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法的见清净

存在心。心注意入息和出息这个目标。心注意四种主要元素。还存在心所,

比如念、精进、智(?ā?a,注1)。心和心所都是名法。有识知目标的功能的,是心。一再留意的,是念。努力的,是精进。精通的,是智。(译注1,即慧根(pa??āindri)心所,二者同义。)

认为和感觉“我将把我的心转向入息和出息”,这是内心根深蒂固的有身见

在运作。禅修者必须去除这种根深蒂固的有身见。如何去除?转向注意入息和出息,是一种心的功能。当这种心在意门出现后,注意力就转向入息和出息。它纯粹是一种心(注,转向心)。它不是色法。它不是色蕴的功能。它不是实体或有情。它不是有情的功能。它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功能。在阿毘达摩中,它称为名法(中的心法)。禅修者必须努力去觉知心法,不要把它和色法混淆起来,不要把它认为是有情或“我”。如此清楚觉知到心法后,心法的见清净就达到。心法的见清净达到后,念、精进、和智等心所法的见清净也同样达到。名法的见清净到此结束。见清净的解释也到此结束。(译注,这两节分别是谈如何破除色法和名法的两大类有身见。)

度疑清净

有五种元素,即地水火风四种色法和心法。带有智慧地穿透和觉知这五种元

素的功能后,必须努力成就度疑清净。度疑清净是通过证得缘摄受智[9]达到的。

Ka?khā的意思是vicikicchā∵(疑)。在无穷尽的轮回中,有情认同上述五种元素的很多错误见解和错误理论。这些有情倾向于这些错误见解和错误理论,比如我见、常见,因为他们不了知名色法的因缘。这是普通的疑。经中提到十六疑,比如“我在过去世存在吗?”等等。这些疑是特殊的疑(见MN∵Sutta∵No.∵2)。(译注,参看《清净道论》P620)

存在于身体内的四种色法中,有的是业所生的,有的是心所生,还有的是时节所生,其余的是食素所生。必须了知色法的这四种因。身体内部,有的色法由业所生,它们不间断地生起,就像一条河的连续流水。也有的色法由心所生,因而持续不断的生起。类似地,有的色法由时节变化所生,还有的色法由吸收的食素所生。

对于心法,它们是由认知的特定目标所引生(比如入息和出息),依具体情

况,每个特定的心和相应的入息和出息有着因缘的关系,这就像影子和阳光的照射两者间的因缘关系。

本节简要描述了五种基本元素的因缘。如果能带有智慧地了知这因缘,就能达到度疑清净。我见和常见将被去除。

度疑清净到此结束。

结语

因此,有五种基本元素:地、水、火、风、心。色法有四种起因:业、心、时节、食素。名法有两种起因:六内处、六外处。把它们区分为色法和名法后,必须依照它们的三种特相—无常、苦、无我,反复观照这些名色法及其生灭。比如,遭受破坏,故色法无常;怖畏,故苦;没有实体,故无我。禅修者必须观照它们,直到用智慧觉知到它们。因此必须努力修习内观。

本手册简要说明了,如何依据经文推进到内观。相应的经文是《安那般那念

经》第四组四法给出的“学随观无常我将入息和出息,等。”(译注,两种方法中的“内观和入出息结合在一起”。)

另一种方法是,在普通地了解名色法后,禅修者把注意力专注于入息和出息

,达到近行定,然后观照自身的名色法,直到用智慧穿透和觉知到它们。这里,近行定可以解释为:禅修者开始禅修时,他必须首先通过观察入息和出息,使得心专注和平静下来。每次禅修他都按照这个步骤去努力。这种预先的专注和平静工作,就是近行定的修习。只有在心已经专注和平静后,禅修者才可以推进到随意地观察身体的任一部分。(译注,两种方法中的“入出息念作为内观的预备修习”。此段重点检查。)

本手册简要说明了,如何从计数阶段推进到内观。更多的详细解释可以参看我的《食素手册》和《无我手册》。

从随逐阶段、或从安住阶段的近行定、或从安住阶段的初、二、三、四禅,推进到内观的方法,可以参看计数阶段所说的。

至于余下的三种清净、十种观智、入流道智和果智,请参看我的《究竟法简要》中的《禅修业处》节。

《安那般那念经》和义注给出的入出息念禅修业处,简要说明到此。

《安那般那手册》结束。

注解

活命第八戒:远离∵(1)∵杀生,(2)∵偷盗,(3)∵邪淫,(4)∵妄语,(5)∵两舌,

(6)∵恶口,(7)∵绮语,并要∵(8)∵正命而活。有时,更多虔诚的修行者是遵守

活命第八戒,而不只是五戒。

八难∵(akkhaa):∵佛法存在时,众生再生于∵(1)∵地狱,∵(2)∵畜生,(3)∵饿

鬼道,∵(4)∵长寿天,(5)∵生于边国无知之夷狄中,(6)∵虽生于中国,然有邪

见、颠倒见,(7)∵虽生于中国,然为无慧、癡呆、哑羊而不能知善说、恶说之义。或者∵(8)∵此人生于中国,有慧、无癡呆、无哑羊,能知善说、恶说之义,但如来不出现于世。参看长部III∵264–65,∵287.

依据中部的义注,郡主Pukkusāti∵其实是离开他的宫殿出家为沙马内拉。中部第140经提到他和佛陀的相遇。他死于一次意外,在死前证入了圣果。

(译注,本人起先没有注意到这段说明,所以已经把两词的翻译对调好了。)因为某些原因,雷迪***(或他的译者)依据古律注(已不存在),把assāsa∵和它的动词assasati∵解释为“出息”,把passāsa和它的动词passasati∵解释为“入息”。经注对它们的解释刚好相反,这看似更合适(参看∵Visuddhimagga,∵VIII∵164)。习惯于通常的翻译,以及在修习中把一个完整呼吸中的入息作为开始出息作为结束的人,简单地把这里的两个词对调即可。

在Vism∵VIII∵189提到八个阶段。雷迪***所没有详细阐述的阶段有,“触”,是觉知呼吸的触点,即鼻尖或上唇处;“观察”,是内观;∵“还灭”∵,是(入流者等的)出世间道;“遍净”,是果。第八阶段,此页没有明显提到,是“反观那些”(tesa∵pa∵ipassanā),解释为省察智(paccavekkha∵ā)。详细解释请参看∵Vism∵XVIII–XXII.

“见清净”定义为,通过辨别名色的特相、作用、现起、和近因,来如实地观见名色(nāma-rūpa)。看∵Vism∵XVIII∵2–4.这八大元素称为“不离色”(avinibbhoga-rūpa),因为它们在每个色聚中都同时存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