摩王(梵Pūrṇa∵-varman∵)兴复之,为防后人再度滥伐,乃筑二丈四尺之石垣以保护之。

此外,菩提伽耶另有许愿场、佛陀行经处、观树处、成道后沐浴处(尼连禅河)等圣迹。

(三)鹿野苑------佛陀转***处

鹿野苑,即∵Sārnāth,曾名为∵Mrigadāva、Rishipattana、Isipatana,(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鹿园等),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Vārānasī)以北约10公里处,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转***处,佛教的最初僧团也在此成立。Mrigadava∵意为鹿园;Isipatana∵则常见于巴利藏,意为圣者(巴利语:isi,梵语:rishi)来临之地。Sārnāth∵源自∵Sāranganātha,意为鹿王。在一个佛教典故中,菩萨化现为鹿王,为了保护鹿群,将自己献给了国王,而国王也因此感动,而建立了公园,以保护鹿群。该公园目前仍存在。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在接下来的雨季中,佛陀就在鹿野苑的穆拉甘陀库底精舍。(Mūlagandhakuṭī∵vihāra)意译根本香室精舍,僧团逐渐扩大到60人左右,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在当地国王与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传播开来。到公元3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更是达到了顶峰。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见证了鹿野苑当时的盛况。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鹿野苑有这样的记载:至鹿野伽蓝。台观连云长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学小乘正量部。大院内有精舍。高百余尺。石阶砖龛层级百数。皆隐起黄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状。精舍东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是佛初转***处。

鹿野苑后来成为佛教正量部的一个中心,但在鹿野苑也发现了黑汝嘎(Heruka)与度母(Tārā)的古迹,这说明佛教的金刚乘在此地也有过传播。12世纪后期,鹿野苑遭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筑等被严重破坏,逐渐荒芜。

近代曾进行多次考古发掘。现存主要遗址有:①乔堪祇塔。原系笈多王朝时所建,顶端有莫卧尔帝国时阿克巴修建的一座八角亭。②昙曼克塔。高约44米,是鹿野苑的象征,首建于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时曾予重修。③阿育王石柱残柱。柱高15米,上有内容为禁止破僧的婆罗谜字体铭文,柱头已断。鹿野苑建有博物馆,保存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馆藏的阿育王石柱的狮子柱头,在印度独立后,作为印度共和国国徽的图案。馆藏另一珍品为释迦牟尼初转***像。

(四)拘尸那------佛陀涅槃处

拘尸那,梵名∵Kus/inagara,巴利名∵Kusina^ra。中印度之都城或国名,乃佛陀入灭之地。又作拘尸那伽罗、拘夷那竭、俱尸那、拘尸那、瞿师罗、劬师罗、拘尸城。意为吉祥草之都城。古称拘舍婆提。意译上茅城、香茅城、茅宫城、少茅城、耎草城、茅城、草城、角城。此城位于佛世时十六大国中之末罗国(梵∵Malla),系末罗种族之领土。

据高僧法显传载,自佛生处之迦毗罗城东行五由延,入蓝莫国,自此东行七由延而至灰炭塔,更东行十二由延至拘夷那竭城。城北希连河边之双树间,即佛陀涅槃处。又据大唐西域记卷六载,此城周围十余里,城郭颓毁,邑里萧条,居人稀旷。城东北有无忧王(阿育王)所建之佛塔,西岸建有大砖精舍,内有如来涅槃像。

拘尸那揭罗附近尚有准陀之故宅,如来修菩萨行时之救火处、救鹿处、贤善得道处、金刚力士躄地放杵处,及诸天停金棺七日供养处、佛母哭佛处、佛陀荼毗处、八王分佛舍利处等遗址。此外,据新罗慧超之往五天竺国传载,常有禅师洒扫佛塔,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皆诣该处,大设供养,为印度八大灵处之一。我国法显、玄奘西游时,皆尝至其地巡礼圣迹。其后,回教徒入侵及印度教复兴,佛教遂渐趋式微。

拘尸那揭罗为佛教圣地之一,在古代,佛教徒曾于此地进行宗教与文化活动。佛陀入灭后,被并入摩揭陀国。至五世纪法显游历至此时,人烟已甚稀少,大部分寺院亦已毁圮。唐•玄奘游此城时,城郭颓毁,邑里萧条,居人稀旷。1853年,卡莱里(M.∵A.∵C.∵Carlyle)开始从事发掘拘尸那揭罗的工作,至今所发现的古迹,有下列几处:(1)卧佛殿︰系卡莱里所发现。殿内供有佛入涅槃的大卧像,此像长二十呎,睡在一榻上,雕刻精美。榻上还刻有阿难、苏婆达(Subhadda)、瓦吉拉婆尼(Vajrapan!i)及另外五个不知名的人像,并有刻文。造像与刻文皆是西元五世纪的形式。

(2)大涅槃塔︰在佛入灭处所建的塔。于1912年完成发掘此塔的工作。塔高一六七呎,塔中发现一铜器,内装甚多贵重物品,其中较重要者,系一有刻文的铜盘,及柯玛罗笈多(Kumara∵Curta)时代(413~455)的铜币。

(3)发掘区︰包括少数寺院的遗址及石窟。在此发现者,较值得注意的是刻文。文中记载大涅槃寺的修建及其他寺院名称。

(4)安加罗塔(Angara∵Chaitya)︰相传建于佛身荼毗之地,当地人今称之为兰巴尔(Rambhar)。塔中贵重物品,已被盗掘一空。

(5)圣者殿︰系近时为供奉一尊佛像而建。此佛像乃于一小丘上所发现,高五点六呎,为迦腻色迦王时代(79~110)的作品。

关于拘尸那揭罗之现今位置,有多种异说:(一)英国考古学者康林罕(A.∵Cunningham)、印度学学者威尔森(Wilson)等,以萨汉喀特(Sahankat)古址为灰炭塔之遗址,距此东北约五十公里之迦斯阿(Kasia),即拘尸那揭罗故地。(二)英国印度学学者史密斯(V.A.∵Smith)、学者穆卡基(Mukherji)等,于蓝毗尼园被发现后,重新定佛涅槃处,以尼泊尔塔莱(Tarai)地方之森林为拘尸那揭罗旧址。

然于迦斯阿之西南方发现一堂宇,称为涅槃堂,堂中供奉巨大之佛陀涅槃像,其上之铭文刻于五世纪时。又于涅槃堂附近发现古泥印、铜板等,泥印上刻有“大涅槃寺”等字。故一般多主张迦斯阿为拘尸那揭罗故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