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北山转轮经藏窟瞻礼记

肖伊绯

2012年新年伊始,因国内学者友人介绍,应邀与来自澳大利亚的迈克尔博士及两位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生,共赴重庆大足县城北的北山佛湾瞻礼佛教摩崖造像。

出于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倾慕与神往,在此次随各国学者前往北山之前,我已经多次瞻礼过包括北山大足在内的巴蜀各地佛教摩崖造像。此行应邀前往,也向国外学者们介绍了巴蜀各地佛教摩崖造像的情况,在交流过程中,他们都对北山转轮经藏窟表现出浓厚兴趣。抵达北山之后,我们径直走向这窟闻名中外的宋代佛教造像,在啧啧惊叹中开始了让人由衷赞叹的瞻礼。

转轮经藏窟,凿造于北山佛湾中部,编号为第136号,是一个平顶长方形大窟。窟高4米,宽4.7米,深7米。造像具有保存如新、典雅优美、个性鲜明、民族风格突出的显着特点,曾被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女士赞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转轮经藏窟座东朝西。窟正中凿一巨大八角中心柱。柱础高大,蟠龙缠绕,柱础上有八角露盘。露盘周边浮雕栏干,栏干上有数十嬉戏儿童,活泼可爱。柱上部作八面形高厚顶盖,每面以楼阁宝塔为饰。柱中部缕空环列八柱,支撑于露盘之上,顶盖之下,成八柱亭式***形制。

“转轮经藏”系佛教法器,为萧梁时傅大士首创。其形制是在大窟中心建一柱,作八面形。巨柱如小屋,中有轴可旋转,内置经典,谓之“转轮藏”。后又在八面柱上各刻一龙,以示天龙八部中的龙众护法之意。“转轮经藏窟”内的“转轮经藏”由地及顶,立于窟之中央,虽有轴但不能转动,形似八面中心柱。窟中的“转轮经藏”寓义***常转,佛法无边。

窟正壁刻释迦牟尼,左右刻迦叶、观音和阿难、大势至侍立两侧。左、右壁两组造像对称,左刻文殊菩萨、玉印观音和如意观音∵,右刻普贤菩萨、日月观音和数珠手观音。三壁有供养人像6身。窟口两侧各立一护法金刚,威武雄健。

左右壁的菩萨雕像尊尊宝相庄严,各具殊胜,令观者叹为观止。依次瞻礼,恍入法界净地,心神俱凝。

左壁文殊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座,手握经卷,两目平视远方。莲座架在青狮背上,吼狮昂首扬鬣,与菩萨的肃静相对应,更见生动。菩萨眼睛微闭,敛指胸前,似在沉思之中默默探索佛法之奥义。他头戴方形宝冠,身着褒衣博带,胸前璎珞精巧细腻,面貌圆润,鼻梁高挺,双眼细长半垂,线条流畅细腻。

右壁普贤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座,莲座置于白象背上。宝冠以佩玉、珠琏、花草为饰,刻纹婉转流丽。隆鼻、长眼而目光向下,薄唇而嘴角微微后收,泛起一种似笑非笑∵、欲笑又忍的神情。脸型清秀、圆润,身材修长,上身向前微倾,凝神深思,端庄静穆。

窟中除却文殊、菩贤菩萨像之外,还有数尊雕造同样精妙的观音菩萨像,依次肃立于两壁。

玉印观音,也叫宝印观音,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宝冠纹样类几何形,或椭圆,或三角,条条线条皆由颗颗珍珠串联而成,整个宝冠玲珑剔透,项下璎珞繁饰,历800多年而无一损毁。胸前丝巾绾结下垂,衣带错落繁复飘然座下,中间一条彩花腰带,环钏、佩玉、花瓣相串,甚为别致。

日月观音,又称六臂观音。结跏趺坐金刚座上。宝冠以花草为纹而无璎珞,缕空别致。胸前璎珞或串珠浑圆,或玉佩绫形,或莲瓣含蕊,或花蕾初绽,繁复对称,雍容华贵。鼻梁高棱,眼帘低垂,神情安详自在,端庄温和。

左壁如意珠观音和右壁数珠手观音,皆立于莲台上。如意珠观音,宝冠由珠环佩玉拥簇而成,冠上有坐佛,冠顶头巾半掩,嘴角似笑如忍,双手捧一如意珠置于腹前。相传如意珠是佛祖前生冒险入海取得的摩尼珠,寓义法宝无尽。数珠手观音,宝冠纹式团团卷卷,宛转回旋,变化无穷。脸庞椭圆、高额、细眉、隆鼻、长耳、双眼作垂帘之状。∵嘴角上翘带笑。两手相抚,婷婷玉立。两像装饰味特浓,天衣厚重,全身胸、腹、两袖及天衣下部都是锦花繁缨,珠珞玉佩,富丽堂皇。

“转轮经藏窟”内的雕像镌于东、南、北三面壁上。其布局形式是东壁刻一佛二僧二菩萨,南、北壁对称各凿三组造像。这种布局结构严谨,既有整体感,又可使造像各自相对独立。在发自内心的深沉赞叹之中,我们徐步窟前,不觉时光暗逝,久久不愿离去。

在瞻礼转轮经藏窟的全过程中,我与几位国外学者均屏息静气,小心翼翼,自始至终,没有一人发出任何声响。瞻礼结束,踱步窟外之际,大家发出一致的赞叹,只有一句“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其实,不可思议不仅仅是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高超与精湛,佛法本身的超越常见与庄严殊胜,才是这些绝妙造像所寓含的真谛所在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