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70年代,亲族朋友中一直没有信仰宗教的人,于是在纯唯物主义的教育下,匆匆走过了前半生。考学、工作、升职、加薪,然后更努力地工作,更激烈地竞争,期待更快地晋升、更多地加薪。时间过得飞快,快得让人没有时间思考工作和日常生活以外的事情,心里渐渐开始困惑不安,知道这不是自已想要的生活。每每心烦的时侯,我就到附近非旅游景区的寺院里呆上半天,这是从大学起养成的习惯——喜欢那里的安静气氛,喜欢听偶尔传来的诵经声,喜欢看佛像平静亲切的样子,好像那里是我的精神避难所,把烦乱放下,带着平静的心情离开。

终于在一年多前决定停下来,去看书,期望能在书里找到让心安定下来的答案。从《论语》到《大学》,从《圣经》到《道德经》,直到零散读过的几部佛经。比较下来隐隐的感觉还是佛经讲的最究竟,可是并不真切。常见的《金刚经》、《心经》、《楞严经》、《无量寿经》看得我晕晕乎乎,自相矛盾。平日里在寺院看到信徒、游客对着泥塑的佛像虔诚地叩拜,祈祷平安、发财等,不觉更是疑惑:如若真的灵验,天下人都来拜佛求无病发财,还要工作和医院做什么呢?还讲什么天道酬勤呢?

虽如此,还是始终坚信传承了几千年,使得历史上许多智慧、意志都过于常人的高僧大德们,肯终其一生研究和修行的佛学,一定有它完整的体系和令人信服的道理。于是想着要像学习一门知识一样了解佛教。在网上找到的与佛学有关的文章,大多是关于空有、无常、轮回与因果的讨论,感觉佛学很是玄奥,与现实生活相差千里。故一度认为学佛就该放下生活中的一切,甚至工作和家庭,出家修行。也曾很羡慕出家人,可以没有世间的种种烦恼,没有生存的压力。后来看到净空法师的文章,知道了佛教是一种教育而不是宗教,于是开始想系统地了解一下佛教的核心内容和修习方法。终于发现了广化寺在招收佛学初级班的学员,课程设置正是针对我这种门外汉和初学者的,就像雨夜的路上捡到了一把手电筒,我欣喜地报了名。

上课的第一天,深觉班上像我这样没皈依、没深信的学员是极少数,很是忐忑。倒是定明师父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要倒空你的心,把这次课不仅仅当作一种知识来学习,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是啊,有关于佛教的知识要倒空,我本来就是一无所有,还怕什么资浅、资深呢。于是下定决心,认真聆听佛陀开悟后传法49年,到底想要告诉人们他发现了什么,告诉人们该做什么。

两个多月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开学好像就在昨天。由此想到大概在我临终前,对人生的短暂恐怕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吧。在写总结前,翻看上课的笔记,思绪纷飞,仿佛又重新经历了一遍课堂***父讲课时带给我的启迪和震憾。

如果从知识的层面总结,我收获最大的是终于大致了解和厘清了佛教核心原理的相关内容。广曙师父清楚地讲解了四圣谛的意义、十二因缘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这十二因缘如何演化影响了三世二重因果。这是佛教的核心原理,也是我报名之初最想知道的内容,我相信这是宇宙自然间存在的真理和规则,无论人们是否了解或相信,这个规则都在运转着。

了解十二因缘的因果关系后,似乎更便于理解师父接下来讲的大小乘的主要修行方法。以前那些看着都头晕且名目繁多的四摄、六度、八正道等,都是佛陀和先贤们在告诉我们该如何修、修什么才能对治我们的根本烦恼,去除无明真正解脱。明晰了佛教的原理,再听师父讲的《寺院的建筑和佛像的意义》以及《佛教的日常礼仪》,终于明白了佛像是生动的教具,在向人表法,提醒人们时时向佛陀和菩萨学习正见正行;敬香拜佛也是在向佛陀先贤致敬感恩;寺院里的种种法事仪轨,背后真正要表达的是佛陀教化的慈悲、戒行和榜样的力量。真的是明者不迷啊,在学习期间再看到法师和在寺里敬香叩拜的人,心里多了几分亲切和尊敬,并且也在课前课间去向佛礼拜,感谢佛陀当年发现并演讲了这些真理,使得两千多年后的我还有机会听到这样的道理,得以寻找生活本来的目的。由于时间短,佛学知识课程只能提供学习的大体框架,法师们推荐了许多书籍,细节知识只有自己今后不断去学习填补了。不管怎样说,即便是仅作为知识的了解,也让我纠正了原来关于佛教的许多似是而非的错误认识。

