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第一所比丘尼道场——齐云塔院

体∵性

在洛阳白马寺东二百余米处,有一座千年宝塔——东土第一释迦舍利塔,又名齐云塔,于九○年恢复扩建为一尼众道场——齐云塔院。因该院以修学为主,对外不开放,很少接待游人香客,由此鲜为人知。然而这里幽静的环境,却使笔者流连忘返。尤其是寺内历史悠久、建筑巍峨的佛舍利塔及该寺的修学道风更使笔者肃然起敬。

东土第一释迦舍利塔

释迦舍利塔,又名齐云塔,乃佛法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佛舍利塔,创建于东汉己巳年(公元69年),即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至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据《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说:汉明帝刘庄驾临鸿胪寺,谒见二位印度高僧。当时摄摩腾问道:寺之东南是何馆室?汉明帝答道: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个土阜,高一丈有余,人们把它铲平了,接着又很快隆了起来。土阜之上,经常放出光芒,当地百姓感到很奇怪,都称之为圣冢。自周代以来,经常祭祀,祷求灵验,皆认为是“洛阳土地之神”,不知这是何故?摄摩腾答道:在佛灭度后一百余年,印度有一位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于天下,共计有八万四千处,东土中国境内则有十九处。陛下所言“圣冢”者,即十九处中之一处。汉明帝听到这里,就偕同二高僧、百官臣僚等一同去观看“圣冢”。当他们走近“圣冢”时,只见上面涌出一个圆影,汉明帝和二高僧三人身现圆影之中,如鉴照容,分明可见。看到此种圣境,众人皆叹未曾有。汉明帝十分感慨地说:我若不遇二位高僧,怎知佛在保佑我呢?于是便令主管衙署在“圣冢”之上,依腾、兰二高僧所传印度佛塔样式,兴建佛塔。当年三月一日动工,次年十二月八日完成。塔九层,高五百余尺。“珠宫幽邃,遥瞻丈六之光;堵凌云,依稀尺五之上。”“岌若岳峙,号曰齐云。”

我国早期的佛塔皆为木结构,大约在五代时,鉴于我国木塔容易烧毁而导致火灾,故而改为砖塔,但形状仍仿木塔建筑。据塔前金代撰写的《大金国重修河南府左街东白马寺释迦舍利塔》碑文说:在北宋靖康元年(1126),木塔遭劫火一炬,寺与浮图俱废,唯留遗址。五十余年后(1175),彦公大士看到“荒榛丘墟,彷徨不忍去”,故重建砖塔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今之齐云塔,就是此次所修,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塔身上下共十三层,通高53米余,齐云塔整个塔体结构严谨,造型别致。塔内中空,有踏窝可攀登而上。塔的第十层向南有门,俗称“南天门”。出南天门,由塔外再向上三层,可直达塔顶。此时举目远眺,邙山洛水,尽收眼底,洛阳古城,一览无余。

高僧悲心建尼场

河南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出家尼众尤多,但却没有一所正规的尼众道场。数百位尼众只能流落它方。据笔者了解,四川尼众佛学院第一届学员中,就有六位河南学僧。她们于1987年毕业,当要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学院征求河南宗教局意见时,却因河南无尼众道场,决定把其中四位学僧的户口迁回俗家。后经过学院及同学的共同努力,有的被留校继续深造,有的在同学的帮助下把户口迁入他省的寺院,而河南佛教却因人才缺乏迟迟不得发展。佛学院的学僧毕业后回不到河南,不能为自己家乡的佛教发展尽力,也只有望土兴叹!有鉴于此,洛阳市佛协会长、白马寺方丈海法法师决定:把齐云塔院作为河南第一所尼众道场修复开放,使河南尼众同其它兄弟省市尼众一样,有一个清静修学的道场。在洛阳市宗教局、市佛协及白马寺全体僧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数年艰苦努力,耗资一百多万元人民币,终于建成了河南唯一的一所尼众道场——齐云塔院。

