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级班的学习,收获甚深、甚大!

上培训班之前,最早接触净土念佛法门。虽然看书、听经也都没少花时间,但并没有真正契入修行的状态,念佛也没有契入境界。现在想想,充其量也就算个佛法的“粉丝”吧。这是上了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佛学培训班之后,重新审视自己得出的结论。那为什么之前的进步那么缓慢呢?

上了中级班以后,记得有一次,也修念佛法门的小妹问我培训班上什么课?我一一作答,有《禅修入门要典》、《佛法概论》、《在家律学》、《法句经》、《高僧行谊》等等。小妹听了我的话,诧异的说,你不是修净土吗?不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吗?怎么又去禅修了?

……

这个问题,因为没有接触过禅修,也不完全明白,所以也就没敢冒然作答。

后来,上了禅修课并有了切身体验后,才恍然发现,自己的修学之所以进步缓慢,就是因为缺乏对生命的观照,缺乏内在的觉醒。虽因听闻佛法也带来过短暂的欢喜,但佛法的智慧并没有真正在生命中显现!

想起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对母子,儿子要考大学了,每天回到家里都紧张地复习。而妈妈呢,每天都要雷打不动的念“阿弥陀佛”,儿子被妈妈念的佛号声吵到,而无法专心复习。儿子很孝顺,没有打扰妈妈念佛,只在忍耐不住的时候叫声“妈妈”,希望妈妈能注意到他在用功复习功课。妈妈起初也回答,但见儿子没有了下文,就又开始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儿子无奈,隔一段时间就喊一声“妈妈”。妈妈被叫得不耐烦,冲儿子大声说,“到底什么事情嘛,没完没了地喊啊?”儿子想了想,说:“妈妈,我才叫您这么几声您就烦了,那您天天念叨阿弥陀佛,他会不会烦啊?”……

这段小文,意义很深。浅显的说,就是妈妈在念佛的时候,缺少对生命当下的一种观照。佛即是“觉”者,那我们念佛,岂不是要我们念“觉”吗?我们如何“觉”呢?这是一个问题。实际上,也不出止、观的范畴,妈妈“止”在念佛上,但是没有用智慧去“观”。所以,“止”只能是伏烦恼,当境界来临的时候,就伏不住了,因为没有“观”,烦恼就发作起来了。

深一层说,念阿弥陀佛,念的到底是什么呢?是那个远在他方的阿弥陀佛吗?一定是的,但是那个念佛人又是谁呢?

佛在菩提树下开悟证道时开口便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那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众生和佛的“佛性”无二无别,我们本来具足的觉性被五欲六尘,贪、嗔、痴、慢给覆盖了,念佛是唤醒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一个不能亲见自己生命的人,真的能够“花开见佛”吗?

释尊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如果缺乏观照的功夫,我们是不可能生起对“缘起法”的体认的,停留在我们脑间的仅是一个名相而已,受用自然是微乎其微的。而这里所说的观照,就是指“止”和“观”,而“止”和“观”就是禅法所涵盖的两方面的内容。

通过法师的教授,使我认识到,“一切佛法功德皆从禅坐中出”。佛陀在讲大乘经时,都是进入甚深禅定之后宣讲的,释尊也是从禅定中成就的。所以不管修学哪个法门,如果不能契入禅法,想要获得解脱,是非常困难的。

智者大师在《童蒙止观》中有一段话,明示了“止观”的重要。大意是说:要达到涅槃(泥洹)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止、观这两种方法。这是为什么呢?“止”是降伏烦恼的基础,“观”是断除迷惑的最正要点。止、观就是禅定,是智慧的凭藉。如果有人成就这定、慧二种法门,他不但利益了自己,同时也利益了别人,对修习佛法而言是具足了。因此《法华经》说:“佛陀以他自己证悟的法,安住于大乘,以定、慧之力庄严他的法相,并以此度化一切众生。”

佛法以“戒、定、慧”三学贯穿其中,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实则止、观就是定、慧,要定慧等持,均衡发展,才能趋于圆满。

由此可见,禅法的修习,是超越宗派门户的,是超越宗教本身的。

重在实践,才能走在与法相应的道路上。佛法一定是要亲证的,要有生命体验的;真理只有自己亲证体验了,对自己来说才算做真理;在生活中有了真实受用,才能以佛法智慧化解困顿。

由于自己的工作很忙,跟先生两个人做公司,压力与工作强度有时是难以想象的。想想以前,经常是处在焦灼的状态,随顺烦恼而去,被负面的情绪左右着。我们生活在世间,每天面对着错综复杂的俗务,每时每刻的心都在向外攀缘,受到外境的左右,或喜、或忧、或悲、或怖。即使人坐在那里,念头也象匹野马一样的四处奔跑,陷于一种情绪后又跳不出来,常常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而嗔怒、嫉妒、悔恨。强烈的执着是一把双刃剑,它使自己感受到痛苦,也给他人带来不安。

通过禅修,我对当下的生命状态有了“觉知”与“观照”,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就很好地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观”在《念处经》中是谓:“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大念住经》中说:比丘们!这是唯一的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是哪四个念住呢?就是,比丘持续地就身体观察身体,就感受观察感受,就心观察心,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间的贪、嗔。