确切地说,这次课程对我来说,关于知识之外的触动恐怕更多一些,这是我在报名之初没想到的。

其一,关于培训班的授课。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很贴近现实生活,让我看到了佛法形而上之外的一面。《十善业道经》和《善生经》的内容体现出更多人文的关怀和指导,这颠覆了我以前对佛教的印象,令我不再觉得佛陀是遥不可及的神明,而更像一位具大智慧的慈悲老师;佛教也不是玄而又玄的宗教,反倒更象是一个生动的“好好做人,渐渐近佛”的进阶课程。能旸师父在课上曾说:“读经典时要常反思与现实的联系,佛经的道理是否可在生活中有指导和应用。当看到佛法的浩瀚庄严后,不要被佛法震憾住,而要寻门而入,融入佛法的庄严。”感恩师父讲出这样令人生起信心的话,我想这次课中讲到的三皈依、五戒、《十善业道经》便是我找到的进入学佛殿堂的门。

了解因果和无常的规则之后,这些课程使我知道了在念经拜佛之外,具体当做和不当做的事,以及做人做事和处理一些社会伦常应坚持的清晰的原则。近来每天早晨读一遍《十善业道经》,提醒自己注意哪些事不要做,晚上睡前在心里默想一遍十善都有哪些,今天是否有做不善的事,这样令我更真实地感觉到自己在向佛陀和众菩萨学习,也更有了检验自己的标准和动力。

其二,关于平等心和爱敬语。我是个脾气急躁的人,对家人很容易发脾气。有时觉得是为父母好而做些事父母却不接受,我便会发脾气。这次课不只一位师父说到要讲“爱敬语”,使人生欢喜心而不生嗔恨心,定明师父在开示的时侯还说了这样一句切中要害的话:“我们往往只注意我想给你什么,而不是去想他真的需要什么,”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角度。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宣泄情绪的同时会引别人生起嗔恨心,而自己是知道嗔恨的果报的。很是惭愧也很后悔自己曾经对家人,尤其是父母说话的态度。能旸师父和定明师父开示时,纵使个人的风格不同,语调和措辞间却总能让人觉察出他们对于生命品质的慈悲关怀,于是听者心中就会生起认同和感恩,是否因为他们看我们众生是平等的,于是就会自然而然的说出爱敬语呢?发自内心地认可生命的平等,不因为自以为是的正确就生出我高我慢,自然就不会对对方乱指责乱发脾气了——这一条,我还需要在生活中更多地去磨练。

上课期间赶上国庆假期,我陪同父亲去***游玩。父亲是老党员不信佛,甚至有些反对我过多接触宗教,所以一直没敢告诉他我在上佛学课。走之前同组的老菩萨对我说:“这是很好的机缘,你在佛菩萨面前许个愿吧,佛菩萨会保佑一切顺利平安的。”于是课后在佛前许愿,希望我能平和地告诉父亲我眼中的佛教并不是迷信,无论如何都不争吵,并且能愉快平安回来。在藏区去各大寺院游览的时侯,我趁机给父亲讲了刚在课上学到的四大天王表达的意思,佛陀讲的无常和十二因缘、因果的原理(遗憾学识太浅只能说得很简单),并进一步说出这些塑像是为了表法而不是让人膜拜铜铸的神灵。作为旅游背景知识,父亲听得还比较认真。后来看到了许多在寺院前磕等身长头的藏民,引发了我们关于这是不是迷信的讨论,以及什么是科学的对待宗教的态度,什么是平等开放的心态的讨论。感恩佛力加持!这回没忘记师父讲的“爱敬语和平等心”,当我怀着只是给父亲做介绍和讨论请他自己来判断的心情,而不是怀着纠正他认为佛教是封建迷信的想法来沟通的时侯,气氛竟平和的令我意外。在哲蚌寺,当导游

讲到许多藏地古代的高僧大德如何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许多困难,建立寺院,制定寺规,宣扬佛法的传说故事时,我趁机念了能旸师父课上讲的,深深打动我的那首诗:“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人焉知前者难。路遥天碧唯冷结,沙河遮日身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意外地,父亲听后,在佛陀的像前双手合十,恭敬地拜了三拜,后又去拜了宗喀巴大师等先师的像。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老爸在佛像前鞠躬,真的很激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敬语和平等心的力量,这也是佛法的力量。此后的一路上,在寺院入大殿时父亲都主动脱帽,合十一拜,并且开始主动布施。由此***之行一路愉快并且如期平安归来。∵

其三,上课时定明师父布置了在家自修的功课,自己总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还会给自已找到许多借口。看到同组几位共修的老菩萨,信心坚定,精勤不懈,我很是惭愧。静下心来想想,目前在没有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每天忙的事情的确大部分是妄想出的,许多欲望引发的,没有几件是与生存、健身和修行这些人生目标有必然关联的。心不定,太容易被临时生起的想法所牵引,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想到了最后一课师父讲的“一期一会”,其实不只人生中的际遇如此,生命本身不亦如此么?每一生的生命不可重复,每一生的所得也都是独特的。课程结束了,我却仿佛刚刚推开学佛的大门;前半生匆匆过去了,愿后半生会珍惜时间,清晰地活着。

“半生虚忙混沌过,一朝闻道尚未迟”——谨以自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