齐云塔院坐北向南,占地十五亩。进入山门,左右两边为大型佛教碑廊。左边为禅宗三十三祖画像及传法偈,右边为“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宝。其中一幅乃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于1992年到此参拜释迦舍利塔时所作的一首诗:“净扫舍利塔,顶礼比丘尼;护持千万劫,心与白云齐。”在塔的正前方,距山门数米远,有一大型放生池,占地二亩多,碧水盈盈,清澈见底。内有金黄色、米色、红色等各种各样的金鱼及其它鱼类数千条,自由自在地在此游动。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横跨池上。沿桥往前走,在寺院的中轴线上,有一占地二亩多的塔台,台上皆是青石铺砌。在塔的周围有由五十三块青石雕刻的莲花,排列一周,代表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故每天都有人在这五十三块莲石上拜塔礼佛。塔前有一静心亭,亭上悬有一口大钟,钟声悠扬,声传数十里。在塔的周围有三条水泥路,代表释迦世尊的“三转四谛***”。由此不难看出,该院的总设计师——白马寺海法方丈独运的匠心和弘法的善巧。在塔的左边修有三间念佛堂、三间斋堂;右边有三间客堂及三间培训班教室;另修有十八间禅房。在塔的四周栽有数百棵雪松及柏树。来到这里,看到该院的建筑设计,无处不是法,无处不是道,环境清净幽雅,给人一种怡然自乐、与世无诤的超脱感,堪称古都洛邑城外的一片净土。这所清净庄严的道场,在数年前,还是一片荒凉的残墙破壁,如今却成为河南第一所尼众道场。这多亏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佛门大德海法方丈的慈悲应世,建立法幢,使中原尼众终于有了自己的道场。

精进修学∵道风丕振

现在的齐云塔院,共住有三十余位尼僧,另有数位女青年欲出家修学,正在此接受考查。齐云塔院的尼师,除四位老人外,皆是三十五岁以下、十八岁以上的年青女众。她们信仰坚定,发心纯正,皆能自觉遵守佛门清规,念经拜佛,持斋过堂,静坐禅修,半月诵戒,结夏安居,一一如法如律。在此修学的尼众,凡受过具足戒的,均要求通背《四分律比丘尼戒本》,半月诵戒时,轮流诵戒;不但要求背戒本,还要求懂得每条戒的制戒因缘及其开、遮、持、犯。故此,可以说塔院基本上无戒盲。在每年的结夏安居期间,除早晚功课外,上午诵经,下午修定,晚上拜忏,还要绕塔礼拜念佛。正信修道、精进不懈的学风在此勃然兴起。

齐云塔院的执事同白马寺一样,每年正月十五请职,合格者可连选连任,否则可随时撤换。在收徒方面,亦十分严格,要三级证明,父母同意,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未婚女青年,信仰虔诚,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接受寺院半年以上考察,合格者给予剃度,剃发后即受沙弥尼戒及正学女戒,二年以后方许受具足戒。

齐云塔院的尼师皆能以戒为师,严净毗尼。该院虽远离闹市,但距白马寺较近,故本寺有一院规,无事不得外出,购买日用品有专人办理,前后门均上了锁。这对于世俗人来说,简直象坐班房一样,但对于那些发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而精进修学的比丘尼来说,却是乐在其中,一年不曾外出过一次的人占多数。她们中除了老弱病人外,皆能严持过午不食这条戒。在此住过的***比丘尼及朝鲜比丘尼都赞不绝口。

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塔院办起了“尼众培训班”,对该院尼众进行培训。培训班共有二十余位学僧,她们一天除了上四节课外,其余时间还要参加寺院的寺务活动,达到了学僧生活丛林化的要求。其中个别学僧一边上学一边还要做些寺院管理工作,可以说是边学习边实践吧!据白马寺方丈海法法师透露,待条件成熟后,“齐云塔院尼众培训班”将变为“释源佛学院尼众班”,并向全国招收学员,现正在筹备与组织之中。可以预想,在不久的将来,这所尼众道场将以道风严谨、学修并进的崭新面貌屹立于中原大地,为佛教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尼众僧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