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林子青先生郑立新

中国佛教界著名学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教授级研究员林子青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子青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佛教界的重大损失。从我个人来说,又失去了一位为我所敬重的朋友。人的生和死,本来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作为有深厚情谊的朋友,一方突然离开人世,另一方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我与子青先生同事数十年,彼此往来也较多,他的为人和学识,一向为我所敬仰。所以他的谢世,我感到痛惜和悲伤!

子青先生,福建漳州人,生于1910年,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咨议委员会委员等职。他智慧超群,通日文和英文,在青少年时代,即以诗文驰名于佛教文坛。20世纪30年代,他年仅20多岁,就有诗集和专着出版。当时的著名人士吴宓先生读了他的《烟水庵诗稿》,非常惊讶,没有想到那么年轻的子青先生,竟能写出那么好的诗篇。他评价说:“统观全集,真切流利,雄浑超逸。爱国之心热,故攘夷有志。……以格律论,纯系唐音,弥觉可贵。”因此,吴宓称子青先生为“少年天才”。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淞沪“八·一三”抗战开始后,上海佛教界成立救护队。子青先生由于爱国心的驱使,积极参加,与队友一起奔赴前线,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上海失陷,救护队撤至武汉后被解散,于是子青先生与友人一起同赴香港。

子青先生,由于他学识渊博,曾受聘于几所佛学院任教。据不完全统计,有镇江竹林佛学院、常熟法界学院、泰州光孝寺佛学院、香港大屿山佛学院、上海静安佛学苑和北京中国佛学院等。从他受教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堪称桃李满天下。

解放前后,子青先生住在上海,曾在上海佛教协会工作多年。1956年为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2500周年,南传佛教国家和印度均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当时的锡兰(斯里兰卡)要编纂一部英文《佛教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of∵Buddhism)作为纪念项目之一。早在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锡兰总理曾向我国周总理提出,要求中国佛教界提供关于中国佛教条目的文稿。周总理回国之后,就将这项任务交给了中国佛教协会。于是佛协就成立了以赵朴初居士为首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1],聘请国内著名佛教学者担任撰稿任务,子青先生亦应聘到京。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他不计较这些,一心扑在撰稿工作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为《百科全书》撰写了数十篇高质量的文稿。

与此同时,中国佛教界为响应南传佛教国家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2500周年活动,中国佛教协会也提出一项计划,即拓印全部《房山石经》。所谓《房山石经》,是自隋至明一千多年间,历代虔诚佛教徒雕刻在石板上的三藏经典,封存在北京西南房山县云居寺所在地的山洞和地窖中。拓印石经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至1958年全部石经拓印完毕,共有拓片一万多张。在拓印期间,子青先生不辞辛劳,多次亲赴拓印工地考察。其后,他即开始对石经拓片的研究工作。可以想像,一万多张拓片,要逐一仔细查看、分析、整理,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作啊!子青先生以他渊博的佛学和历史知识,经过一段时期的精心研究和探索,终于写出了《房山石经报告》,其中主要内容是“石经刻造沿革”与“石经整理和研究”,为后来从事石经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意见。子青先生是中国佛教史上研究房山石经的第一人,在这方面,他除了上述《报告》之外,还写了多篇学术价值极高的论文和专着。

子青先生还是国内研究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专家。弘一法师从1928年以后,即定居于福建厦门,以弘传戒律著名,被誉为复兴南山律宗的大德。当时子青先生亦住在厦门,经常与弘老见面。他看到弘老的一言一行,都遵照律仪行事,崇敬之心油然而生。1942年弘老圆寂之后,他即着手收集资料,编写《弘一大师年谱》一书,于1944年正式出版。从此以后,他又撰写了一系列有关弘一法师生平和事迹的文章。1986年,他担任《弘一大师全集》编委会主任,该书共10卷,已于1990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子青先生一生不断搜集有关弘一法师的资料,那怕是只言片语,他都不放过。因此于1990年他编注出版了《弘一法师书信》;1992年,又编著出版了《弘一大师新谱》(约25万字)。近年来,他还老当益壮,主编了《弘一大师遗墨撷萃》一书,正在制作中,不久即将面世。

几十年来,子青先生对佛学研究,特别是对佛教文史的研究,成果是巨大的。他的文集三册,已由***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6月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子青先生数十年来的主要学术论文、专着和散文共95篇,洋洋数十万言,将永远流传于后世。

我与子青先生真正面识,是在1956年他来北京之后(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就读过他的译着《释迦如来一代记》,当时只知其名,未见其人)。1961年“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解散之后,他调到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工作,与我同在一个办公室,我们在工作上的配合十分融洽。1969年,他又与佛协同仁一起下放“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佛协恢复工作以后,他又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直至1996年退休。因为我与他住处邻近,彼此经常有来往。子青先生为人谦和,淡泊名利,一生与人为善,不论什么人见他,他总是表现出修养深厚的学者风度。近两三年来,由于他年龄大,行动不方便,我便常去看他。他逝世以后,我感到佛教界学有成就的老一代知识分子日益减少,于是就与子青先生的另一好友陈秉之先生联名送了一幅挽联:“识荆半世纪,夙仰道德文章,何期仪型竟永诀;同舟四十载,痛失切磋教益,从今老成更凋零。”[2]

一代博学多识的佛教学者子青先生与我们永诀了。但他生前留下来的著作会是佛教界的宝贵文化财富,将嘉惠于后世学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敬重和深切怀念!

注∵释:

[1]当时成立这样名称的组织,据说曾有意在提供锡兰文稿的基础上再编纂一部《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但未能实现。

[2]此挽联系陈秉之先生执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