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理学家程颢写了一首诗《春日偶成》:

云澹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在将近中午时,天空的云彩是澹澹的、若有若无的,也有些风徐徐地吹来。此时,有位读书人从房里出来,到屋前有山有水的地方走一走,那里有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河岸上还有拂面的垂柳。后二句则是说,路上行人不了解这位读书人内心的快乐,还以为他像小孩子一样,不用功读书,跑到外面游玩了。当然,作者程颢先生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现在我依我们佛教徒坐禅的境界来解释。

“云澹风轻近午天”:“云”譬喻身体,“澹”则是身体若有若无的样子。“云澹”者,表示这位佛教徒常常坐禅修止观,已经得了欲界定九心住最后的等持,此时他感觉身体似有若无,不再是一大块,有几百磅重的样子。有了这种境界,名为“云澹”。不只如此,若能欲界定进步到未至定乃至初禅以上,那境界是更加殊胜了!此处姑且不详论。

“风轻”可作两种解释。一、譬喻轻微的妄想:这位修行人的心能够明静而住,不昏沉也不散乱,偶然有一点妄想,一下子就消灭了,坐几个钟头也不感觉时间很长。二、譬喻观慧:修行人在奢摩他中修毗钵舍那,观察诸法实相,已经有了调伏烦恼的能力。

“天”,即是第一义谛天。“近午天”:修行人不断地努力修行,从外凡到内凡位--从煖、顶逐渐进步到忍位的程度。这时虽然还不是圣人,但是已经接近得无生法忍了,故名“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描述这位修行人从禅定中出来,到色声香味触的境界里去看一看。以前未修止观时,心是浮动的,不如理作意时,爱烦恼、见烦恼都出来了。但是现在,当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在色声香味触上活动时,无论是可爱或不可爱的境界出现,他的心里不贪着、不愤怒。别人讚歎他怎么了不起,他不生高慢心;别人轻视毁辱他,他心里也不会不舒服……,所有的烦恼都不活动了。

“时人不识余心乐”:为了调伏烦恼,经过了若干年月的用功,减少睡眠、减少饮食、不怕腿痛……,忍受一切的辛苦。到今天,内心没有烦恼贼的扰动,终于有些成就了,所以心里非常欢喜。

“将谓偷闲学少年”:别人不知道他的境界,看到他出来闲逛,就有了轻视他的想法:“你这个人虚有其表,装模作样静坐,现在坐不住了,不用功而出来偷闲放逸了吧!”这首诗可以形容一位修行人,经过外凡而达到内凡,但还未入见道位时的境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