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观心的方法与观心的境界

《摩诃止观》“正观章”(卷五至卷十),是全书的中心,详细介绍***止观的观心实践,由此体证三谛圆融的妙理。智顗指出,如果说“十广”中的前六章,是根据经典以开发圆教的妙解,那么现在则据妙解以确立真正的观行。理论上的慧解与实践中的观行,是智目与行足相互促进的关系,智慧引导禅定,定水滋润智慧。智顗在此指出“诵文法师”和“暗证禅师”的偏颇,无慧解如盲,无修行如跛,慧解与观行的分离,则如盲人跛子结伴夜游,其危险可想而知。所以,应驰止、观二轮而致远,展定、慧两翅以高飞。

“正观章”先叙述观心对象十境,次说正修的十种观法。作为以初发心学佛者为对象的佛学概论和习禅教科书,智顗对佛教修行所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及种种错误邪见,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十境为观心实践中所现起的十种境界,自造业受报的凡夫开始,到尚未证得究竟解脱的大小乘圣人为止,视不同条件而呈现。它们是:

一、阴入界。这是观法的最初,说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但界、入两科所摄过于繁广,因而“去丈就尺”,在三科中搁置十二入、十八界,只以修行者现前一期果报之身即五阴为所观境;然后“去尺就寸”,搁置色、受、想、行等四阴,集中观察识阴。更于识阴中,独取日常作用的第六意识为所观之境。

二、烦恼境。由观察阴境不已,能引发烦恼而起炽盛的贪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