“立念在身”,即正念安住在身心的当下(止观),“有知有见,有明有达”,即是“观”。《大念住经》中,一再让我们“觉知”身心世界的状态,清楚明白地了知,“我行走,我觉知在行走”,“我在坐,我觉知我在坐”,“我说话,我觉知我在说话”等等,观察自己的生命,内在生起的和灭去的每一个现象,如实地去了知觉照它。就身体存在的现象,就身体的动作行为,就内心生起的种种感受,就五欲、五取蕴、五盖、四谛、八正道等诸法处在觉知的状态,学会不加情绪地观照它。“嗯,这是它”,它就是那样的存在着。顺意的,不贪着它;违意的,不生讨厌;不顺不违的也不生分别。如此不断的觉知,远离执着与身心世界的贪爱。

比如,一个声音的出现,它也无所谓好与坏、喜欢或者讨厌,它的存在,只是因缘生起的一个现象。当手机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为什么大家会生起厌烦情绪呢?那是因为强加了一个观念给它,有一种执着在里面。所有的烦恼终归到底就是因为有个“我”。当自己能观察到烦恼的存在,其实烦恼当下已经瓦解掉了,这就是“观”在我们生命中的起用,如此于生活中,便会注入安详。

就象在禅坐时观“呼吸”。呼吸本来就是如此的存在,它或细或粗,或长或短,或左鼻孔入、右鼻孔出,或相反,它不受自己的左右,我们无法用意识控制让它停止(短暂的或许可能),透过它体验到自身生命的存在,体验生命的实相,无常的变化,没有一个实在的“我”的主宰,因为呼吸不受“我”支配!我们只需要如实的观察它。“生命在呼吸间”,呼吸刹那变化,无常迁流不息,空性无住。无常,是因为一切不离缘起,诸法因缘所生,缘生缘灭,刹那不住,让我们了知身心世界本自空寂,流转生息,了无所得,用般若的空性智慧,观照这一期的生命历程。所谓万法皆空,法是缘起的,中道的,亦有亦无,非空非有,不落二边,假名安立,因缘和合;实相就是假相,四大假合,假名为我,我不可得。当多了一个“我”的观念,烦恼就生起了!如此观察,烦恼哪里还有存在的依靠呢?

实则,禅修是从向内观照自己的身心,保持安详与快乐,进而推及他人,才能确保与他人相处时给他人带来安详与快乐的信息。这是影响周围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因素。导致我们

不快乐的原因,是种种的不如“我”意,“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哪有样样顺心的事呢?可当不如我意的事情出现,我们就会本能的反弹、抵抗、排斥,甚至产生愤怒、失望、焦躁不安、忐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也许由于个人的自制力暂时得到压制,但他的后遗症是在心里埋下了火山种子,当能量聚积到某一时刻,必然会导致更大强度的爆发!∵

以往自己的生活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当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一旦有合适的机会,便新愁旧帐一并爆发出来不可收拾,给对面的人造成很大的困扰和伤害,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堕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嗔恨心是生活中最易现前的烦恼之一。我们的日常生活,每天都在各种取舍中游移,也分分钟面对着刹那生变的外境,前一分钟喜乐无忧,下一分钟却可能灰心丧气,当“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的去观照它的时候,烦恼就被瓦解掉了!

禅修,使我自身在遇到境界时的观照能力增强了。遇到不同的声音,我清楚地知道此时内心烦恼的生起,而同时也开始调整自己,调整自己的呼吸,让它变得平稳,对遇到的境界也更加清醒的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做到接受它,舍去“我”对外物的执着,学会聆听他人的声音。由于这样的观察,烦恼逐渐减轻,与他人的相处增加了理解与和谐。

如此,禅修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的人生更平和与坦然。

我发现,无论工作或是家庭事务,做事的效率提高了,不太容易受情绪化支配了。因此,周围的环境也和谐了。

在家庭生活中也如此。不久前(在期末考试前三天),我女儿早上去上学,乘公交车的时候睡着了,当惊醒过来发现车刚好到站了,于是懵懵懂懂地冲下车去,快到学校了才发现,手机和交通卡都落在座位上了,又急忙的往公交车站跑,结果还摔了一跤,幸好是一点擦伤。她借用同学的手机发消息给我说:“妈妈,怎么办?我手机落在公交车上了……”,言语间传递着沮丧。

说实话,女儿的手机已经是换过三个了,前面的有掉在水里的,有被人掏包丢失的,这次没用到一学期又丢失了。要是以往,可能我会很生气,又会埋怨她的不小心,又会数落她的粗心大意,但这一次,我没有,很平静。回复短信说:丢了就先不去管它,反正已经如此,好好复习吧,考试重要。手机丢失了可以再买,快乐丢失了就找不回来。这样,女儿情绪平稳的参加了后面的考试,成绩也比以往有提高,当女儿兴高采烈地拿回奖状给我看的时候,我看到她充满与我分享的喜悦!

我想,在家庭子女教育中,如果应用佛法的般若智慧去观照,对待孩子的心灵问题,就是一种对她人生价值观的最好疏导,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少一点得失心,多一点慈悲心,给孩子一个宽松健康的环境。将来她的人生观一定是乐观、向上、积极的,从而带动、影响她身边的人。只有自己和谐了,外在的环境(人事物)才和谐。我们经常说的社会和谐,其实就是从生活的点滴,从家庭的教育开始,从自己做起。

慧律法师有一句精彩的话说,“人不了解自己,生命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惩罚”;又说,“人最痛苦的事,就是不了解自己,却拼命的想去了解别人”。

很庆幸,禅修,让我学会了面对!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不管是所谓好的或不好的,有利的或不利的,善意的或恶意的,我都学着对自己说:我接受!如此,我不再为工作焦灼,不再为违缘纠结,不再为病痛恐惧,不再为成功狂欢。

觉知,让我的生命变得安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